张 二 奎
二奎号子英,工部都水司经丞,此为知名票友之最早,在道光年间,即搭人四喜班,后屡当班主。他虽是票友,而创作性则很大,如《四郎探母》,即其由梆子腔改编来者。或云整本《琼林宴》,也是他由昆曲改成皮簧者。他是北平皮簧盛行以来,有名的三大老生之一。三大老生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在道光年间,程在三庆,余在春台,张在四喜,三人鼎立了十几年,这是人人知道的。他们何以能够这个样子呢?固然都是唱的好,但彼时唱的好的,还大有人在,不只他三人。实在另有其他重要的原因,这也是老辈常说的。在咸丰同治以前,普通说,北平皮簧分甲乙两种,乙种又可自分两派。皮簧本始自陕西之汉南,汉中府以东一带,顺着襄河,传到了湖北,由湖北传到安徽,唱的日期稍久,当然又都起了些变化,由安徽传至扬州,由盐商又把他介绍到了北平,这是乙种的第一派。因为这种由扬州来,扬州的演员,都唱昆腔,所以有些地方,稍与昆腔化合,话白念字,似较讲究,程长庚唱的即是这派,号称徽派,或曰徽调。第二派是由湖北直接传来,演员都没有学过昆腔,没有与昆曲融合,稍带湖北土音,不及徽派之讲究,余三胜唱的即是这派,号称湖广派,亦曰汉调。这两派都是于乾隆年间,传到北平。第一派较微早,乃由高朗亭等传来者,第二派又晚几十年,总之都是由南边传来者,故可算一种,假定为乙种。这两派从前界限虽然分的很清,但在光绪初年,便融化在一起了,例如谭鑫培唱的虽是汉调,但他学程长庚的地方很多,不但谭一人如此,其余都是如此。这才说到甲种,这种是由汉南传到西安,由一般北京中,山陕的商人,又把他传到了北平,时间大约在明朝末叶,彼时虽然山西陕西人欢迎,但总未发达,然亦未断绝,此在《缀白裘》杂牌戏中,可以看的出来,张二奎唱的即是这种,故程余虽以徽派汉派为号召,而张则说,只知道京腔大戏,以洪武正韵为准绳,字正腔圆,不知什么是徽派汉派,暗有轻视之意。总之此派自明朝传来后,至此始辉煌发达了一番,称号奎派;他之后,继之者,只有张子久,最后是许荫棠,此派腔调高亢不易学,后来还没有传人。又因他的腔调,与徽派不易融化,民国以后,此种就算是消灭了。
卢胜奎
胜奎外号卢台子,系一跟人出身,而知识文笔都不错,人戏界后创造的很多,例如程长庚掌三庆班时,曾挑整本《三国演义》,便是由他参考清宫中之昆腔的《鼎峙春秋》,搜罗社会中旧有关于此事之剧本并参以己意,一手所编成者,结构颇好,名脚皆能展其所长,故极能叫座。他去全本之《诸葛亮》,处处都有精彩,《舌战群儒》一场,比《三国演义》还精神。自己创的腔也很多,例如《空城计》,城楼上两段,都是他由梆子改创来的,谭鑫培完全学他,只有一两腔稍微改动,至今还风行全国,此事陈德林君言之最详。《鱼肠剑》伍员见公子光一段,亦其所创。
张 子 玖
子玖乃张二奎之车夫,专学二奎,嗓音极高亮,也很有韵味,凡二奎之戏,他都能唱,惜不久即去世。
灯 笼 程
姓程忘其名,做牛角灯出身,人遂以灯笼程呼之,专学程长庚,嗓音很宏亮。陈德林常与他合唱,问其名,而陈君也不记得了。
孙 菊 仙
