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严羽的《沧浪诗话》里面讲到古诗有两种诗体最难写:一种是五绝,一种是七律。五绝难写的原因我们已经说清楚了。七律为什么难写呢?拿七律跟五律相对比你就知道了。相对来说,五律句式结构的变化是有限的。到了七律,虽然只增加了两个字,但是句式的变化就丰富得多。因为五律的句式变化有限,整首诗的篇幅也比较小,就算变化不多,你也不会觉得它很死板。但如果七律变化不多的话,就会显得很死板。所以七律的难就在于,七律需要有很大的力量去把握,你很容易把握不住的。

另外一方面,这跟汉语的特点也有关系。汉语本身并不是语法非常严密的语言。学日文的话,你会知道,一本日文的小说就算有100万字,也可以一个标点符号都不用。用标点符号,只不过是让你读起来稍微轻快一点儿而已,它不会产生歧义。因为整个句子结构的每一个成分,它的性质是非常清楚的。它直接在助词和动词的变化中清楚地体现出来。汉语不是这样的,汉语的语法不是非常严密,所以容易产生歧义。简单举个例子,《论语》里面很有名的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有两种读法,一种读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可以让老百姓跟随你,但是不可以让他知道;还有一种读法意思就完全相反,“民可,使由之”,“可”解释为“赞成”,老百姓赞成,就让他跟着我们去做;“不可,使知之”,老百姓不赞成,就要告诉他其中的道理。这太民主了。我觉得还有一种解释,把“可”解释为“能够”,就是说你能够让老百姓跟着你去做,但是你不可能让他们弄明白。

回到诗歌里面,和散文相比,诗歌的句子中这种语法松散的特点更突出一点儿。写诗句的时候,诗人有时候会有意地摆脱表示词和词之间关系的助词,甚至纯粹用一连串的名词,或者并列的短句组合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其实是三个短句组合起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那么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律诗的句子到了七言的时候,又要精练,又要新颖,很容易控制不住,不能够精确地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当一个句子都不能够精确地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的时候,它就跟平板的句子一样,都是没有生气,没有灵性的。

《登高》:从元气弥漫到气竭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15]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16]杯。

杜甫《登高》是唐代七律里面很有名的一首。按照严羽的说法,“唐人七律第一”是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也是一说吧。因为好的唐诗其实很多,你要说七绝最好的是哪一首,七律最好的是哪一首,是很难的,如果说最好的是其中哪几首,大概还可以。

杜甫的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七律之一吧。这首《登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八句是四个对偶句,只是首、尾两联对得不是最严格,这很有挑战性。我们知道律诗一般的形式是开始用两个散句,中间有两组对句,然后结尾再用两个散句,这样对句和散句相结合。因为对句比较难写,而且对句写多了以后容易产生句式上的重复。所以像这样一首全部是用对句来写的律诗,大概只有杜甫愿意写。杜甫的五律常常用三个对句来写,四个对句也有,因为杜甫在锤炼语言的能力上,一方面是特别用功,一方面是特别自信。

我们通常说:“写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你可能会问:“自由地跳舞挺好的,为什么戴着镣铐跳舞?”其实这也是一个比喻,就像体操运动一样,你在地上蹦蹦跳跳也挺好的,为什么一定要弄个单杠、双杠在上面?因为增加了难度以后,它就增加了挑战性。增加了挑战性以后,能体现出人对身体的把握、对运动节奏的把握。我不知道是不是把这个意思说清楚了。增加难度并不是因为无聊,因为增加了难度,人的创造力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明白了这一点,再讲律诗你就很容易明白了。格律增加了写作的难度,而写作难度的增加并不是自找麻烦,而是因为增加了难度以后,把握语言的那种力量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如果说一般的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我们的杜甫同学认为一般的镣铐还不足以显示他的能力,所以他要戴双重的镣铐跳给你看,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体现的是什么?体现的是杜甫把握语言的那种超凡的能力。很久以前,我在路上遇到葛兆光。葛兆光问:“你觉得杜甫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还是他对语言的创造吧。”他说:“对对对,我赞成。”我后来知道他那个时候正在写那本《汉字的魔方》。我这样说下来,大家是不是能明白了,杜甫为什么特别喜欢写格律诗?他不是不能写李白擅长的那种自由的乐府体,但他最喜欢写的就是格律诗,而且他写的格律比别人一般更难一点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动**不宁的世界。这种动**不宁是写景,同时也是内心情绪的一种呈现。杜甫这个时候内心是动**不宁的。《登高》是在夔州写的。夔州就是现在的奉节。杜甫当时离开成都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在夔州这个地方停留了好几年。然后再离开夔州,沿着三峡出去,到了湖北那里。这个对句有一个特点,它非常密集。每一句里都有三个意象,而且每一个意象都有一个形容词:风是急的,天是高的,猿啸是哀的。下句也是:渚清、沙白、鸟飞回。整首诗里的意象很密集,用这种密集的意象组成一个非常动**的、广阔的图景。大家要注意诗歌中的语言变化和协调性。我老喜欢讲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非常通俗,非常轻快,如果再这么写下去就要变成打油诗了,所以下面是非常精练的、典雅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个调子中间是变化的。诗需要这样的一种调节。就像齐白石的画,画那个芭蕉叶子,唰唰唰一大片一大片的,边上画一只蝉或者一只蜻蜓,画得精致得不得了,翅膀的透明感都给你画出来,虫足上的毛都给你画出来,这样才构成一种对照感。

