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世间的离别,属青年男女之间的最惆怅。泪眼遥望着泪眼,相思勾连着相思,从白日里直纠缠到夜梦中。远里近里,再无舒心的景致,都是那亦风亦霜的悲切。
说到相思,谁又不想起王维的那首《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少年那时只知道读了这诗,却哪懂了什么相思,全然忽略了青春那时枝叶的萌发,也就错过了许多。等你懂了,却是一地零落。
李清照是懂了的,一个“却把青梅嗅”的羞涩,就抛下了自己的红豆。
李清照有了那个回眸,赵明诚认定了那个她,也就成就了秦晋之好。可许多的事,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而那开头与结局之间的曲折,更难捉摸。
秋日相别,格外伤怀。关于此事,元代伊世珍曾在《琅嬛记》卷中引《外传》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这样的画面,于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暖意满满,心生感动,可于那时的他们,却是怎样的惆怅。
荷花败落,芳香渐淡,竹席也愈发地沁凉了,季节在秋,心更在秋啊。秋,多伤怀。词人更寂寞,轻轻提起宽大的罗裙,独自踏上一叶兰舟,原本是要排解心中的那份相思的,可那船已经不是小时候“误入藕花深处”的那船,哪还有那种无忧无虑。任由谁再努力,也找不回那童年,找不回那毫无杂尘的单纯。才子佳人的心也许更亲近童年的美好,但那种怀想的痛苦或许更浓。李清照似乎就是这样,稍有别离,就伤感万分,成了坐卧不安的孤独。
秋天的天空很清澈,可以把想象铺开得更舒展。谚语说:“七月八月看巧云。”如此美天美云的季节,是可以寄托相思的,那白云里可会有你寄来的锦书?可望断那南飞的大雁,也没有捎来一丝远方的消息。天色晚了,月色如水,凉透了西楼,更凉透了那望远人的心。
花凋零着它的凋零,水漂流着它的漂流,哪里懂了这时节的相思呢?没有人懂,远方的你,等待的她,是一样的愁。
李清照的愁虽然少了家国情怀,却一样是从眉头刚刚舒展,却又郁结在心头。
与赵明诚的小别,只不过是李清照轻吟的闲愁,谁想,别的更远的是她自己。真的是“独上兰舟”了,迢迢长路,放逐回乡。
新婚的红烛正亮,迎来的不是西楼月,而是窗外的狂风。
秦晋之好泛指联姻之美,但最初是源于政治。李赵两家喜结良缘,其实和政治没多大关系,多都是遵从儿女之心。可谁知又归于政治,还原了秦晋的本意,真是让人感叹。朋党的风波就这样吹乱了他们无辜的红罗帐,千里相别,就是这无言的伤。
《一剪梅》词牌下的代表作,除了李清照的这首,还有同时期的词人周邦彦的《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梅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误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说到周邦彦,似乎正是他一手促成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他当时就任于大晟乐府,因邀请李清照参加诗词大会,才有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真正的相见,也就有了那“约重来”的美好想象,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原以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谁知“于无声处听惊雷”,原本无国计无国谋的宋徽宗,突然朱笔一勾,令人刻成了《元祐党人碑》。他的真书的确很规整,但三百零九人及其家庭的命运,陡然成了一片瓦砾。
宋徽宗,一个好笔墨、善丹青的皇帝,却把最有才的词女逼到如此地步,着实让人扼腕。不过,想那当时更有名气的苏轼,不是被伤得更深吗?文艺遇到政治,是如此的苍白无力。然而,赵佶自己何尝不是亲手破碎了祖宗的江山,让自己陷身金国,受尽凌辱呢?文艺面对金戈铁马,更是不堪一击。今天看他的“瘦金体”,虽有瘦硬,但毕竟太过纤巧,有文艺的清新,却缺少纵横江湖的气势。
身后一片山河的破碎,说不尽的命运轮回,世道变迁。宋词这闲来的娱乐载体,只在意了风花雪月,悲情伤秋,致使浩浩国土只如宋瓷一样的唯美,少了内在的筋骨,面对金人铁蹄的践踏,也就碎成一片狼藉了。唯在这刀枪之声中的宋朝末期,才有了岳飞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万丈豪情,才有了辛弃疾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只是,这样的铿锵之词来得太迟了,岳飞也只能梦断风泊亭,稼轩居士也只能在“听取蛙声一片”里了却余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宋太宗当年羞辱了李煜,他又怎会知道多年之后,他的后代也遭受了同样的羞辱?或许他举着金樽还嘲笑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多情。然而,赵佶那“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的悲咽他是否听得到呢?若他地下有知,不知该是怎样的慨叹,如此,也许他会后悔没有善待李煜吧。
怎奈是: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好在李清照此时只是愁,却不是李煜和赵佶那样的悲。一乡一城的相望,终不是异国他乡的远隔,一切,还有回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