菊仙名濂,因其声音宽亮,唱腔讲韵味,少弯转,故外号孙一啰。他本天津票友,与北京戏界各派,都无关系,最初是学余三胜,到北京后,自称是程长庚的徒弟,然程则否认,因为他的嗓音,只有宽亮不够沉厚,故不能学程,然亦可自算一派。他虽非北京出身,但在北京建树也很多,屡次掌班。能戏也极多,如《舌辩封侯》《葫芦峪》《逍遥津》《扑油锅》《渑池会》《雍凉关》等等,皆其拿手,在光绪中叶以后,与谭鑫培、汪桂芬,号称三杰,盖汪乃纯粹程派,彼二人则各有长也,比如孙擅长《朱砂痣》,谭擅长《卖马》,汪擅长《昭关》,孙在北京长演戏之时,谭决不演《朱砂痣》。
王 仙 舟
仙舟系一读书人,在光绪中叶以前,很红过些年,于话白戏都擅长,如《借赵云》《除三害》《状元谱》《盗宗卷》等等,演来都极有精彩,与旦脚之对儿戏亦好,如《戏凤》《桑园会》等都极熨帖。搭三庆四喜等班都很久。
刘景然
景然丰润县人,为酒店中之卖手,在本县票房中,就有小名,进京后,在三里河开酒店,拜孙菊仙为师,又拜张胜奎为师,搭四喜班多年,能戏极多,以做功衰派戏见长,如《滚钉板》《斩莫成》《战蒲关》等等,皆其拿手。说白做功戏亦好,且唱戏有瘾,虽晚年仍如此。一次我与梅兰芳班中管事诸人谈天,我说,因为凤卿不能唱反二簧,且不长于话白,所以兰芳有许多戏,如《牧羊圈》《审头》等戏,都不能唱,叔岩来了几个月,这些戏都唱出来了,他一离班又不能唱了,众管事说,像《审头》这类戏,刘景然就可唱。我说他已八十多岁,不应再使受累,每天把戏份送去就是了,何必还使其唱戏呢?且恐怕年已衰迈,言语颠倒,唱出错来,反倒不美。众人说不然,不派他戏,他顶不高兴了,让他唱戏不给钱,他也愿意。我问,像《审头》之陆炳,他还能唱吗?大家说能,于是请他演了一出,果真一丝不走,比叔岩还好,以八十多岁之人,还能如此,也可以算异禀。
许 荫 棠
荫棠名德普,大兴县人,自幼入齐化门外之粮行,升至二号掌柜,极爱唱,乃是天才,在粮行时,虽未学过,但唱的已经很好听。从前北京之粮行,每天必派人到通州,调查行情,接洽生意,因彼时运河以通州为终点也,所以荫棠每日必去通州,永是骑驴,他是由齐化门关,骑上驴就唱,一直唱到通州,因此连京中之商家,几乎是无人不知,所以一经拜师出台便红起来。他拜过的师傅,有穆凤山、毓鼎臣、贾立川,又与杨月楼、俞润仙诸人很要好,他虽然跟这些人学戏,但因为他嗓音高亮,而乃专学张二奎,亦可谓得其神似。一次在广德楼演《四郎探母》,德珺如去公主,汪桂芬去佘太君,贾立川去六郎,均为彼时最合宜之脚色,又因他嗓音好,听的远,所以戏园门口,都站满了人,以致大栅栏断绝了交通,实在是空前的盛况,且听者都以为张二奎复活。从此就完全学张二奎,不杂别人腔调了,凡张二奎之戏,他都能唱。由明朝传来的一派,自张二奎又发达了一番,号称奎派,奎派传人,以许荫棠为最,以后就不得人了。荫棠虽系票友出身,而很尚排新戏。如现在所演之《回荆州》,乃小花脸玉五重编,第一次出演,去刘备者即是他,后来演者皆不及。其子许德义工架子花脸,也是上等脚色。
王 雨 田