我们再来读下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本身就非常动人,写的景象极其浩大广阔。古人说是“元气弥漫”,反正就是说非常有气概。这两句的核心其实就是“落木下”“长江来”。“无边”是可以拿掉的,“萧萧”也是可以拿掉的,“不尽”和“滚滚”也都是形容词。也就是说,这两个句子它非常舒展。因为前面的两个句子非常紧凑,所以这里不能再来两句紧凑的诗,它一定要和上联有变化。七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它的句式要有变化。而句式的变化,体现的是诗人对语言的那种非常强大的控制力量。所以你看前一联的写法和后一联的写法完全不一样。然后转换到自己的抒情。当然前面也是抒情的,但是前面的抒情不是直接的抒情,是通过构造意境来抒情的。

在构造意境以后,转入一种直接的抒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很坏。但是心情很坏的时候,他要写很大的、很开阔的场面。我们前面没有读杜甫的五律,现在回过去读那首《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间这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唐诗里最好的对句之一。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开阔,知道吗?因为心情非常郁闷,非常痛苦。“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自己最得意的就是“文章”,也就是诗了,但是他不能够相信自己的诗歌创作会给自己带来一种被公认的成就。他当然没有想到,很多年以后我们还会在课堂上讲他的诗。如果他知道的话,他就没有那么痛苦了。他有一个很可笑的官职:检校工部员外郎。在杜甫那时,“检校”是名誉性职务,也有候补的意思,工部是六部之一,“员外郎”差不多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副司长。也就是一个候补的、名义上的副司级官员,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可笑的职务。但是这个官职对杜甫来说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一个官职把他和唐王朝联系在一起,把他的生命和他的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他不是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吗?他的官职很小,但是联系到他的伟大的理想。根据陈尚君的研究,《旅夜书怀》是写在《登高》之后的,杜甫已经从夔州出了三峡了。这个时候,他觉得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了,付出一生心血的文学创造和一生苦苦追求的政治理想、政治成就,所有的一切都从他的指缝里滑走了。你已经是一个垂老之人了,生命的一切都从你的指缝里滑走了。像什么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我特别喜欢的杜甫的一句诗。你能够非常生动地体会到其中的感情,这种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那种情绪的波动。“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孤零零的一条船停泊在长江边,在这个夜晚,向远处看去,他要写一个广阔的世界。我为什么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联特别精彩呢?如果没有一个广阔的世界,杜甫是不能抒发自己的忧愁的。如果没有一个广阔的世界来抒发自己的忧愁,就会显得非常闭塞、郁闷、渺小、猥琐。爬到万丈高峰上去对着天地大哭一场,和躲在厕所间旁边抹眼泪,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也不见得在厕所间边上抹眼泪就很鄙琐,但是这个文学形象是鄙琐的。杜甫非常担心自己的文学形象是鄙琐的,所以没有广阔的天地,他决不悲哀。那么晚上怎么能够描写出广阔的天地呢?杜甫告诉你,“星垂平野阔”,星星垂到很低的地方,你可以感受到眼前是一马平川、无边无际的。“月涌大江流”,月光照在江水上,江水涌动的时候,月光随着江水的涌动而涌动,显示出大江的奔流。然后他就可以转过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可见老人这个时候的那种孤独,那种悲凉,还有那种自傲。杜甫始终是骄傲的,他不能不骄傲。

