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家住在云周西村中间。
这是一户普通的中农人家。自己有一宅破旧的四合小院,种着四十多亩碱薄地,养着一头老牛。爷爷名字叫刘来成,是个和和气气的老好人;爹名字叫刘景谦,又憨厚,又老实,平素连话都不说。父子俩都是村里有名的好劳动,放下镰刀提粪筐,一年四季不识闲。大爷(伯父)刘广谦在交城县做买卖——实际上是给一家杂货铺当勤杂工,担水磨面,搬运货物……每年没多有少总能捎几个现钱回来。买房置地不够用,称盐打醋倒也有余。奶奶是个把家过日子的能手,整天起来领着两个媳妇纺花织布,烧茶煮饭,料理家务。
这户人家,按说日子也还像模像样。可是那时捐又多,税又重,捐税的名目多得吓人:什么钱粮、水费、地方附加税、差车费、巡田费、临时军费、临时派款……从年初到年底,村公所送来的捐款条子,差点能贴半屋子。把这些捐税一缴清,地里打下的粮食就不多了。好在这户人家过日子很克俭,一年四季是粗茶淡饭,平素晚上连灯都舍不得点。这么着,日子还算能过得去。正像俗话说的那样:没有发了财,也没有倒了灶。
刘胡兰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在妈妈怀孕的时候,全家人都希望生个男孩,好顶门立户,承继刘家的香火。奶奶对这事特别关心,整天起来求神拜佛,烧香许愿,一心希望神仙保佑给添个男孩子。可是结果偏偏生了个女孩子!好在这是第一个孩子,全家人倒也还高高兴兴。奶奶虽然多少有点失望,但也没有抱怨什么。不管男罢,女罢,总算是抱上孙孙啦!
隔了几年,妈妈又怀孕了,家里人又都抱着很大希望,奶奶又是整天起来求神拜佛……结果偏偏又生了个女孩子。这回,家里人都显得很不开心。奶奶简直有点生气了,人前背后常叨叨:
“一连生了两个‘赔钱货’,犯了九女星啦,这不知还要生多少个‘赔钱货’呀!”
妈妈听着这些话,心里当然不会好过,不由得眉头上就挽起颗疙瘩。
那时候,胡兰虽然才四五岁,可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姑娘,每逢听到奶奶发牢骚,她就会向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一定当个男孩子。”有时候又瞪着两眼问妈妈:“妈妈,女孩子为甚就不好?”
妈妈也说不出个道理来,只是抱着两个孩子叹气。有时候妈妈听着奶奶叨叨,也生气了,也会低声说几句气话:
“女孩子怎啦?不是人?”
话虽如此说,不过当时重男轻女是种社会风气。做媳妇的不开怀(不生养),当然要受一辈子窝囊气;开了怀生不下个男孩子,人前脸上也没光彩。妈妈一连生了两个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而更糟糕的是,自从生了妹妹爱兰以后,妈妈就添了好多病,先是腰酸腿痛,后来是咳嗽气喘。热天还好一些,一到冬天病就越发厉害。胡兰五岁的那年,妈妈的病又犯了……
这时正是世道大动**的一九三五年末尾,到处传说陕北的红军要东渡黄河来山西。阎锡山阎锡山民国初年投靠袁世凯,任山西督军,后任山西省长,以后又任绥靖公署主任。统治山西几十年,系山西的土皇帝。的人把红军说得可怕极了,他们说红军是一些青面獠牙的“土匪”,到处“杀人放火”,到处实行“共产共妻”。说凡是不归顺他们的就杀,甚至造谣说,要归顺他们就得先杀了自己的父母,然后他们才相信你……总而言之,只要红军一来,世事就大乱了,无论男女老少,都得遭殃。可是暗地里也有人传说:红军就是共产党,专门杀富济贫,打土豪分田地,只要红军一来,贫苦人就有好日子过,倒楣的只是一些恶霸老财;另外又有人传说:《推背图》上早就注定了,要大乱三年,不管贫富,“在劫者难逃”……各种各样的谣传像风一样到处乱刮,闹得人心惶惶。这时候,阎锡山对民众的防共训练也更加紧了。早在前一年冬天,各村就成立了“好人团”“好人团”正名叫“主张公道团”,成立于一九三五年冬天。这是阎锡山专为“防共”成立的团体——以地主富农为核心的类似保甲组织。和“防共保卫团”。不过那时只是个空架子,这时候却不同了。“好人团”天天要召集全村民众训话,讲解省政府发下来的“防共须知”,教唱防共歌子……“防共保卫团”则是每天上午要集合起来操练,晚上还要打更守夜……
