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吕后感到忧心的,除了戚氏,就是那几个功高震主的异姓诸侯王了。他们封地疆域广阔,跨有诸郡,且都手握重兵,对刘邦的天子地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几位异姓诸侯王中,为首的要数韩信。
韩信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刘邦能做皇帝,大汉的多半壁江山都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功高无二,略无世出”,就是说他建立的功劳是独一无二的,这世界上没有谁能比得过他。而且,韩信之后再也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
韩信是淮阴(今属江苏)人,年轻时仗剑从军,投在项梁、项羽的麾下,一直得不到重用。刘邦封为汉王,从关中入蜀时,韩信来投奔依附刘邦。那个时候,韩信在刘邦队伍里只是个连敖。什么叫“连敖”呢,就是负责接待和外联工作的小办事员。在他当连敖的时候,不知犯了一个什么错,反正这个错不小,要斩首正法,跟他一块犯事儿的已经斩了十三个人了。轮到韩信,韩信仰天长叹:“难道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夏侯婴当时是监斩官,听韩信说出这话,再看韩信,觉得这个人不同寻常,于是把他放了。跟他谈了一次话,更觉得这是一个奇人,不得了。就把他推荐给刘邦。但那时刘邦并未重视他,只让他当了治粟都尉,也就是管钱粮的司务长,官职虽不大,但已经算是个很重要的职位了。可是韩信的兴趣完全在调兵遣将、攻城略地方面,并不看重这个职事。从打认识了萧何,韩信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韩信是怎样被萧何看中的呢?有一天,萧何从库房区经过,看见那些管库房的兵士,正在一位年轻军官的指挥下演习战阵。阵法井然,变幻神奇,战士们个个虎虎生威,萧何看呆了,就和那个年轻的军官谈了起来。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军官对兵法十分熟稔,韬略不凡,萧何被深深打动了,他也记住了韩信这个名字。
萧何多次向刘邦讲韩信可委重用,刘邦也想亲自考察一下,有一天就把韩信召来,问他军中有多少粮草。韩信想也不想,一口气把东西南北各库的粮食草料数字报了出来。刘邦让人查核,果然一点不差。
但是韩信仍然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当队伍向巴蜀纵深挺进时,因为道路险阻,九死一生,不少将士纷纷在半路开小差,就连刘邦的大舅子吕释之也跑回了老家。韩信也就加入了逃亡者的行列,萧何闻讯,追了好几天才在半路上截住了韩信,把他带了回来。这个典实,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向刘邦提出,要重视韩信这个人才,他用了“国士无双”四个字来评价韩信,意思是独一无二的国家栋梁。为什么给了他这么高的评价呢,按萧何的话说,韩信是帮助汉王您打天下的,您如果想要得到天下,就需要韩信这样的人才。刘邦听萧何这么一说,也想起了自己对韩信的考核,很高兴地答应了萧何的请求,表示要重用韩信,任用他为将军。
萧何说:不行,你用他为将,他说不定还是要跑的。
刘邦说:那我怎么用他才好?
萧何说:让他做大将军。
刘邦思忖了一下,说:好吧,就让他做大将军。
萧何说:大王待人一向侮慢少礼,拜大将是件严肃的事,不能像支使一个小孩子那样召之即来。更不能随便下个任命书就算了事。应该挑一个好日子,设一个坛场,举行一个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才好。
刘邦说:好,就按你说的办。
大将军就是汉军的最高统帅,是三军总司令。这个称号虽然战国时期就有,但并不是一个实职,成为实职是从韩信开始的。韩信之后霍光、王凤,以及东汉的窦武、梁冀等都是以“大将军”独揽大权的。大将军之下是各种名称的“列将军”,如车骑将军、楼船将军、卫将军等,这些称号在汉代有四十多个,所以称作“杂号将军”。
为了表示郑重,刘邦按照萧何的建议,筑了一个高坛,杀猪宰羊,摆祭竖旗,正式拜将。当拜将仪式举行之前,“诸侯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那些在疆场上拼杀多年,建立了赫赫功勋的战将们一见汉王要登坛拜将,都十分高兴,全都以为这一回大将军的符印该落到自己手上了,没想到拜了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韩信,所以都大大吃了一惊。
拜将以后,刘邦与韩信有过一次促膝谈心,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汉中对”。在这次谈话中,韩信问刘邦:“大王争夺天下的主要敌人,不就是项王吗?”
