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这个概念颇为久远。先秦的《苍颉篇》说:“枪,谓木两头锐者也。”意思是拿根木头过来,随便在头部或是尾部砍出尖锐形态,就可以称作枪。

所以广义而言,只要是在木柄上装上一个尖锐头部,如从商周的戈到汉矛,都可以归入枪的范围。先秦还有一种殳,尖头无刃,有八条棱,可以刺击、钝击,看上去也有点像枪。而若以狭义论,则矛为枪的前身。从矛到枪的演变,主要就在枪头刃上,矛的头较大,刃平且扁,而且还在战场上演绎出许多奇怪的形状,譬如著名的蛇矛。而枪,却只有三角眼菱形一款,统统都是中间线凸起,左右两侧二角突出对称。

认真讲的话,《三国演义》里那么多使枪的名将,前有马超、赵云,后有姜维、张郃,其实都是说书人的虚幻加工,因为实际上他们用的还是矛。尤其是民间评书,说张绣使一杆虎头金枪,人称“北地枪王”,以一招“百鸟朝凰”威震天下,他的师傅叫童渊,是个凭空捏出来的人物;还有两个师兄弟,一个是张任,另一个便是赵云。赵云使一杆涯角枪,还自创了一套“七探蛇盘”枪法,并最终以这套枪法刺死了他的师兄张绣。故事编得很精彩,可是没有什么史实可作依据,陈寿笔下,只说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至于他们用什么兵器,一字不提。而以常理而论,他们用的应该也是汉矛,和张飞一样。

但是汉代确实已经有枪这种兵刃,只不过尚未完全脱离矛头形式,差别只是刀刃比较锐长而已。汉代《通俗文》对枪的定义更是简单:“剡木伤盗曰枪。”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枪,只是老百姓用来对付强盗的一根削尖木棍装上枪头而已。到隋唐,流行一时的槊,广义上也可以称为枪。

狭义的枪登上历史舞台,得是晚唐五代。《五代史》就提到了一个使枪的大将,此人叫作王彦章,他为人骁勇有力,能光着脚“履棘行百步”,而他的特长是“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因此得名“王铁枪”。后唐灭后梁的战争中,他几乎就是李存勖的唯一阻挡,只是和任何时代一样,有一个能人,就有一大帮诽谤诬陷无所不为的官场恶棍,最终将他逼上末途,亦将后梁逼上了末途。依我所见,恶棍常有,而能人很少见;恶棍人多势众,所以常常占据舆论上风,直至将能人逼死。而且在五代,枪和槊已经有所区分,譬如《五代史》描述王彦章被俘这一仗,对手使的就是槊——“(晋将夏鲁奇)与彦章素善,及彦章败,识其语音,曰:‘此王铁枪也。’挥槊刺之,彦章重伤,马踣,遂就擒。”

到宋代,枪已经完全跻身历史大舞台,成为使用数量最多的长兵器。《武经总要》便记载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枪,其中便有锥枪,也就是此前讲过有人认为岳云所用的武器;有梭枪,是来自南方蛮獠的一种类似标枪的武器,一般配备盾牌作为枪盾组合;有太宁笔枪,枪刃下数寸安装有一个小铁盘,盘上有刃,古人觉得这个形状像笔,因此得名。

宋朝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抵挡辽金的骑兵,所以这里又有一种专门对付骑兵冲击的拒马枪,简单来说,就是拿多支枪捆在一起,枪的两端是尖而锐的铁制锋刃,枪柄为木质。使用时,把其中一支枪插入地面,其他几支枪则以多根铁链与前者捆绑在一处,如此一来,骑兵发动冲击之前便要再三斟酌了。

◎《武经总要》上的拒马枪

《水浒传》之中还提到了一种特殊的枪,即“金枪将”徐宁的钩镰枪。这里的金枪,倒也不是完全虚构。《宋史》里说北宋京都殿前、侍卫二司统领禁军,最亲近扈从者,叫作“诸班直”,分十五个等级,第九个等级便是所谓“金枪班”。南宋末年的右丞相马廷鸾,有个儿子叫马端临,编了一部典章制度史叫作《文献通考》。此书上说,殿前司所辖禁军中,“骑军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班”。

