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完郾城大捷之后,我们就可以说说宋朝的步兵甲了。正如上文所言,如果有英明的将帅指挥,有勇猛的先锋,有完善的计划,即便是没有强大的骑兵,照样可以打击对手。

这里便有一个基础:宋朝的步兵盔甲,真心好!

大宋国都汴梁开封府,有一个专门从事武器生产的机构,叫作工署南北作坊,还有一个弓弩院,工匠近万人,那几乎就是有史以来中国最好的武器制造所。而且不光是开封府,宋朝在各个地方州郡,还开有各种类型的小型兵工厂。甚至除了兵工厂之外,如果民间有高人出现,打造兵器的手艺比官府工匠还好,干脆创新搞出了新武器,官府也不会打压、禁止,而是鼓励并收到有司仿造推广。

为了提高武器的打造水平,大宋官方还曾经组织编写了一部兵器大百科全书,便是《武经总要》,由当时的正副宰相曾公亮和丁度主持编写,历时三年有余。书中介绍了当时的各种攻击性武器和防守性器具,还有营阵和器具图,以及火药配方及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抛射火器的制作方法等。《武经总要》由宋仁宗亲制序文,于庆历年间首刊。到了南宋时期,还曾重印了一次。

当然大宋有钱,不会仅仅只造一款甲,《武经总要》讲得明白,大宋国的甲,有铁甲、皮甲、纸甲三种款式,而一套完整的铠甲,分为披膊、吊腿、身甲、兜鍪顿项四个部分。披膊就是外套,兜鍪顿项也就是头盔。一般宋朝的头盔,都会有保护耳部和后颈的顿项这样的贴心设计,披膊上还会附加一些防护件,当然主要的用途是保护胸部。身甲则带有鹘尾,用于保护小腹和裆部。有些头盔是比较奢华的,居然还有凤翅,下面的披膊则配备了兽吞,这就有点高级将帅的意思了。现在的甲胄爱好者一般都会给自己买一副吞,预算富余一点的买金属质地,经济点就来仿制的脆皮,但很容易砸坏。古人其实也是如此,地位越高,他的行头自然也会更费金,但在实战中未必有什么价值。

另外,某些宋盔还有贴心的面帘设计,似乎是为了适合沙漠大风气候,虽然宋军似乎很少能推进到沙漠地区,或仅仅就是为了遮掩面目,无事之时可以收起到额部,有则放下,遮挡面部。宋朝最为常见的,是范阳笠,一可遮阳,二可标示身份,同时也能有效地防御敌军抛射的箭矢。1983年港版《射雕英雄传》中周星驰饰演的一个龙套小兵,戴的就是这种笠帽。当然,金属的笠形盔才是正统,形似倒扣海碗,盔体往往绘有祥云纹饰,盔下缀顿项,这种盔型应该是宋朝的首创,在宋、元、明三个朝代都曾流行一时,优点也很明显,就是保护范围更大。

那么这个步兵甲和骑兵的铠甲又有什么不同呢?这就要说一说南宋时期一本叫作《翠微先生北征录》的书,作者是贵池(今属安徽)人华岳,这个人一生好武,对当时的天下大势也颇有见地。南宋韩侂胄北伐,华岳上书劝谏,说北伐不是不行,可是时机不对,结果被流放去了福建。韩侂胄死后他得以回到杭州,做了殿前司官,却又得罪了权臣史弥远,最终被害。他这本《翠微先生北征录》,写于流放福建时期。

这本书上说,步兵穿甲和骑兵有什么不同呢?关键在于步兵在战场上,是昂首挺胸站着打,而骑兵却是坐在马上,一个站一个坐,铠甲当然就不同。所以,步兵的身甲和甲裙都要比骑兵长,因为骑兵在马上做动作,甲过于拖沓的话,就会影响身手;可是步兵如果甲过短,直接就是没命。而且,骑兵的腿裙和身甲是分开的两个部件,步兵却是一体化设计,理由同样是前者更灵活,而后者防护性更高。