刘邦点头:“没错。”
韩信又问:“大王您觉得在悍勇、仁爱方面,比项王一如何?”
这个问题太尖锐了,让刘邦感到了难堪。但刘邦终归是个诚实的人,沉默了一会,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在这一点上不如项王。”
韩信为刘邦的诚恳所打动,他倒身向刘邦下拜,之后,讲出了一番披沥肝胆之言。
韩信说:“我也认为大王在这一方面不如项王,但是,我曾事奉过项王,对项王性格上的弱点了解得也比较清楚。先从项王的为人来说吧,项王这个人,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而却不能任用有本事的将领。他的勇悍,也只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看到别人有疾病,他陪着掉眼泪,还把好饮食分给别人。但是当别人有功应当封爵的时候,他却把官印控在手心里,左摩右挲,舍不得给人。所以他的仁爱也就只是妇人之仁而已。”
接下来,韩信又分析了项羽失误的重要因素,他说:“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但他不居关中而在彭城建都,失去了天下的政治、经济轴心地区。他背弃了义帝的信约,以个人好恶划地封王,诸侯不平。诸侯见他把义帝驱逐于江南,也学他的样子,迁逐其主而自王善地,弄得天下混乱。还有一点,项王大军所到之处,没有不遭残灭的,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只是在他暴虐的**威之下不敢作声罢了。名义上他号称霸王,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心。所以,看起来他很强大,实际上其强易弱。他的强大是表面的、暂时的,已经在走向衰弱了。”
韩信启发刘邦:“今天大王只要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武勇猛之士,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赏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谁能敌御?况且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人,多年为秦将,秦人子弟跟着他们东拼西杀,死伤不可数计。他们欺骗二十万官兵,投降项王,这些士兵在新安悉数被项王坑杀,惟独章邯等三个人得全。秦地的百姓,把这三个人恨到骨髓里去了。项王分封他们王于关中,关中百姓怎么能拥戴他们呢?大王入关中,秋毫无犯,废除秦之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民无不希望大王当关中王。当时义帝先入咸阳者王关中的约定,关中百姓也听说过,项王强迫大王到汉中,秦地百姓皆恨恨不平。现在大王举兵东征,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刘邦闻言,大喜。深悔得到韩信太晚了。
韩信的“汉中对”,坚定了刘邦挥师东进的必胜信念,也让刘邦真正认识了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
果然,韩信建的第一功,就是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出奇制胜,迅速打开三秦门户,一个多月时间,占领了三秦大部分地区,为刘邦进军关中导夫先路,也为西汉建立举行了一个精采的奠基。
