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夏天,一群人骑着快马离开北平,日夜兼程地飞驰在前往应天的路上。

这不是如刀的北风要划向南方,而是燕王朱棣要回京奔丧。然而,朝廷派出的使臣却在淮安堵住了燕王一行。使臣宣布太祖遗诏: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棣怔住了。可他只怔了短短的一瞬,便毅然掉转了马头。随后,他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代他入京奔丧。朱棣知道,除非他采取另一种方式出发,否则在这一生当中,朱允炆不可能让他再踏进应天一步。

与此同时,各地藩王陆续接到阻止他们进京奔丧的遗诏。藩王们大为不满。他们都很清楚,这所谓的遗诏无非是那个乳臭未干的侄子和他身边的谋臣鼓捣出来的。可是,为了防止藩王入朝夺位就不让人奔丧,这也太不近情理了!

一时间,藩王们群情汹涌,牢骚怪话满天飞。

只有朱棣保持沉默,毫无怨言。

他甚至还咧嘴笑了一下。

这很好,他想,这会让人的绝望更深。

给建文帝支招的谋臣是两个读书人:齐泰和黄子澄。

齐泰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的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得中进士,历任礼部和兵部主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以兵部郎中升任左侍郎。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的会试第一名,次年殿试的第三名,是朱允炆任储君期间的东宫大臣。朱允炆登基后数日,立即擢升齐泰为兵部尚书,擢升黄子澄为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事。

为了巩固刚刚到手的权力,君臣三人日夜密谋,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削藩!

齐泰认为燕王朱棣是最大的威胁,建议先从燕王开刀。黄子澄说:“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多有不法,要削掉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如今要问罪,应从周王下手,他是燕王的同母弟,削掉周王,就是斩断了燕王的手足!”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月,朱允炆登基仅仅两个月后,在开封的周王便突然遭到逮捕,被押解回京。八月,周王被废为庶人;同时,齐、代、岷诸王相继被捕。第二年四月,湘王自焚而死;同时,齐王、代王被废为庶人。六月,岷王被废为庶人。

一年之内,建文帝废黜了四个藩王,逼死了一个。动作不可谓不快,效率不可谓不高。气势汹汹,剑拔弩张。然而,朱允炆显然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他把最大的威胁者燕王朱棣留到了最后,这就给了朱棣充分的时间作准备。同时,年轻的皇帝越是对其他藩王张牙舞爪,越是迟迟不敢对燕王下手,就越是暴露出他的心虚和胆怯。

在一个拳击台上,当一个拳击手围绕着对手不停地比划、不停地跳跃却始终不敢出拳,而另一个拳击手冷冷地站在台中央时,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这场比赛的主动权其实是操在谁的手中了。

当朱允炆忙着削藩的时候,朱棣都在干什么呢?

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皇帝的削藩行动一开始,朱棣身边的谋士就力劝他起兵。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皇帝身边的谋臣都是一些满腹经纶的儒生,而燕王身边的智囊却是一些和尚、相士和卜者;皇帝从儒生们身上汲取的是古人和书本上的权谋智略,而燕王从这些奇人身上汲取的却是民间的实用智慧;儒生们给皇帝提供了政治斗争的具体步骤和手段;而奇人们却给了燕王宏大的抱负和必胜的信念。

在这场叔侄之间的生死对决开场之前,朱棣其实是有些信心不足的。因为,二者的力量对比太过悬殊:他只据有北平一隅,而皇帝却坐拥天下;他所能掌控的兵力最多不会超过十万人,而所要面对的却是整个帝国的军队。所以,当和尚道衍力劝他起兵的时候,朱棣犹豫不决地说:“民心向彼,奈何?”

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在中国古代,天道是所有革命者最喜欢用的理论武器,它虽然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却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信念。退一步说,就算鼓吹者和革命领袖本身都半信半疑,但并不妨碍千千万万人义无反顾地投奔到这面激动人心的旗帜之下。当然,前提是:无论鼓吹者和领袖本身是否真的相信天道,也无论在如何艰难的情况下,他们都要表现得信心满满,并且把这面大旗挥舞得虎虎生风。

道衍为了增强燕王的信心,随后便把相士袁珙推荐给了燕王。袁珙进入燕王府后,一看见朱棣,第一句话就说:“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

神童是夸出来的,皇帝有时候也是。

在这些术士的“拇指教育”下,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随即大举招纳豪杰志士,和道衍等人一起选将练兵,随时准备举事。

此时此刻,朱允炆正在他的皇宫中,跟翰林院侍讲方孝孺一起热烈地探讨《周礼》。直到燕王秣马厉兵的消息传到应天,他才猝然想起——最大的敌人还在。

朱允炆急召齐泰和黄子澄商议,随即作出了严密布署:首先,借边防之名,把燕王属下的精锐亲兵调到塞外驻防,削弱燕王的军事实力;同时,调任工部侍郎张昞为北平布政使兼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司,不但完全接管北平的行政和军政,并且密切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三月,建文帝又一口气发布了四道军事命令:一,命都督宋忠率兵三万屯驻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县),把原属燕王的亲兵划归帐下;二,将永清左卫军调驻彰德(今河北临漳西南),永清右卫军调驻顺德(今河北邢台市),对北平形成包围之势。三,命临清都督徐凯、山海关都督耿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对燕王进行威慑。四,将燕王属下的蒙古骑兵将领观童调回京师,并把观童手下的精锐骑兵也一并划给了宋忠。

