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开始,是你们两个人的相互吸引。然而我们不可能只看到对方吸引自己的优点,而不顾这个人其他的特质,唯有尽量真正地认识对方在每个时期的全貌,并且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更清楚自己在伴侣关系中被哪些因素吸引,也才知道是哪些因素让彼此的距离变远。

心理咨询诊间

郁丽和男友在学校相遇,交往多年后结婚,目前迈入婚姻第五年,有一个4岁的女儿。先生在女儿出生前,期待郁丽暂停工作专心育儿。郁丽在孩子出生后也希望能好好陪伴女儿,因此暂时辞掉工作成为全职妈妈。

随着日积月累,两人逐渐因为家务分工及小孩教养上有不同意见,口角的频率越来越高。郁丽觉得好好陪女儿一整天已经够累,希望先生下班后能接手照顾孩子,好让自己喘口气。但先生下班后一进门,不是会抱怨家里这么乱怎么不整理,就是会觉得自己已经很累了,无法接手照顾女儿。这样的争执累积起来,让郁丽在婚姻里感到不快乐。

郁丽:“心理师,我常有一种感觉,就是他觉得他赚钱最多,但是我也是可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啊,当时他希望我离职照顾女儿,当然我也觉得这样比较好,但他有想过我的感受吗?我不是不能理解工作很辛苦,但实际上我觉得带一整天孩子真的不比上班轻松。每次讲起这个就要吵架,说我不能体谅他,然后我就更气,那你有体谅我吗?”

“对啊,这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妈妈对于家庭的付出,不是求回报,但是希望被理解,并且希望是一起努力,互相支援。”我说。

郁丽叹了一口气说:“是不是妈妈的心情,只有当妈妈的才能懂啊?”

“好像很多妈妈都有这种感觉。不过,郁丽你有没有发现讲到体谅,常常都是双方在讲一个状况:'我觉得我有体谅到你,但你不觉得,然后你没有体谅到我。'”

“对啊,为什么啊?”

“因为人在需要被体谅时,会是在一个自己的需要没被满足的感受之下,而在这样的情绪之下,也没有办法腾出心力看到对方要的。而且啊,人性很容易进入一个'我是对的'的观点,在不平的情绪之下,我们很难觉得'也许两个人都没错',就容易变成在争对错,希望对方放弃自己的观点,然后认同我是对的。”

“所以我们两个都在争'我比较累'这件事。”

“是啊。如果彼此都认同对方的付出是辛苦的,没有谁比较累的话,两个人就有机会一起思考:双方都是很累的状况之下,该怎么照顾孩子与家务,然后就比较能想出方法来解决这个困境。”

这样的情景,对很多有子女的家庭来说是很熟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样貌,联结到传统家庭似乎没有违和感,然而在性别角色不再那么壁垒分明的现代,主外主内可不需要用性别来做区分,但伴侣双方的观念是否都在相同的步伐上?很可能是没有的。而观念和步伐的不同,就会在各个选择之下产生分歧。例如在家务分配上,就很有可能是归在全职持家的一方。

伴侣双方对于自组家庭的期待,会和自己在早期经历中所产生出的对于家的需求有关。我们以郁丽的例子来看,倘若郁丽的先生在他的原生家庭中,认同了父亲在外工作、母亲照顾子女的家庭样貌,这会成为他心中对于家庭的样板,并将这样的期待放在郁丽身上,因为他觉得这样是好的、是对的,人们对于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是不一定经过太多思辨的。而倘若郁丽在她自己的原生家庭经历里,看到母亲因为传统相夫教子观念,使人生的选择受到限制,她很有可能因为不想重复母亲的过往,而更期待在婚姻中保有自我。郁丽与先生步入婚姻时,两人在婚姻中对于彼此在家庭角色的定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所以去理解对方也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在婚姻开始前,如果有机会去思考并理解彼此的独特性,以及在两个人是有很多不同的状况之下,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对于婚后的相处会很有帮助。然而,我们多数的状况是婚后才开始真正的调适,或是又多看到对方自己过去没有认知到的特质时。

对于伴侣的个人特质与行动,首先要建立一种“理解而非批判”的思考模式。婚前对方所吸引你的特点,的确有可能在婚后成为引起争执的点,例如婚前喜欢他对生活充满了各种兴趣,但婚后可能会觉得对方花了太多时间在个人兴趣上而不是在家庭上,这些都是结婚前不一定能预想得到的。多数时候我们责怪对方的特质与行动,并不会解决眼前的问题,或是让互动更顺利。唯有让彼此的特质与需求都能够在两人的关系中被尊重,才能产生真正的联结,在联结的基础上,共同面对问题。以上述的例子而言,与其批判对方花时间在自己的兴趣上,也可以把心力放在沟通上,表达期待对方能够多参与家务的需求后,共同思考时间可以怎么分配。

然而讲到沟通,许多伴侣都会觉得与伴侣有沟通的困难,因此我们来谈谈沟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