接下来,刘邦攻进彭城之后,被反攻的项羽精锐部队打败,刘邦几乎陷于灭顶,又是韩信及时出现,他集结被打散的汉军队伍,占领了战略要地荥阳,及时地遏制住了汉军的败势。
井陉口之战,他采用背水列阵的方式,大败赵军,攻取赵国之地。之后经过两年多的征讨,先后平定了魏、代、赵、燕、齐五国,虏魏豹、擒夏说,俘赵歇、斩陈馀、杀龙且,驱兵千里,破敌数十万,气吞万里如虎。当刘邦在荥阳与项羽艰难相拒时,韩信因全部占据了北方领地而对西楚形成战略夹击、合围,使楚汉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楚汉鸿沟相持后期,韩信率齐国几十万汉军南下,联合彭越、英布、刘贾等部队,会同刘邦军团,把项羽几十万大军包围于垓下,终使项羽羞愤自刎于乌江岸边,垓下之役,成为楚汉战争的“终结”之役。可以说,刘邦最强劲的对手项羽是韩信一手帮他灭掉的,他把整个天下拱手送给了刘邦。
然而刘邦对韩信始终是保持着警惕的。
因为韩信虽然是个用兵的天才,但性格很强梁,攻占齐国之役,他明知刘邦先期派了郦食其去游说齐国,而且齐国已经接受了降约,却仍然肆意攻城,害得齐王烹杀了郦食其。占据齐国之后,他又要挟刘邦,派使者到荥阳前线,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假王),这一回真把刘邦惹火了。
刘邦看了韩信的书信,怒不可遏,大骂:“我困在荥阳前线,日夜盼望你韩信发兵增援,你却要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在旁边,一听刘邦出言不逊,连忙从案子底下踩他的脚。并向刘邦耳语说:“现在我们这里是如此局势,能挡得住韩信自立吗?不如干脆封他为齐王,以免发生变故。”
刘邦这才醒悟过来。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即可为真王,为什么要当假王呢?”
于是派张良到齐国,立韩信为齐王。
韩信这才答应出兵,解刘邦荥阳之困。
刘邦对这样一个韩信,确实是很头疼的。
吕雉也同样头疼这样一个韩信。
刚刚平息臧荼的暴乱,刘邦就接到了楚王韩信谋反的密报。
事情的起因是韩信隐藏了刘邦正在通辑的项楚余党钟离昧。原来,自垓下一战项羽自刎以后,跟随项羽的大部分将领都归顺了刘邦,只有楚大将钟离昧却一直下落不明。刘邦为这事很伤脑筋,钟离昧是项羽一员得力干将,他跑掉了,后患无穷。于是就下了一道通辑令,在全国捉拿钟离昧。有人打了个小报告,说钟离昧躲到他的老乡——楚王韩信那里去了。刘邦曾几次给韩信下诏,要他搜捕,可韩信一直没见有什么行动,原来他就是窝主!
刘邦心里害怕了,这钟离昧要是和韩信勾结起来,合谋起兵反汉,这麻烦可就大了。刘邦于是召集群臣,商量对付韩信的办法,那些跟随刘邦多年的将领们都说:“立刻发兵,活埋了那小子!”
刘邦摇头不语。和这帮子只有匹夫之勇的人讨论战胜韩信的办法,简直是缘木求鱼。
吕后说:“你为何不去问一问陈平呢?”
于是刘邦就把陈平召来问计。
陈平问:“陛下是不是决心起兵讨伐韩信?”
刘邦说:“确实如此。”
陈平又问:“以目前的兵力伐楚,能打败韩信吗?”
刘邦思忖了一下说:“不一定”。
陈平再问:“陛下的诸位将领中,有没有用兵能超过韩信的人?”
刘邦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韩信。”
陈平转过话题,又问:“对韩信谋反窝藏钟离昧的指控,韩信自己知道不知道?”