闻雨田系南纸店出身,在李毓臣所立遥吟俯畅票房学戏,与贵俊卿同学。光绪中叶以后,北平无论戏界或票友,凡唱老生者无不学谭鑫培,雨田乃学谭之最好者,谭之腔都能唱,谭之戏除靠把外,亦都能演。一次谭演《伯牙摔琴》,他去钟元谱,一大段唱功,一句一个满堂好,比谭得好还多,其实满是学的谭,可谓得其神似,因其嗓音之甜亦似谭也,惜身体太弱,不能常演,且不久即去世,只留下几张唱片,而现在也不容易买到了。
张 毓 庭
系眼镜铺掌柜出身。学谭之最好者,除王雨田外,他可以算是第二人,虽学谭而稍有自己之腔,也很悦耳,光绪中叶以后,很红了几年,叫座之力颇不弱,与姜妙香合作,彼时姜正演青衣,乃最红之一人,但掌班演大轴者,则仍是毓庭。民国后,一次演义务戏,大轴为《八蜡庙》,谭鑫培褚彪,杨小楼费德功,俞振庭黄天霸,钱金福关泰,李连仲金大力,关兰秋张桂兰,梅兰芳小姐,路玉珊丫环,贾洪林家院,张毓庭施公,出场一段唱功,大受欢迎,本界人也说,脚色齐全,功力悉敌。
韦久
峰
虽云学谭,但不甚似,然亦能自创一格,因他听到的好脚很多,哪一位的腔调,也夹杂一点,虽未能成一派,亦有可取之处,故在光绪中叶以后曾红过一时,也曾挑班,颇有叫座能力。
德 建 堂
旗人亦云学谭,但腔亦很复杂,然亦颇悦耳,也很红了几年,也挑过班,恒演大轴,我最末一次看他,是在第一舞台,以《金水桥》演大轴,仍很受欢迎。
汪笑侬
笑侬旗人,原名德克津,字舜人,拔贡分省知县。我与之很熟,他肄业于国子监南学,该学人才很多,他的手笔也不错,颇有思想,看情形以为前清大势已不可为,遂弃知县而唱戏,也是一肚的牢骚,患便血症,有句云,“满腔热血无从洒,逼得而今作下流”,可以知其意向矣。他初时唱戏,请汪桂芬听,汪乐了一乐,故特名汪笑侬。他嗓音极窄,实可以学谭,但彼时大家还看不起谭,都以程长庚为重,然嗓音窄万不宜学程,故汪乐之。他嗓虽窄,然确有味,板槽亦极磁实,亦算自成一派,且创作很多,如《受禅台》《哭祖庙》《走尸还魂》等戏皆是,民国初年,自己挑班,与杨小朵合演了一个时期,很能叫座。
刘 鸿 升
鸿升号子余,在护国寺西口小刀铺学徒,故人称小刀刘。初学净脚,名未大显。一次往上海演戏,人怂恿他改老生,一唱而红,回北京后,叫座能力颇大。后搭宝胜和班,演于庆乐园,同时谭鑫培之同庆班,演于中和园,两相较胜,中和园似乎稍有不及。他的腔调,当然远不及谭,但声音宏亮圆润,亦自有他的观众,清末自成鸿庆班,演唱的也很久,他的拿手,是《骂杨广》《打斗瑶》《苏武牧羊》《完璧归赵》《上天台》《血带诏》《忠烈传》《金水桥》等戏。名气更大者,是三斩一探,其实这四出戏,除《斩黄袍》外,都万不及谭,但他另有观众,每演必能满座。
王 又 宸
专门学谭,按谭腔说,他比余叔岩学的还较为近似,但他不及叔岩另有味道,鑫培很喜欢他,故以妻之。一生一切没出谭的范围,可以说是一点创造性也没有,但毕生规矩,故人缘很好,叫座力也不小。与龚云甫、尚小云、荀慧生、沈华轩诸人,同搭同庆社时,总是他演大轴。一次与杨小楼合演《连营寨》,他去刘备,杨去赵云,观众也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