我们再回到《登高》,就知道,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广阔的世界,杜甫的感慨来了。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联也是非常有名的,就是写自己一生的坎坷。清代有些诗话里面,有人说这首诗讲“愁”,讲了多少层多少层。那个分析也有点儿过分了。我简单地把那个意思说一下,就是说作客、万里作客、常作客、悲秋作客,这样层层叠叠来推进愁绪的程度。“登台”,古人说“登高临远”是一种哀伤的感觉。为什么中国诗人认为登高临远会产生一种哀伤感觉?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过。登高临远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哀愁的感觉,我想主要就是因为天地辽阔。天地一辽阔,就尤其显得个人生命渺小。人喜欢那种广阔的宏大的世界,但是人面对广阔的宏大的世界的时候,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一种压迫。假定你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人,也很有哲学思想的人,但是你仍然生活在人间,也要为人间的各种烦琐的得失而忧伤、而纠结。如果携同友人而来的话,还有一点儿消遣或者排遣的可能性。这里是“独登台”,不仅仅是“独登台”,还是病中登台;不仅是病,还是“多病”;不仅是“多病”,还是“百年多病”,这一辈子一直都在生病。这个对句转到诗人自己身上来,是用非常浓缩的方法表达自己一生的坎坷、潦倒,以及这种无从言说的怀才不遇。

我们知道杜甫有两个特别大的自信,一个就是在政治能力上的自信,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说他可以使君主成为尧舜之君,也就是说他足以做一个太平宰相。当然,你可以认为杜甫这个地方也有点儿吹牛。李白也吹牛,“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什么天下大事,到他的手里,挥挥手就解决了,就是喝杯茶的事情。你也可以认为杜甫也有一些夸张,但是杜甫是这样相信自己的,他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有这样的能力。还有一个自信就是他的诗歌,“诗是吾家事”,写诗是我们老杜家的事情,就好像不姓杜就不能写诗的那种感觉。但是我们读杜甫的那首《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你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那两句非常痛苦?他无法相信自己的文学才华能够真正为世人所知,因为他已经离开了唐朝的文化中心舞台,到了西南偏在一隅的地方,然后漂泊流**。他很怀疑自己的这些诗,这些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能不能流传下去,能不能为后人所知。他会想也许自己就会从历史中默默地消失掉了。我们这样来理解的话,就能够体会所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样一种伤感。而且杜甫这个时候身体越来越坏了,到后来离开夔州以后,就死于洞庭湖上。那时候已经是他生命的最后的时光了。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所以这首诗的结束是不太平常的,它结束在一个非常气馁、没有自信,悲哀而没有希望的情绪上。“艰难苦恨繁双鬓”,“艰难”是他的经历,“苦恨”是他的心情。“艰难苦恨”,使得头发越来越白了。如果说能喝点儿酒吧,也许还能借酒浇愁。可是现在连酒都不能喝,也就是说这种悲哀只能干熬着,为什么呢?生病。“潦倒”,因为生病的缘故,连酒也不能喝了。“艰难苦恨繁霜鬓”,写到这里的时候,似乎唯一的方法就是借酒浇愁了,然后他立刻告诉你,酒也不能喝,“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以有古人评价说这首诗到最后的时候有一种“气竭”的感觉。一般来说,一首律诗到最后的时候,有一种拓展性。所谓拓展性,除了增加诗歌的层次以外,同时还是一种胸襟宽广,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的表达方式。比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类似这样的,它有一种延展性,使读者随着诗人的情绪而心境有个更大的或者进一层的展开。但是这首诗写到这个地方,一切都结束了,再也没有希望了。但是这恐怕就是杜甫要追求的。他写到这里告诉你,再也没有什么希望了,不再幻想什么东西了。生命到这里就已经绝望了。这首诗开始大气磅礴,写到绝望而“气竭”,感情很丰富。

杜甫不是一个遵循常规的诗人。你不能告诉他通常的写法是如何如何的。老杜会笑你的,“诗是吾家事”,你来告诉我写诗咋写?他就是要写到这个“气竭”为止。读到这里,你仔细体会的时候,能体会到诗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他在生活上就没有什么可以再想象了,连身体都不行了。这就是杜甫所要达到的一种效果。

我们这样读了四联。分别体会这四联的境界的不同、结构的不同、句式的不同以及情绪的这种翻腾,这样你才能感受到七律的这种力量,实在不是一般诗人能够掌握得了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律诗的快节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17]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杜甫写的七律里面,还有一首不同寻常的,就是这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跟杜甫其他的七律都不太一样,有人说这首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所谓“生平第一快诗”,当然是说他的情绪非常欢快。这首诗是在《登高》之前的,在他寓居成都的时候写的。当时杜甫听说唐军在作战中攻克了安史乱军的根据地,似乎一切都有了希望。这是一种情绪的欢快,但是这种情绪的欢快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的意义层面来表达的,同时还是通过语言的节奏感来表达的。

