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28岁当了皇帝,年号“开元”,由于他死后的庙号是“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后来史书上就称其为“玄宗”。又因庙号中有个“明”字,又称“唐明皇”。

他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大哥李成器曾被武则天立为皇太孙。后来中宗即位,改封为宋王。李隆基剿灭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使父亲睿宗复位。睿宗在确立东宫皇储时有些为难,如果按常规来讲,李成器不但年长,而且是嫡子,并做过太孙,但李隆基却在建立王朝中立了大功,所以睿宗迟迟决定不下来。李成器看出父亲的心事,就亲自去见父亲,流着泪恳请让位,睿宗很感动。大臣们也认为李成器过于忠厚老实,不如李隆基能干,于是,睿宗终于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与睿宗同是武则天所生。她长得方额广颐,沉敏多权略。武则天以为她很像自己,从小就对她特别宠爱,常让她参与机密,太平公主确实像她母亲一样,是个有野心的女人。武则天统治的年代里,太平公主因知道母后厉害,还不敢争揽权势。

后来,在诛灭张易之、张昌宗时,太平公主出了力。在平叛韦后时,她拥戴相王为帝,又立了大功,这一切使她对政治的兴趣更大了。睿宗因为太平公主屡立大功,对她更加尊重,常与她坐着商量国家大事,谈得忘了时间。太平公主几天不入朝,宰相们就要到公主府上去请示。宰相奏事时睿宗总要问:“与太平商议过吗?”再问:“与三郎(李隆基)商量过吗?”然后才批示。太平公主只要有请求,睿宗无不听从。宰相以下,要升要降,只要太平公主一句话,经太平公主引荐而任用的达官贵人,不可胜数。一些钻营之徒,都趋附其门,一时门庭若市,权力显赫无比。太平公主的权势欲和野心也愈来愈大。起初,太平公主以为李隆基年纪轻,对他当太子并不在意。后来感到太子英武,怕他将来对自己不利,便想另立一个懦弱的王子为太子,以便能常保自己的权势。于是,她唆使人散布流言,说太子不是长子,按理不该册立。睿宗听到后,非常生气,马上下令不准再议论此事,违令者斩。太平公主又在太子左右安置了许多耳目,窥视太子的行动,哪怕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太平公主都知道,这使太子深感不安。

景云二年(711),太平公主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结为朋党,想加害太子。太平公主还想拉拢侍中韦安石,派女婿唐暖去邀请他过府议事,被韦安石拒绝了。太平公主又唆使党羽,散布朝廷内外都心向东宫的流言,企图挑起睿宗对太子的猜忌,睿宗秘密召见韦安石,要他查访此事。韦安石正色道:“陛下何来此亡国之言!此必是太平计谋。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共和,愿陛下不要听信这类谗言。”睿宗突然醒悟,说:“朕知道了,卿不要再说。”当时太平公主正好在门外听到了这番谈话,把韦安石恨得咬牙切齿,马上唆使人陷害韦安石,幸亏宰相郭元振鼎力相救,韦安石才免遭迫害。

太平公主又在光范门内邀集宰相,暗示要他们改立太子,宰相们听了,不觉失色。

过了几天,睿宗对近臣说:“今有术士说,五日内当有急兵入宫。

卿等须注意防范。”中书侍郎张说估计又是太平公主搞的鬼,便说:“这必是有人想离间太子,陛下使太子监国,流言就自然平息。”姚元之立即附和:“张说的话,是安定社稷的大计,请陛下准行。”睿宗同意,以宋王成器为同州刺史,豳王守礼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岐王隆范为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薛王隆业为右卫率;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安置到蒲州。太平公主接到去蒲州安置的制敕,十分懊丧。她探知是姚元之和宋璟的主意,不禁大怒,气势汹汹地责问太子。太子害怕了,奏说姚元之、宋璟离间姑侄,该从重惩办。于是,贬姚元之为申州刺史,宋璟为楚州刺史。宋王、豳王暂不出任刺史,仍留居京都,但太平公主夫妇,仍须去蒲州。

四月,睿宗召集三品以上大臣,说:“朕天性恬淡,不以万乘为贵,昔为皇太子,又为皇太弟,都坚辞不受,如今想传位太子,众卿以为如何?”群臣都不回答。殿中侍御史和逢尧向来附和太平公主,说:“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景仰,岂可急于传位!”睿宗没有坚持,但下旨,令今后一切政事都由太子处理。凡军旅死刑及五品官以上官吏的任命,先与太子商议定后,再奏闻皇上。五月,太子上表,想让位于宋王李成器,睿宗不许。请召太平公主还京,睿宗应允了。

