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设时光能倒流,假设杰利科能做出划时代的选择,那么他将重写历史。但历史没有假设,也不会重写。战后,一位英国驱逐舰指挥官证实:“我们真的不知道敌人在哪,也只能非常模糊地了解我方战舰的位置。”实际上,这里面出现了一个纯粹的巧合,“双方舰队并未在各自航线组成的‘Y’字交汇点碰面,因为大舰队比德国舰队早几分钟经过了交汇点,使双方主力再次彼此远离”。

之后的收尾内容如德国历史学家卡斯滕和拉德的描述:“执行侦察任务的轻型舰艇分队之间的战斗则使双方蒙受了重大损失:公海舰队损失了老式战列舰‘波美拉尼亚’号(**S Pommern)和轻巡洋舰‘埃尔宾’号(**S Elbing)、‘弗劳恩洛布’号(**S Frauenlob)、‘罗斯托克’号(HMS Rostock),英国人则损失了装甲巡洋舰‘黑太子’号(HMS Black Prince)和4艘驱逐舰。得知这场战斗未能使公海舰队再次应战后,杰利科遂于6月1日清晨命令各舰返回母港。由于抄了近道,公海舰队(不包括装甲巡洋舰‘赛德利茨’号和‘德夫林格’号等受重创战舰在内)比英国对手更早抛锚泊船。”

日德兰海战就此结束。

这场海战让英国损失了3艘战列巡洋舰,3艘老式装甲巡洋舰,8艘驱逐舰,总计排水量11.5025万吨,皇家海军共有6094人阵亡,674人受伤。德国损失1艘战列巡洋舰,1艘老式战列舰,4艘轻巡洋舰,5艘鱼雷艇,总计排水量6.1180万吨,2551人阵亡,507人受伤。

从损失数量及程度来看,明显德国人赢了;从战略影响来看,德国人却输了。英国舰队不可逾越的物质优势对战争后续进程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被封锁的德国舰队几乎没有什么作为了。日德兰海战后不久,舍尔晋升为海军上将。根据他向德国皇帝的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人在日德兰海战并未取得长远的胜利:“最近一次进展顺利的行动虽然予敌以重创,但毫无疑问,即使在公海上取得最有利的战果,也不能迫使英国和解……要想在短期内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就只能动用潜艇打击英国贸易往来,以遏制其经济命脉。出于责任感,我迫切建议陛下不要使潜艇战的强度发生任何形式的减弱。”

德国历史学家卡斯滕和拉德认为:“不仅战前的庞大海军建设计划是一个绝望的时代错误,公海舰队试图彻底扭转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努力也失败了。随后几个月中,无限制潜艇战的拥护者进一步加强了鼓动,并在1917年春季取得了成功,眼睁睁目睹美国参战后,德国利用潜艇战迫使英国经济屈服的希望明显化为了泡影。”

英国历史学家安格斯·康斯塔姆(Angus Konstam)则这样描述日德兰海战:“这是一场参战双方都宣称自己获胜的战争,但它也是一场难以区分胜利方和溃败方的战争。当天北海海域弥漫在一片大雾之中,这似乎也给事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许多人用‘非决定性’一词形容这场战役——一场全无成就的战役,对战局的决定性意义更是寥寥。其他人则将其视作英国的胜利,因为它依然保持着绝对的海上优势,而德国人已经仓皇逃回港内,而且日德兰一战之后,他们似乎不愿再驶出港口。另有少数人将双方舰船损失和人员伤亡数量加以对比,作为例证,声称是德国人赢了。当然,跟一个月后索姆河战役中的流血相比,这点儿伤亡显得无关痛痒……总之,日德兰海战的关键不在于取得成功,而在于不容失败——夺得胜利的桂冠固然可喜,但海上的失败则无异于输掉整场战争。”284

的确,这场双方投入巨大的海战以德国人取得战术胜利而告终,却丝毫没有改变英国海军的战略优势。从这一点来讲,德国因这场海战而走向了关乎第一次世界大战胜负的关键节点,因此这场海战往往被视作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抛开胜利和失败的结果论,从战争文明角度讲,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是海战走向现代化之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之后,大型战列舰队不再是海战中的决定性因素。

2

1916年5月31日,丹麦北部海域爆发了海战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场战列舰编队之间的海战——日德兰海战。为了这场空前的对决,“在此前数十年中,交战双方分别斥巨资打造了英国大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这两支大型舰队属于当时最先进军事技术的产物。

不过,德国公海舰队从来没有机会决定性地击败数量上远胜于己的敌人。为了赢得声望,德国不顾实力上的绝对劣势而参战,这个决定确实是一个荒唐的时代错误。

对此,我们也可以从慕尼黑的私人医生维克多·克伦佩雷尔(Victor Klemperer)于1916年6月初的日记中得到更为详尽的描述:“我对日德兰大捷的喜悦没持续多久。这场胜利比陆上的那些胜仗还要无谓。它到底有什么决定作用呢?我们的损失只是英国人的五分之一吗(德国人应该是夸大了损失比例,双方吨位与人员的损失比大约是1∶2)?但这一损失比数量上5倍于己的英国人要惨重得多!我们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吗?可是英国人肯定会把一切描绘成另外一个样子。而事实上,德国舰队显然和英国舰队一样精疲力竭地返回了港口。是啊,要是我们能反击、全歼敌人、登陆,或者彻底打破封锁就好了……但是,一场中世纪风格的战斗只是为了争夺骑士荣誉,双方没有改变任何实质就打道回府了——这真是一个荒唐的时代错误”。285

克伦佩雷尔的分析是比较理性的,在他的日记里明显暗示了德国国内日益增长的厌战情绪,同时也看出了这场海战德国人输在了战略上。可以说,“德国舰队建设计划长期而不幸的发展在日德兰海战达到了悲剧性**,这一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方式结合了不合时宜的心态与最顶尖的技术,影响十分深远”。286

这场具备里程碑意义的海战也迫使德国不得不采用“无限制潜艇战”。当公海舰队丧失了对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影响和希望后,“无所事事”的公海舰队只能前仆后继地出现在安全的海域。除此之外,士气的不断下降也让舰队无法有什么作为——不再有更大的损失已经是万幸了。英国人的封锁战略再一次证明了马汉理论的正确性。

1918年11月德国公海舰队出事了!

士气低落且厌战的德国基层水兵在基尔港揭竿而起。11月11日,德国政府宣布投降,11月20日公海舰队驶离港口。不过,他们不是去作战,而是去向英国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