一说到用节奏感来表达,大家立刻就会质疑我,说这首诗又不是长短句,是吧?长短句的节奏可以从句式的变化来表达。也不是乐府诗,是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它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跳跃,体现出一种节奏感来。而所有的七律都是一样的,七言八句,它怎么能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呢?但是你读的时候确实就能感觉到,它的节奏非常热烈、明快,而推进的速度非常之快。你确实能够感觉到语言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

教中文有时候有一种遗憾,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其实是越来越粗糙的,我们对语言的感受力也越来越低,而且对语言内涵的神奇性没有什么感觉。语言本身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人类是因为使用语言而成为人类的。人类是生活在一个语言的系统中的,人类用语言构造了一整个属于人类的世界。或者我用老庄的那种表达,就是说,世界上本来只有自然的秩序和自然的规则,而人类通过语言构建了一种属于人类的秩序和规则。语言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东西,但是语言的神秘性会在日常的使用中被遗忘或者说忽视掉,人们不再对语言抱有新奇感了。而诗人的一个伟大的任务,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呈现语言的无穷的神秘感。这是诗人的力量。我经常说,文章也好,写诗也好,说某个人写得好,是因为他能够获得语言。某些人写得不好,是因为他不能获得语言,他总是使用别人用惯的语言。好的诗人、伟大的作家是能获得语言的,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揭示语言包含的神秘性。

我们来读这首诗,它用一种非常畅快的节奏来表达一种非常畅快的情绪。这首诗的背景就不用多说了,就是天下大乱,忽然有了希望。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非常深沉的关切。同时,他自己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动**而处在一种动**不宁之中,比如带着一家老小躲避战乱,跑到成都去。杜甫又是一个特别爱面子的人,而他在成都的生活其实是寄人篱下。当时四川那边的军政长官严武,是他老朋友的儿子。托身于老朋友都很困难,何况托身于老朋友的儿子?所以这种所谓“家国之忧”长期以来深深地压迫着他,挫伤他的自尊心。杜甫在成都的草堂种了很多中草药,他是懂医的,中国古代很多诗人都是懂医的,因为这种能力有时候也是他们解决经济困窘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当地的一些官员啊,朋友啊,送给杜甫一些东西的时候,杜甫也会送给别人一点儿中草药。这是一个维持体面的方法。所以你要理解他的这种落魄潦倒的心情,再来看这首诗所表达的那种欣喜和希望。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动词特别多,而且这些动词都是一个连着一个,表现出迅疾的动作变化。在迅疾的动作变化中,表现出欢乐的情绪变化。“剑外忽传收蓟北”,突然传过来了,猛地一下子就知道了。这个喜讯一下子砸在头上那种感觉,茫无所措,太开心了。“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刚一听到,眼泪唰地就流下来了。所有的动作的节奏都非常快。不是说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怎么愉快、怎么兴奋、怎么感动、怎么心里就有所思,然后怎么样,而是一听到以后唰地一下眼泪就流下来了。郁积在内心的苦闷,忽然一下子就得到了释放。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满衣服的眼泪还来不及擦——除了眼泪,可能还有鼻涕,我们也不知道,还来不及顾及这个衣裳,回过头去,“却看妻子愁何在”,古文里的“妻子”是“妻”和“子”,但是在这里主要是指他的妻。回过头就去看自己的太太。杜甫跟自己的太太感情很好,朱东润先生写《杜甫叙论》,发现杜甫有一个儿子是他老婆差不多五十岁的时候生的。那么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这个儿子是杜甫老婆生的呢,还是杜甫有妾室?但是我们在杜甫的诗歌里面没有发现他有妾,他一直跟他的老妻在一起。夫妻之间的这种忠诚,一个丈夫对家庭的忠诚,在朱先生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杜甫绝不像白居易,你拿杜甫和白居易做比较的话,可以看出来杜甫对国家、对身边的民众、对那些穷苦人的怜悯是非常真实的。白居易呢,不能说完全是不真实的,可是白居易终究有点儿轻巧,而且有很多议论他是从政治原则来出发的,不是从他的直接的感受来表达的。至于说在生活问题上,那杜甫跟白居易是无法比的了,白居易是一个活得特别乐滋滋的人,他自己七老八十,身边的女孩子到了二十岁,他就嫌人家老了,所以舒芜写白居易的时候曾经骂他就是个流氓。回到我刚才讲的杜甫的那个事,朱先生就要去弄清楚这件事情,他就特地去找了一个妇科医生来问,一个女人在五十岁还能不能生孩子?那个妇科医生告诉他是有可能的。其实我们最终也不能很有信心地说,杜甫最小的孩子是他太太生的。但是朱先生就相信了,认为杜甫的所有的孩子都是他和他太太生的。我们再回来看这个“却看妻子愁何在”,开心得,原来满腔的忧郁都一扫而空了。