所以这个金枪班,未必是拿着黄金枪或是镀金枪的卫队,但至少是持枪的一支皇家卫队,人数也就百来个。后来南宋又增加了两个银枪班,加起来也不过两百人。从这个人数和他们的地位来看,说这是宋王朝的皇家特种部队也不为过。其人员组成来自禁军中的优中选优,而选用条件就是“善用枪槊者”。

那么徐宁的钩镰枪,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看《水浒传》影视剧,看到的是一种能轻而易举削断马蹄的铁钩,一下子就能让连环马倒地不起。甚至某版还有“绳拉钩镰枪削马腿”的画面呈现,这种过于神话的剧情设计透露出的,是影视道具设计者对真实历史的一无所知。

其实司马在前文已经讲过了,能做到削砍马脚这个程度,显然“以麻扎刀和战斧入阵”,更为合适。我们可以看《水浒传》原文,书上是这样讲的:“但凡马上使这般军器,就腰胯里做步上来,上中七路,三钩四拨,一搠一分,共使九个变法。若是步行使这钩镰枪,亦最得用。先使人步四拨,**开门户;十二步一变;十六步大转臼。分钩镰搠缴二十四步,挪上攒下,钩东拨西;三十六步,浑身盖护,夺硬斗强。”此是“钩镰枪正法”。

说得明白点,其实所谓钩镰枪,就是“教步军藏林伏草,钩蹄拽腿”的下面三路暗法,也就是“但见马到,一搅钩翻”——十名钩镰枪手加十名挠钩手为一队,埋伏在树林草丛中,连环马接近,钩镰枪手将马钩倒,挠钩手则对付骑手。

而且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是在芦苇丛和树林中,即骑兵无法在此处快速跑动的情况之下。

所以这种钩镰枪,也就是一种特殊情况下使用的兵刃,而非寻常之物。

这里要插一句,钩镰枪这种非常规武器,一直到明代还能在战场上看见。绘制于明代的《倭寇图卷》中,明军所携带的长钩形武器,显然就是钩镰枪的后期变形,只不过造型和名号都有所改变,叫作蝎子尾。前端突出尖锐的刺状结构,在战争中可以钩住敌人,继而以刃部取其性命。

然而,不论造型如何怪异,这所有的枪,都不如两宋之际的另一种枪——梨花枪。梨花枪有多奇妙?直到明朝戚继光还赞不绝口,他的《纪效新书》说:“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变幻莫测,神花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所以戚继光练兵,就拿这套枪法去教学。

《宋史》也说,有个叫李全的人,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那么“李铁枪”为什么到了戚继光就叫“杨氏梨花枪”呢?因为“李铁枪”不算最牛,“李铁枪”的老婆杨妙真,才真的是“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说到杨妙真,那就必须在这里提一提距今八百年前的红袄军起义。红袄军起义发生在山东、河北一带,造反的目标,就是女真建立的金国。当时杨妙真的哥哥杨安儿在山东益都起兵,李全则在潍坊。后来杨安儿战死,他手下的部队就归了妹妹杨妙真。于是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妇,将两路人马合为一处,目标则是当时分处北方各处的女真“猛安谋克”——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清朝的八旗制度,意思差不多,几百年间也就换了个叫法而已,旗兵入关之后,在京的叫禁旅八旗,驻扎在各地的叫驻防八旗,和“猛安谋克”一个意思。清朝八旗在辛亥革命之际被革命军砍,猛安谋克在金元之际就被红袄军砍。

那么这个梨花枪神奇在何处呢?所谓梨花,并不是真的在枪上插一朵花,而是在这种枪的枪头下面,绑一到两个火药筒,具体来讲是柳炭、铁滓、磁末、硫黄、砒霜的混合药剂,可燃烧、可喷射,其烟还有毒——杨妙真与敌人厮杀之际,先发射火焰,造成敌军的混乱,再用枪头逐个扎刺,此时敌军或被烟熏得无法睁眼,或中毒眩晕,或被火烧伤,自然无法抵抗。

◎《武备志》上的梨花枪

为什么叫梨花呢?因为喷药筒内,装有铁蒺藜、碎铁屑,看上去很像梨花。换言之,杨妙真的梨花枪,不是一件纯粹的冷兵器,而是冷兵器到火药兵器的过渡版。

火器时代,正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