偏偏在这种乱糟糟的时候,妈妈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请医生看了几回也没好转,后来连床都起不来了。那时爷爷天天要去听“好人团”训话——人家说谁不去谁就是坏人。谁敢不去啊!爹天天要去“防共保卫团”操练——官家规定:年满十八岁和不出三十五岁的男人一律参加,爹恰好没出三十五,这就躲也躲不过了;奶奶要照管妹妹爱兰子;而大娘又要烧茶煮饭料理家务。这么一来,照护妈妈的责任就只好压在五岁的胡兰肩上。她每天起来要扫地、添火,给妈妈倒痰罐、打洗脸水、端水端饭,给妈妈捶背按腿……整天守在妈妈跟前,一步也舍不得离开。
妈妈看到自己的女儿这么孝顺,每天要做这么多事,心里感到又高兴,又难过,常常拉着女儿的手说:
“苦命的胡兰子,妈算把你累坏了。就是死了,妈也心满意足啦!”
每逢这时候,胡兰就抱着妈,哭着说:
“妈妈,你打我也行,骂我也行,就是不能死,我不让你死,爱兰子也不让你死!”
每逢这时候,妈妈总是噙着眼泪,苦笑着说:
“孩子别哭,妈很快就会好的。”
有天下午,妈妈的病忽然更加沉重了,全身疼痛,又咳又喘,直说胡话。恰好这天是村里最慌乱的一天。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县里下令要各村选派一些“防共保卫团”员到城里去受训,准备万一红军来的时候,死守县城。按命令,云周西要派三个人去受训,而且限定明天就要起身。可是村里怎么也派不出人来,哭哭啼啼,吵吵闹闹,谁也不愿去。后来就决定采取抽签的办法,哪个倒楣抽中哪个去。这天下午爹硬着头皮去抽签,爷爷、奶奶放心不下,也跟到庙上去了。大娘在忙着做饭,家里只留下胡兰一个人照护妈妈。她跪在炕上,一时给妈妈捶背,一时又给妈妈按腿,不知该怎么好了。妈妈不住声地咳嗽,咳得头上直出冷汗,忽然咳出了一大摊鲜血。这可把胡兰吓坏了,她大声叫喊大娘。大娘慌忙跑进来,一看这个阵势,忙给妈妈捶背、喂水……好半天妈才缓过气来。她喘着气对大娘说:
“大嫂……我是不行了,你……给我把新……衣裳拿出来……穿上吧。”
大娘忙说道:“她二婶,临年末节(这时已快到旧历年),快别说那些不吉利的话了……”
妈妈打断她的话说道:“自己的病自己知道……我也不想死……可这是一个人的寿数,没法呀……死,我倒不怕,我就是留不下这些孩子们……怕她们在后娘手里活不出来……”她流着眼泪哽咽得说不下去了。过了半天,才又接着说道:“大嫂,咱妯娌们相处了七八年,我有甚对不住你的地方,也不要记到心里……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孩子们就算托给你啦。”
大娘哭着说道:“他二婶,这还要你嘱咐吗?”马上她又调转话头道:“快别胡思乱想了。年轻轻的,别说这号丧气话。”
妈不听大娘的劝告,转过头来又向胡兰说道:
“胡兰子,你已经懂事了,爱兰子什么也还不懂。要是妈妈死了,你要好好照顾妹妹,听大娘的话,也不要惹奶奶生气……”
胡兰这时早已哭得像泪人一样了。她紧紧拉着妈妈的手,哭着说道:
“妈妈你不能死!我不让你死……”
大娘向妈说道:“看你尽说丧气话,引逗得孩子多难受!”
妈妈苦笑了一声,一边用袖子给女儿揩眼泪,一边安慰道:
“傻孩子,别哭了。妈只是这么说说罢了。”过了一会儿,又向大娘道:“大嫂,我觉着比刚才好点了,真的。你扶我起来坐一会儿好不好?……不怕,整天躺着真不好受!”