每一个句子都没有结束,就转掉了。所以这个节奏感就这么快。“剑外忽传收蓟北”,“收蓟北”怎么样呢?没说下去,这边就“初闻涕泪满衣裳”,唰地一下子眼泪就下来了,“满衣裳”以后怎么样呢?还是没说下去就转过来了,“却看妻子愁何在”,也没有再说下去,就“漫卷诗书喜欲狂”,咱们要走了!理东西!理东西也不是好好理,这边一把捆起来,那边一把塞进去,马上就要走了。

“漫卷诗书喜欲狂”也没结束,下面又转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太妙了,你读这样的句子,我跟你说,没事你就背这句诗,你会觉得人生是多么快乐!白日放歌,大白天,要大声地唱歌啊,要痛快地喝酒啊。“青春作伴”,一路都是春天啊,一路的春色陪着我回家去啊,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然后是“即从巴峡穿巫峡”,这后面都是想象的内容了,马上我就走了,从哪里走呢?从巴峡穿过巫峡,就是过三峡,过了三峡然后“便下襄阳向洛阳”。“下襄阳”“向洛阳”,回老家去。然后就在这里结束了。

你告诉杜甫传统的结束方法是什么,没用的,他是不相信的,他就告诉你,我就是一路走,我就到家了。当然,最终杜甫没能回家,写完这首诗以后他还在成都停留,后来又流**到夔州去,后来又流**到湖南去,最后死在湖南的风雨小舟上。

但是读这首诗的时候,杜甫的情绪非常直接地向你扑过来,一层一层向你扑过来。我说过,律诗是一种层面结构的方式,就是一层跟一层之间是跳跃的,所以在一层和一层之间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的。因此律诗推进的速度是缓慢的,为什么它是缓慢的?因为它层与层之间有跳跃,有空白,所以节奏是缓慢的,有一个时间的延长。比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层和一层之间是有间隔的,因此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时间的延长。当然这个时间是心理时间,你读到这个层面,再体会下一个层面的时候,内心有一个体会的过程。所以同样这样的几句诗,它的时间是延长的,这一点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诗人会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比如在某一个地方抒情之后再转入一个写景句,其实是用一种静的景象,来获取一个时间长度,然后再来描写情绪转折和变化。但是杜甫这首诗是一层一层扑过来的,一句话没有完,一个动作没有完,下面一个动作啪地就起来了。下一个动作没有完,再下面一个动作又起来了。一连串的动作,直接向你扑过来。这是要表达什么呢?就是表达在获得这样一个胜利的消息的时候,那种快乐的心情。当初在重庆听到日本投降、得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的人,读这首诗的感觉跟我们现在读这首诗一定不一样,他们肯定比我们体会得要深得多、要亲切得多。你虽然没经历过那样一种场景,你读这首诗读着读着就觉得心里特爽快。

再回到我们开始说的话题,就是诗人一直在从事一个伟大的工作:告诉我们语言是神秘的。

《锦瑟》:朦胧闪烁的华丽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18],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19]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可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来读一首李商隐的诗。

我一开始讲七律的时候就讲过,唐代诗人中,写七律写得最好的就是两位:杜甫和李商隐。但是杜甫和李商隐的七律是不一样的。我们讲李商隐的时候,一方面是在讲七律,另一方面是在讲另一个话题。李商隐有两个话题可以连在一起来讲,一个话题就是他的无题诗。