至此,燕王朱棣的势力范围,实际上只剩下了一座燕王府,而且手下的精锐劲卒也已被抽调一空。

做完这一切,朱允炆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在他看来,此刻的燕王朱棣,已经是一只被拔光了羽毛的老鹰,只等着任他宰割了。然而,此刻的朱允炆并不知道,他的削藩行动,已经点燃了皇权之战的导火索。

这一年春夏之交,一首奇怪的歌谣忽然在应天城的街头巷尾传唱开来:

莫逐燕

逐燕燕高飞

高飞上帝畿

当然,谁都知道这首歌在唱什么,所以大人们通常是不敢唱的,只有一些天真无邪的儿童在蹦蹦跳跳地唱,而且还得背着大人偷偷唱,不然会被大人们掌嘴巴。

朝廷很快下令追查。但查到最后,只知道最早是一个游方道士在京城中边走边唱的,歌谣传唱开后,这个神秘的道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不用查也知道,这个道士肯定来自北平的燕王府。说白了,这是朱棣的心腹谋士道衍和袁珙等人,在跟年轻的皇帝朱允炆打心理战。

这年夏天,北平突然传出一个令人困惑和震惊的消息——燕王疯了!

消息说,平素庄重威严的燕王,忽然变得语无伦次、举止癫狂,天天跑到大街上大呼小叫,还冲进酒楼抢东西吃,甚至动不动就躺在土堆上或阴沟边,一整天昏睡不醒。负责监视的张昞和谢贵闻讯,满腹狐疑,便亲自赶到燕王府刺探虚实。其时正值盛夏,酷热难当,可张、谢二人却惊讶地发现,燕王居然在一个热焰升腾的火炉边烤火,而且浑身颤抖,嘴里不停念叨:真冷啊,真冷啊……

张昞和谢贵相顾无言。看来,这燕王是真的疯了!

二人立刻上奏朝廷,建文帝几乎也有些信以为真了。

然而,张昞和谢贵很快又收到了一条密报,那是朝廷很早就安插在燕王府的长史葛诚送出的。他说:“燕王根本没疯,二公千万不可懈怠!”随后又将真实情况上奏皇帝。

建文帝不得不佩服朱棣的老谋深算。

他这显然是在麻痹朝廷,拖延时间,为谋反作准备。

这时候,燕王的一个部下邓庸恰好入京办差。建文帝立刻命人将他拘捕,并突击审讯。结果不出所料,邓庸招供了燕王的全部谋反事实。皇帝立刻向张昞、谢贵和张信发出密诏,命他们逮捕燕王。

可朱允炆绝对想不到,在这最关键的时刻,他派驻北平的一个大臣居然倒向了燕王。

这个人就是张信。

他接到密诏后犯了踌躇,不知该不该对燕王动手,只好去求教母亲。

历史在这个地方跟朱允炆和朱棣都开了一个小玩笑。在这你死我亡、千钧一发的一刻,他们的命运却在某种程度上交到了一个足不出户的老太婆手里。

张信的话刚说完,老母亲就斩钉截铁地说:“这事绝不能干!我常听人说,燕都有王气,燕王当为天子。当有天下的人是害不死的!你千万别蛮干,否则必定招来灭门之祸!”

就这样,大明帝国的下一任天子,就在这个老太婆朴素的政治观中诞生了。四年后,当尘埃落定、江山易主,老太婆肯定会为当初的先见之明而得意不已。

张信觉得老母亲的话很有道理,当即前往燕王府。可一连跑了两趟,都被燕王拒绝。第三次,张信横下一条心,坚决求见,如若不见他就不走。燕王只好让他进去。张信入内,燕王仍旧躺在**装病。张信拜倒在地,说有密事相奏。燕王还是一副中风的模样,呲牙咧嘴就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张信只好把话挑明了:“殿下不要再这样子了,臣今天是奉密诏前来拿你的,殿下如果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就请束手就擒,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就不要再瞒我了!”

朱棣一听,立刻翻身下床,向张信纳头便拜:“先生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啊!”

随后,朱棣立刻召来道衍,筹划起兵。

与此同时,张昞和谢贵已经调集军队在整座北平城中实施了严密布防,各个城门均有重兵把守。北平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戒严状态。燕王府成了一座孤岛。

形势异常危急,朱棣急命心腹将领张玉、朱能率兵进入燕王府防守。

二将到来时,身后跟着八百个人。

这是朱棣最后的资本。

凭着这八百个人,朱棣要杀出一条血路,要对抗一个帝国,要重新缔造天下!

这一刻,朱棣的心中写满了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