大娘忙把胡兰妈扶了起来,又给她背后垫了两个枕头。胡兰只见妈的脸色确实比刚才好看多了,黄蜡蜡的脸蛋上泛起两片红晕,眼睛也显得亮晶晶的。胡兰心里高兴极了。
这时妈妈说她心里觉得火烧火燎,实在想吃点凉东西,要是能吃块西瓜就好了。可十冬腊月哪儿来的西瓜啊!后来妈妈又说能吃几个梨也好。大娘说:
“这容易,刚才我还听见街上有卖梨的吆喊。”可是她马上又发愁地说:“他们都不在家,谁去买呀!”
大娘自己不能去买,因为奶奶的家规很严,每年除了正月十五,平时是不准许媳妇们到街上去的。
胡兰见妈妈很想吃梨,忙说:“我去买!”
大娘一面从裤腰带里取出一角体己钱,一面又叮咛道:
“你能买得了吗?”
“能!”
胡兰接过钱来,正要往外跑,妈妈叫住她说:
“你先到观音庙上去看看,看你爹抽中了没有?——老天爷,可千万别抽中啊!——你叫他抽完签,不管是凶是吉,赶快回来,我有话和他说。”
刘胡兰听完妈妈的吩咐,应了一声,匆匆忙忙就往外跑。刚出大门,迎头碰上奶奶抱着爱兰回来了。奶奶问她干什么去,她把原盘实话告了奶奶。奶奶说:
“我刚从庙上回来。你别去了……”
胡兰忙问道:“爹抽中了没有?”
奶奶喜眉笑眼地说:“阿弥陀佛,多亏菩萨保佑,没有抽中!谢天谢地!真是福人自有天相!”
胡兰听说爹没有抽中,十分高兴,也顾不得和奶奶多说,跳跳蹦蹦跑到街上去了。
好些天没出来玩,整个村子都有点变样了。好多墙壁都刷白了,上边写了一些蓝色的大字。这是阎锡山统一发下来的标语,各村都必须写到墙上,什么“好人团结起来打败坏人!”“消灭共匪人人有责!”“谣言惑众,格杀勿论!”胡兰虽然不识字,可是看到白墙写着蓝字,觉得很不顺眼。街上冷冷清清,十字街口的井台旁,本来是全村人的“议事厅”,以往不论冬夏,总有一些人蹲在这里闲聊天,如今连个人影都没有了。家家关着大门,来往的行人都是愁眉苦脸地低着头走路,熟人们见了面也不打招呼,好像根本就不认识似的。街上到处是牲畜粪,到处是垃圾,到处都显得灰塌塌的。
胡兰为了给妈妈买梨,差点把全村都转遍了。开头她听见卖梨的在东头吆喊,等她跑到东头的时候,卖梨的转到后街里去了;等她追到后街的时候,卖梨的又转到西头去了;等她再追到西头的时候,卖梨的已经出村了。她站在护村堰上喊了半天,卖梨的也没回一下头,而且越走越远了——因为风太大,又是顶头风,卖梨的根本就没有听到。
胡兰站在那里真想大哭一场,真想转身回去,可是一想到妈妈想吃梨,勇气就上来了,她不顾一切地向卖梨的追去。追了好大一截路,终于追上了……
当她买上梨返回来的时候,心里又着急又高兴,着急的是,妈妈等了这么半天,一定等急了;高兴的是终于把梨买到了。她想:“妈妈吃了这几个梨,一定会好的。”她边想,边加快了脚步,恨不得一步就能迈到妈妈身旁。
当她跑到大门口的时候,只见两扇门上贴着四张白纸,院里传来一片哭声。她不由得愣了一下,可到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她跑到屋里的时候,只见地上支着一扇门板,妈妈直挺挺地躺在门板上,脸上盖着张白纸,身上穿着一身新衣服。爹已经回来了,一面失声痛哭,一面跪在地上给妈妈烧“断魂香”。胡兰一看这阵势,立时“哇”的一声扑过去,抱着妈妈的死尸嚎啕大哭起来,边哭边把买来的梨递到妈妈手里,可是妈妈的手已经僵了……
正哭着,奶奶匆匆忙忙进来了,要她赶快离开这里,说怕死人的“殃气”冲着,连哄带拉把她硬拉到了北屋里。
北屋是爷爷和奶奶的住房,也是全家人冬天做饭、吃饭、聚会的地方。屋里又是米面瓮,又是纺车、织布机,平素就够乱了,如今更显得乱糟糟。大娘含着两眶泪在忙着做供献;奶奶和隔壁双牛大娘在忙着扯孝布,给她姐妹俩缝孝衣;爷爷跑出跑进不知在忙活什么,大人们都忙得晕头转向,谁也顾不得去抱爱兰。爱兰独自坐在炕角里不住声地啼哭,哭得嗓子都有点嘶哑了。胡兰想起妈妈嘱咐“要好好照顾妹妹”的话来,忙脱了鞋爬上炕去,一面哭泣,一面乖哄爱兰。