我们先从无题诗这个角度来讲一下,李商隐写过相当数量的一批诗,名字就叫《无题》,或者是用一首诗开头的两个字做题目,但是这两个字并不体现诗歌的主题和宗旨,所以等于也是无题,这些诗都被称为无题诗。这些无题诗到底是写什么的呢?在诗中没有清晰地交代,因此它的主旨往往是不清晰的。这样就使得后人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产生各种各样的推测、揣摩。有人解释说这些诗是有寄兴的。所谓寄兴就是用象征的方法,表面上说一件事情,其实是说另一件事情。表面上说男女之情,其实是表现他政治上的失落,或者说挫折感。另外,因为李商隐被卷入当时的牛李党争的政治斗争的旋涡了,常常处在一种很无可奈何的处境,所以他的诗被认为寄寓了政治上的失落。也有人认为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是写他的隐晦的爱情生活。也有很多学者喜欢追究李商隐的隐晦的爱情生活到底是什么内容,这首诗是不是跟一个女道士的关系,那首诗是不是跟谁家的妾室、姬妾的情感。甚至有的学者考证出某首诗里面的女子已经怀孕了,李商隐非常无奈,等等。总之,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做出了各种各样充满歧义的解释。那么我们怎么来理解这样的诗呢?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李商隐的那些无题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李商隐自己就说过,他的诗跟男女之情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有人就振振有词,你看李商隐自己都这么说。

这个话说得真是没有逻辑。一个人自己说他怎么样他就真的怎么样了?有时候作家的自我申述是非常不可信的。所以对于李商隐诗歌主旨的问题,我们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解读。一个层面就是,诗歌本身的语言所提供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这首诗歌字面的内容表达的是什么东西?这个我想李商隐的很多诗是可以推断的,有些诗实际上是很清楚的,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字面意思是很清楚的,它就是写两个被阻隔的情人之间的聚会,聚会的短暂,以及短暂的聚会以后对相互之间信息沟通的期望和相互安慰。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至于爱情对象是什么人,那么李商隐如果不愿意告诉你,你就不用去追究太多了。你如果有本事从他的生活经历来追究出一些结果来,也可以,但是李商隐他本来就不愿意告诉你。你也可以按照你对中国诗歌的理解,按照中国诗歌语言表达的习惯,与李商隐生平的其他材料相互比对,认为他的诗歌中包含着一种“寄兴”,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强行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别人相信你,只有你这样说才对。我们能够得到共识的地方,就是这首诗歌的语言所提供的信息是什么。还有一部分东西是不能够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每个人各自理解的。这是我们理解李商隐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不要把这个事情搞得太复杂。

第二个层面,李商隐有的诗写得是很隐晦、很闪烁的。那么,这么写诗一定是因为他有难言之隐吗?如果真有难言之隐的话,还需要说出来吗?诗是对阅读的期待。我老姐岁数很大了,有一次她跟我说:“你一天到晚写那些乱七八糟的文章写那么多,你也给你妈写一篇东西呀。”当时我就很奇怪地说:“我跟我妈的事情,我说给别人听干吗?”有人觉得他跟他妈妈的事情,或者他跟他老婆的事情有必要说给别人听,那是他的感觉。在我来说,我是不说这些东西的。因为写作是对阅读的期待。你心里没有那个对阅读的期待,这个写作是不成立的。虽然这个阅读者是谁,他在什么地方,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写作就是对阅读的期待。

这样来理解的话,这里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归根结底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他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而是他诗歌艺术的一种表达方法。我们后来常常用所谓“朦胧诗”的概念来解释,其实李商隐创造了诗歌一种新的表现方法,就是表现那种闪烁的、不确定的、不明晰的情感活动。也就是说,“隐晦”是李商隐所追求的一种艺术。李商隐发现了这样的一种艺术。我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很简单,是不是更容易成立一点儿。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创造。这里面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一首诗被容许隐晦到什么程度,这首诗还成立,这首诗还能被认为是一首好诗。一首诗隐晦到什么程度,它就不能被称为诗,它不能被阅读了,它就成了你的个人私密语言了。我们知道,个人的私密语言是没有必要公之于众的,你就对自己说就行了。比如你现在拿了一本法文小说叫我看,让我来评价这本法文小说写得怎么样,我告诉你:我看不懂法文,我无法做任何评价。同样,有的同学拿他写的诗歌来给我看,我有的时候就老老实实说我无法评价,因为我看不懂,我根本没有资格去说它好和坏。

回到李商隐,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诗歌隐晦到什么程度,它还是成立的。那么我们就来讲《锦瑟》。