刘邦说:“他本人并不知情。”
陈平说:“这么说就好办了,既然陛下目前无力取胜韩信,而又贸然进入楚地,这样就极容易会造成韩信真的起兵造反,到那时就不可收拾了。不如用计赚他束手就擒,古天子经常出巡狩猎,会见诸侯。陛下您可以御驾亲去云梦巡游,到那时召见各路诸侯在陈县聚会,陈县与楚边界相连,韩信见召后必会去陈县拜见陛下,到那时您让武士把他当场拿下,逼他交出钟离昧,这岂不两全其美。”刘邦连称好计。即传旨巡游云梦,约各路诸侯在陈县聚会。
韩信接到通知,半惊半疑,他料定刘邦这回完全是为了钟离昧而来。
韩信虽然由齐王改称楚王,但他毕竟回到了故乡的这片土地上,心理上仍然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实无心造反,他收留钟离昧,完全是出于英雄相惜和旧交情。当年他投奔项羽时,钟离昧曾多次向项羽举荐,虽然项羽没有采纳,但钟离昧的这一份情意,韩信是忘不掉的。
怎么去见刘邦,韩信大费踌躇。
有门客向他建议:“皇上是为钟离昧而来,只要杀了钟离昧,提着他的首级去见皇上,祸患自会消弥”。
韩信觉得有道理,但杀钟离昧,他实在难以下手,就找钟离昧商量,愿陪他去向刘邦自首,争取得到宽大处理,以前季布就是那么做的。
钟离昧斥责韩信愚腐,说“既然刘邦为我而来,你就是交出了我,也脱不掉干系,他不敢发兵,就是因为我在这里做你的羽翼,你把我交出去,下一个完蛋的就是你了。”
韩信觉得钟离昧讲的有理,但他不想因此得罪于刘邦,心里很为难。钟离昧是个刚烈的汉子,他看出了韩信的犹豫,就拔剑自杀了。
十二月,刘邦会诸侯于陈,韩信提着钟离昧的头颅前往陈县,参见刘邦。
刘邦并没有因此放过韩信,当即喝令武士把他拿下,捆绑起来押在囚车上。韩信这才知道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当场叹息道:“果然像有人一再警告我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被烹杀也在情理之中了。”
在项羽未灭之时,盱眙人武涉和范阳辩士蒯通先后游说过韩信。武涉提醒过他:“刘季是个言而无信、不可依靠的小人,他现在之所以倚重你,是因为他最大的敌人是项羽,而你又有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势力,如果项羽一旦被灭了,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人一定就是你。”
韩信怎么说呢,他说,“我臣事项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进言不听,献策不用,所以才投奔汉王。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交给我数万军队,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我穿,分出自己的食物让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一生也不会背叛汉王。”
蒯通怎么游说韩信呢?他学过相术——在秦汉时代相术是非常流行的,用相术来游说对方往往会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蒯通说:“我相你的面,不过封侯,而且有一定的风险。相你的背,贵不可言。”
他建议韩信三分天下,不要做刘邦的附庸。不要忘记春秋时文种事越王勾践,兔死狗烹,功成身死的教训,提醒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现在先生拥震主之威,扶不赏之功,归楚则楚人不信,归汉则汉人震恐,您还能到哪里去呢。您依附别人,那就等于处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这是很危险的”。韩信怎么说呢?还是那话:“汉王待我甚厚,让我坐他的车,穿他的衣,吃他的饭,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能背弃汉王待我的恩义呢?”可见当初韩信确实是没有反骨的。
但这个时候他似乎后悔了,想起了武涉和蒯通的话来,真让他们不幸而言中了。
但刘邦最终没有烹杀韩信,反而赦免了他的罪名,但削去了他的楚王之位,改封为淮阴侯。
这用意是很明显的,刘邦自己也不相信韩信会造反,只是找个借口削了他的兵权。他实在不想背上一个刚做了皇帝就杀功臣的骂名。
韩信索性称病不上朝,跟周勃、灌婴那些将领的矛盾也从此公开化了。
刘邦心里是对韩信有愧的,在封赏“元功十八人”时,韩信名列其中,虽然排在第十四位,但毕竟没有因为他受到了处理而排斥在元功之外。而且在刘邦的口头表彰中,他是被排在三大开国元勋之中的,刘邦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安定后方,确保兵源军需,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论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能用他们,才能获得天下”。刘邦时常在别宫召见韩信,在一次开玩笑时跟韩信表白过“我不会杀你,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许诺,以私谊去抚慰韩信心灵上的伤痛。
吕后却不认为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即消除了最致命的危险,她始终觉得,像韩信这样的人一天不除,就是眼里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