整体而言,宋朝的这种步人甲,真的是良心制作。绍兴四年(1134年),当时官方有专门规定,一套步人甲,至少需使用一千八百二十五枚甲叶,总重量达二十九公斤。如果增加甲叶数量,自然可以提高防护力,但也不应超过二十九点八公斤。稍后,鉴于长枪手和弓箭手的不同作用,又特别将长枪手的铠甲重量标准提到三十二至三十五公斤,弓手则为二十八至三十三公斤,弩手为二十二至二十七公斤。

实话实说,这样的铠甲,真的太重了。重甲必然意味着机动能力的下降,不能胜任长途奔袭。步兵全身上下覆盖这样一层由铁片制成的重型铠甲,牺牲的恐怕就是机动性和前进的意识。同时防卫太好,反而助长了一种怯懦畏战的心理,这会不会是宋朝历史上多次出现在野战战场上大面积溃逃的原因之一?而且一旦有事,士兵只有丢盔弃甲才能逃亡,那么朝廷花了那么多银子,打造如此完善的护身甲,是不是反而成了讽刺?

但是如果撇除这种心理因素,你也不得不承认步人甲的保护作用真的很强,步兵身上几乎所有的致命部位,都能得到严密保护。这意味着,如果士兵作战意识坚定,单是应付骑兵的冲击,是可以通过密集阵型硬扛解决的,甚至能够发起反冲击将对方击溃。但要做到这一点,对统兵将帅的素质要求就必然很高,只有像岳飞、韩世忠这样的优秀指挥官,才能在野战中发挥其作用。

因此,宋军发挥出色的更多还是一些防御性战役,尤其是依靠坚强城池的防御战,如南宋末年的襄阳保卫战、钓鱼城保卫战,就是很好的范例。只是这样一些局部获得的胜利,却无法转化为大规模反攻,所以无法收复北方失地,恐怕也与此有关。宋军一方面没有强大的骑兵,一方面身着重甲的步兵部队要直捣黄龙府,即从湖北襄阳穿着重甲走到黑龙江,真的很难。

那么,士兵接受体能锻炼行不行呢?既然要使用重甲,当然就要关心士兵的体能问题,宋朝有一项禁军轮替制度,就是为了锻炼士兵们的长途奔袭体能而制定的,但究竟效果如何,就难以确认了。岳飞自己也有一套专门的办法,比如单兵体能训练,要求士兵必须身着重甲进行实训——大部分现代人是无法达到这个标准的,更无法加入岳家军了。

在了解了上述基础史实之后,我们再来看宋朝历史,面对“宋朝为什么能抗住金国重甲骑兵的冲击,却最终败在了元朝游牧骑兵的弓矢之下”这样一个问题,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前一波,女真金国的重装铁浮图,乍看确实很猛,可是宋朝人也真的有应对办法,长刀砍马腿,锤锏鞭斧砸人。后一波,面对蒙古人的弓骑兵,南宋依旧是穿着步人甲上场,他们的长刀依旧锋利,锤子仍然生猛,无奈蒙古人根本不跟宋人硬打。弓骑兵是一种快速远程攻击的兵种,重装步兵追又追不上,逃又逃不快,想要跟敌人拼命都没机会,真的是绝望!而步兵的情绪一旦出现恐慌,阵型出现破绽,蒙古的重骑兵就开始冲锋。穿着沉重的步人甲,南宋的步兵简直就成了一个悲剧,但若是南宋也有强大的轻骑兵,就不存在这个弊端了。

所以南宋与蒙古人的几次野战,都是这样的大面积溃败。只有在城防战中,依赖火器弓弩之利,宋朝才能以科技让蒙古人吃瘪。但这种吃瘪也是暂时的,蒙古人很快在东征西讨中也掌握了火器,最终,南宋只能走向亡国的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