《锦瑟》也是一首无题诗。在李商隐所有的无题诗中,《锦瑟》是写得最隐晦的。历来解释最纷繁的,就是这首《锦瑟》。

到底是写什么的,各人有各人的说法。我觉得李商隐真的是做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就是写一首诗,让你们猜一千年。哎呀,你们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去吧!我觉得他写的时候心情是不是很愉悦,是不是有一种预期效果,它仍然是一首好诗。我们讲一首隐晦的诗,它怎么能够成为一首好诗。在这首诗里面,它表达了非常强烈的信号,这些信号在某些地方是非常清晰的,在某些地方却非常模糊。这种强烈与模糊的交错,一直在吸引着你去追索它,去体会它,并且要用你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我讲南朝诗到唐诗演变的时候,已经讲过中国诗歌在成熟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诗人自身在诗歌中所占据的空间在降低;而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就是有待于读者去体会、去体验、去把诗歌的内容和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的那部分空间,越来越大。这是中国诗歌越来越成熟的一个标志。我们把话题再拉回到李商隐这边来,李商隐的诗就是这样的,它有的地方非常强烈,但是有的地方非常模糊,似乎能看到什么东西,但是又看不清楚。这样它有更多象征性的意味在里面,而对这种象征性意味的理解,是需要你用你的情感经验去理解的。我们其实可以这样认为,李商隐是对诗歌的美的一个重要的发现者。还是回到我喜欢说的那句话:诗人获得了语言。

我们来读这首诗,什么地方是它强烈的,什么地方是它含糊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无端五十弦”,关于这个句子,我觉得很多人的解释是很奇怪的。“锦瑟”,就是华美的瑟。所谓“锦”,无非是说它装饰得非常漂亮。唐代的很多器物,装饰是非常华丽的。唐代是一个崇尚华丽的时代。“无端五十弦”就使人产生一个怀疑,既然说“无端”,那么“五十弦”就是不正常的。所以有人说,这个瑟啊,是二十五弦,“无端五十弦”呢,就是说断弦了,老婆死了,所以这首诗是怀念他老婆的。其实古代瑟是有五十弦的。这样一解释以后,这句诗变得蠢得无比了。我们写文章、写诗,有一个最大的忌讳,就是“以深文浅”,也就是把句子写得很深,去掩饰你的浅薄。如果按照上面这种解释去理解“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是典型的以深文浅,意思很浅薄,但是把句子写得很深。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这个“无端”,我们先不说它,暂且往下读。

“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个锦瑟的“一弦一柱”牵连到什么东西呢?牵连到“华年”,也就是我们美好的青春、美好的往事。就是说,拿起这个锦瑟的时候,这个锦瑟跟“华年”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瑟是一个乐器,这件乐器或者说它曾弹奏的某些音乐,是跟我们生命中的往事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思华年”的时候,毫无疑问,那个“华年”已经在了,已经离我们远去了。那么“无端”是什么?就是说“华年”无端而去了,不是这样的吗?为什么说无端而去了呢?因为人死是无端的,人活也是无端的,人无端地生,无端地老,无端地死,没有任何理由,就是这样。所以鼓起这个锦瑟的时候,他想追问的就是那个“华年”到哪里去了?“华年”怎么就没有了?你能理解生是无端的生、死是无端的死,你就能理解这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它是一个很深的情感。

我有个朋友有一次在深圳请我喝酒,喝了很多酒以后,我就跟他讲这首诗,讲“锦瑟无端五十弦”。喝醉了以后,人就很像一个诗人。

李商隐的诗虽然隐晦,但仍然是好诗的原因是,它的某些部分是非常强烈的。就像这首诗开始的两句,其实它是非常强烈的,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而且我这样的解释不是曲解吧,完全符合汉语的语法,也完全符合诗人的表达方式。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下面连着用了四个典故,就开始迷离起来了。但是这种迷离呢,又不是说迷离到不可分辨的。它里面的某些信息的因素还是很清晰的,只是没有办法把它们完整地连接起来。“庄生晓梦迷蝴蝶”,这是庄周梦蝶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学里面最有名的一个做梦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庄子?齐物论》里面。《齐物论》讲了很多很多道理,讲得很深,讲到最后的时候写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过来以后呢,他还是庄子。然后他就想,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到底蝴蝶是真实的呢,还是庄生是真实的?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齐物论》中所说的:我说的那些话大概也只是梦话。我们常常说人生如梦,我们会把人生的一部分说成是真实的,一部分说成是梦。但是,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未必真实,我们认为是梦的东西未必是梦。这个是庄子说得最厉害的一句话:当我们在说人生如梦的时候,我们这句话还是梦话。我们在梦里说了一句“人生如梦”,就是说人生的这种不确定、不可把握。“庄生晓梦迷蝴蝶”,它究竟是指什么?我们从上面推下来,它肯定跟“华年”有关,“华年”的往事让他感到人生如梦。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又是两个典故。李商隐卖弄自己的才华。我有时候感觉,从诗人的天才性而言,李商隐是高于杜甫的。李商隐的表达非常神奇。“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是所谓“东海鲛人”的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中国的鱼美人。东海中的鲛人,每当月满的晚上,就会流下眼泪。这些眼泪落下来就化成了珍珠。我们不能够确切地知道李商隐在说什么。他的往事内容究竟具体是什么内容,是跟哪一个女孩有关吗?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记忆是个非常珍贵的记忆。这个痛苦的往事,不仅留下了每到春天就要啼血的悲伤,当你检视往事的时候,往事里面有如此珍贵的晶莹的光泽。那是什么呀?那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吗?曹雪芹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香菱,都是那些珍珠吧?