满屋子是小孩子的哭声,和大人们的叹息声……
爱兰哭着哭着就睡了。胡兰也不再哭泣了,她呆呆地坐在那里想心事,越想越觉得妈妈不会是真的死了。她临出去买梨的时候,妈妈不是已经好些了么?脸色变得那么红润,眼睛显得那么有神,还和她说了那么多话。怎么一会儿工夫就会死了呢?不会。说不定妈妈是睡着了,也许这阵已经醒过来了,也许妈妈正想吃梨哩……
她想到这里,急忙跳下炕来,正要到西屋去照护妈妈,爷爷走进来说:棺材已抬来,要孝子去“摔食钵子”。爷爷一手拿起妈妈经常使用的那个饭碗,一手拉上胡兰就往外跑。她跟着爷爷跑到大门口,只见门外放着个一头大一头小的木头箱子,原来爷爷说的棺材就是这么个难看的东西呀!她从来还没见过这玩意,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这时爷爷把碗递给她,要她在地上摔碎,她也弄不清这是做什么。她急着要去看妈妈,也就顾不得管这些了。她摔了碗,匆匆忙忙就往回跑。刚跑到西房门口,奶奶又把她叫回了北房里,要她马上穿孝服。这是用粗针大线草草缝起来的白衫白裤,还有一双罩着白布的鞋。她穿好这些衣服之后,奶奶给她梳了一条缠着白麻的小辫,然后又给她头上包了一块白布。刚刚收拾完毕,爷爷进来说马上就要“入殓”。她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匆匆忙忙地跟着大人们走出来。
一出门,只见院里站着好多人,都是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那口棺材已经抬进来搁在了东棚下,棺材前边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一些香炉供器,还摆着几碟大娘刚烧下的干饼子。她买回来的那几个梨也摆在桌子上。胡兰没顾得细看这些东西,拔腿就往西房跑。刚跑了两步就被奶奶拉住了。这时只见爹和几个邻居从西房里把妈妈抬出来,放进了棺材里。她很想跑过去看看这是怎回事?可是奶奶紧紧拉着她不松手。这时又见大娘和双牛大娘往棺材里放了些什么东西,最后还盖了一床被子。胡兰从来也没见过这种事情,她想这一定是怕妈妈冷,也许这是给妈妈治病哩,说不定妈妈躺一会儿就好了……
她正这么胡思乱想,奶奶把她拉到了棺材前,要她烧香、烧纸,还要她跪下磕头。她在奶奶帮助下都办了,一心希望妈妈在棺材里躺一会儿就会好的。当她磕完第四头起来的时候,忽见几个人抬着一块木板正要往棺材上盖。她猛地扑过去,抱着那块木板“哇”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喊叫道:
“不要盖!盖住就把妈妈闷死了!”
她两只小手抓住棺材盖死死不放。奶奶过来拉她,她又踢又叫,嚎啕大哭。最后还是爷爷才把她抱过一旁。她见人们把棺材盖上,又见人们用木锁和钉子钉盖子,哭喊得更凶了,那一片“砰砰啪啪”的敲打声,把心都震碎了,那些钉子好像是扎到她身上一样。
在场的人们看到这个情景,忍不住都哭了。一些女人们边哭边低声说:
“唉!苦命的孩子,多可怜呀!”
按照这里的风俗,像这样的人家,人死了之后,至少要做一些“童男女”“二人轿”之类的纸扎,至少要停灵七天,才能出殡。可是遇上这种兵荒马乱的年头,谁还顾得讲究这些排场呢?在第二天一清早,棺材就被抬出去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