先天元年(712)七月,西方出现了一颗彗星,光芒数丈,经轩辕位进入太微星座。太平公主又利用这件事,派术士去对睿宗说:“彗星是除旧布新的征兆,皇太子当为天子。”太平公主的本意是要激怒睿宗,使他憎恨太子。不料睿宗听了,正合心意,毅然说:“朕早想传位,今天象如此,传位避灾,朕志已决。”太平公主慌了,忙同她的党羽入朝,竭力阻挠禅位。李隆基听到此事,急忙赶来,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说:“儿臣不过因为微功,被破例立为皇嗣,心中常常不安,今陛下急着要传位,不知何意?”睿宗道:“朕所以能得天下,都是你的功劳。今帝座有灾,所以传位,转祸为福,你不必多疑。”太子再三辞让,睿宗变色道:“你要做孝子,何必定要在我灵位前继位!”太子泪流满面,只好退出。

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旨传位太子,太子上表再辞,睿宗不许。太平公主弄巧成拙、追悔莫及,无可奈何地对唐睿宗说:“皇兄虽已传位,但太子毕竟年轻,阅历尚浅,国家大政,还需皇兄兼理。”睿宗觉得有理,召嘱太子:“你以天下事重,一再辞让,朕虽传位,岂能忘记国家,凡军国大事,我自当兼理。”八月初三,隆基即位,史称玄宗,改元先天。尊睿宗为太上皇。太上皇自称为“朕”,所下的命令为“诰”,每隔五日受大臣朝见一次,地点在太极殿。皇帝自称为“予”,下达的命令叫“制”“敕”,每日在武德殿受大臣朝见。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以及重大的刑政由太上皇决定,其余都由皇帝决定。

当时的宰相,多数是太平公主的党羽,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伟商议发动羽林兵将他们一网打尽。商定后,刘幽求叫张伟秘密去见玄宗,说:“窦怀贞、崔湜、岑羲,都是太平引荐得做宰相的,日夜谋逆,若不早图,一旦事发,何以得安!请速诛灭他们。臣已与刘幽求商定一计,只等主上下令。”玄宗深以为然。

张伟出来,把此事告诉了侍御史邓光宾。邓光宾又泄露给别人,辗转传到窦怀贞的耳朵里,不由大吃一惊,急忙约了崔湜去见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听了,气得暴跳如雷,立即进宫见睿宗,一口咬定玄宗要无端加害于她。唐睿宗马上叫来玄宗,责问此事。玄宗一时无法解释,只好推到刘幽求和张伟身上,睿宗命玄宗惩办二人,玄宗不得已,只好将刘幽求、张伟、邓光宾拘捕入狱。窦怀贞、崔湜等接连上奏,说刘幽求、张伟离间骨肉,罪当处死,玄宗坚决不答应,说刘幽求有大功于国家,功过相抵,不应处死,最后流放刘幽求到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张伟到峰州(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邓光宾到绣州(今广西桂平)。

自刘幽求、张伟流放后,太平公主依仗太上皇睿宗,气焰格外嚣张,朝廷七相,五出其门,文武大臣,大半依附于她,此时,朝政实为她所掌握。

王琚看到事态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曾多次请玄宗赶快采取断然行动。玄宗鉴于刘幽求、张伟前辙,犹豫不决,恰好张说从东都派人进呈玄宗佩刀一把,玄宗不解其意,王琚说:“左丞是借刀示意,要陛下‘快刀斩乱麻’呀!请陛下断绝疑虑,从速行动。”

这时,荆州长史崔日用进京奏事,玄宗征求他意见,崔日用奏说:“太平谋逆,已非一日。过去陛下在东宫,犹为臣子,若要诛讨,尚需用谋。如今陛下身登大位,只要一道诏书,谁敢不从?”玄宗沉吟道:“卿言虽是,只恐惊动太上皇,有所不便。”崔日用道:“天子之孝,在于安定四海,若奸人得志,社稷宗庙夷为废墟,还谈得上孝吗?如怕惊动太上皇,请先定北军,后收逆党。”玄宗以为有理,便把崔日用留在京师,任为吏部侍郎,加强自己的力量。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并按照崔日用的设想除掉了自己坐稳江山的一切障碍,最后,赐给太平公主一尺白绫,逼其自杀于大明宫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