但是,你要去追忆它的时候,它一会儿又没有了,又变成虚幻了:“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个典故的原始出处是什么?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在唐人的诗歌评论里面有一种近似的用法:蓝田那个地方生玉,这个玉呢,远处看去有淡淡的青烟,但是走近了以后就没有了。其实这就像是很淡薄的暮霭,走近了就没有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尽管我们没有办法确切地去追索每一句诗到底是说什么,但是他情感表达的方法其实是很清楚的,而且他所传递给我们的信号是非常强烈的:往日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但当你想要仔细去看它的时候,它又变成了一片虚无。生命就是这样一种似乎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又是刻骨铭心的。李商隐非常受女孩的喜欢,是因为李商隐在中国诗人中第一次把男女之爱写到刻骨铭心的程度。爱情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东西,爱情代表着生命的最高价值,是生命中最重大的事件。

回到我们前面讲的话题,李商隐的无题诗传递的信息,有些地方是非常强烈的,有些地方是模糊的,而这种模糊的好处在哪里呢?它的好处就是对你来说都是想象空间,你自己去体会,你自己去说为什么庄生梦蝶,人生如此虚幻,为什么那种痛苦还要像杜鹃啼血?既然是人生如梦,为什么还要杜鹃吐血?既然是泪聚成珠,为什么走近一看,又是缥缈如烟?生命的真实和虚幻在这里交替地展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最后一句真是写得非常美。“只是”在唐诗里面通常的用法,就是“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解释也不是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解释,而是“夕阳无限好,正是近黄昏”。唐诗里的“只是”没有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可惜、惋惜的语气。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读惯了,“夕阳无限好”,可惜,“只是近黄昏”。原来这个“只是”没有可惜的意思的。这里“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只是”也同样是“正是”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发现好像很多人没有读明白。这两句是一个长句子,就是说:此情岂是到如今追忆时才惘然?当时就是惘然。人生的迷茫不是回忆的时候才迷茫的,而是当时就迷茫的。美不美啊?我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还嫌它晦涩吗?还嫌它读不懂吗?如果你觉得所谓读懂就是一定要读懂到他跟哪个女人在一起,那个女孩怀孕了,他无可奈何……你觉得那才叫读懂的话,那我就没有办法了,那你找别人去。他们有办法去查考这些东西。在我看来,诗读到这个程度,就已经很好了。这也是李商隐所追求的效果。它是强烈的,又是闪烁的。它强烈的地方令你震撼,它闪烁的地方令你无法捉摸,所以它特别美。语言是一个伟大的东西,语言是一个神秘的东西。

[1]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2] 青枫浦,长满枫林的水边。

[3] 捣衣,古时衣服常由纨素一类的织物制作,质地很硬,需要用杵反复舂捣。后也泛指捶洗衣物。

[4] 钟鼓馔玉,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5] 开缄,拆开信函。

[6] 回飙,旋转的狂风。

[7] 夜光杯,美玉所制酒杯,因夜间发光得名。

[8] 飞将,指李广,或泛指骁勇善战的将军。

[9] 铜雀,指铜雀台,汉末建安十五年曹操所建。

[10] 寥落,冷落;冷清。

[11] 鹿柴,地名。唐代王维在辋川山谷的别墅中的一处景点。

[12] 万籁,各种声响。

[13] 开轩,开窗。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14] 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16]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17] 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

[18] 五十弦,指悲哀的乐曲,或美称音乐、瑟。

[19] 望帝,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号望帝,因水灾让位退隐,死后化为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