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
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
诗赋人生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彭德怀从二、三纵队驻地到吴起镇与毛泽东商议红军行动方针时,忽得报,奉蒋介石之令的一路尾随红军之马鸿宾三十五师骑兵团和东北军何柱国的骑兵部队又来进犯。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这句话成为红军的口号。面对敌人来势凶猛,人多势众,毛泽东决定让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指挥作战。红军指战员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奋起迎战,10月21日清晨在吴起镇西南山上,将马鸿宾的三十五师骑兵团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落马溃逃。这时,东北军白凤翔部来犯,其骑兵先头团又被红军打垮,掉头逃命。另外三个团也同时被击溃。红军经过此次战斗,结束了敌人的追剿。这一仗,俘敌官兵七百余,缴获战马百余匹,打出了红军的威风,使得敌人不仅再也不敢轻易进入苏区,而且总是远离苏区。战斗的当天上午,毛泽东带着警卫员和通讯班亲赴前线,并由作战科长伍修权陪同进入阵地。他举起望远镜观察战况,直到枪声稀落,估计敌人远逃后才回驻地。赢得这场恶战后,毛泽东激动不已,他握着彭德怀的手,爽朗地笑着说:“步兵追骑兵,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啊!”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下了这首六言诗以赞彭德怀,并派人送给彭德怀。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送还了毛泽东。
该诗无原稿存留,本书采用的是《彭德怀传》中的回忆。这与《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有些不同。《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诗是个在军中流传久远、影响广大的版本,其诗云:
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该诗源之于1947年发表的流传本。为何毛泽东1935年10月在战场上写下的赞美彭德怀的诗在1947年被公之于世呢?其背景是,彭德怀率两万余西北野战军在陕北与胡宗南20余万大军周旋,于1947年5月歼敌一个旅取得“蟠龙大捷”,同年8月又歼敌36师主力取得“沙家店大捷”,使西北战场形势逆转,解放军从此占有主动。捷报四传,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友报》(1947年8月1日)以《毛主席的诗》为题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赞美彭德怀的六言诗。不过,报社在编辑时并未向毛泽东索取原稿或经毛泽东本人校阅,只是在按语中说:“这里搜集到毛主席在长征中所作的两首诗词”(另一首是《清平乐·六盘山》)。《战友报》社在编辑时却将史实弄错了,误以为该诗是毛泽东创作于红军突破腊子口战斗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庆祝八一建军节之际,《解放军报》沿用《战友报》刊登的原诗原注,将之再次发表。1957年,《东海》文艺月刊亦准备刊登这首诗,其编辑部于2月6日致信毛泽东请求校阅诗稿,信中仍沿用《战友报》的误注,把该诗说成是在红军取得攻打腊子口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在发给彭德怀的作战电报中的诗句。处于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在1957年2月15日的回信中则只简单地解释说:“编辑部同志们:记不起了,似乎不像。拉(腊)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挥打的,我亦在前线,不会用这种方法打电报的。那几句不宜发表。”
毛泽东的记忆显然是正确的,这首诗不是他在红军取得攻打腊子口战斗胜利后留下的作品,因而他不赞成《东海》发表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如此,他经手编辑、文物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也未将该诗收入其中,并且1963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也没有将该诗收入其中。当然,这也许与该诗的艺术品位有关,毛泽东当时只收集、整理、修改他认为是上乘之作的诗词。但后来1976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也同样没有将该诗收入其中。这首诗正式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选》是在1986年。
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毛泽东的诗更符合1935年实况,其优越之处是让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结合在一起。它鲜明地反映出,毛泽东把陕北的地形地貌恰当地描绘出来了,把红军伏击歼敌骑兵大获全胜的意境展现出来了,把彭德怀的英勇形象刻画出来了。
“山高路险沟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长征战士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 确实,由于水土失流,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是谓“山高路险沟深”,而不是“山高路远坑深”。严格说来,说“坑深”是误传中的低级错误,因为陕北地貌与“坑”不沾边。
“骑兵任你纵横”,是谓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所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骑的藐视。该句也是现实的写照。自红军进入西北高原后,敌“中央军”毛炳文部和马鸿逵、马鸿宾、东北军等骑兵部队一直尾追不舍。当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时,毛泽东提出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要把“尾巴”切掉,于是由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指挥作战以退追敌。红军便决定在吴起镇西北面的头道川、二道川一带山上设伏。10月21日,敌马鸿宾部35师骑兵团进入二道川,即遭红军猛烈袭击而溃败;而敌白凤翔率领的东北骑兵师刚进入头道川,也陷入重围。这一仗红军消灭敌军1个骑兵团,击溃2个骑兵团,俘虏敌官兵700余人,使敌骑再也不敢轻易追击红军,从而远离陕北革命根据地。如果将“骑兵任你纵横”换成“大军纵横驰奔”,其意境就与史实不合,因为后句可理解为红军一路纵横无阻,但此时红军已从江西出发的八万大军变成七千余人的弱旅了,尽管它胜利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收缰勒马、横枪喝断长坂桥退敌。“横枪勒马”当然只是一个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了壕沟里。“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而接战、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如若将“谁敢横枪勒马?”换成“谁敢横刀立马?”则是正面接战的雄壮场面,而不是掉头杀退追兵的英勇形象。
注释
彭德怀?(1898-1974年)湖南湘潭人,杰出的军事家。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同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并率军到井冈山。后历任红军三军团总指挥、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中共西北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1959年庐山会议后,被免去国防部长等职。1965年,出任建设“大三线”的副总指挥。曾当选为党的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还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彭德怀功绩卓著,性情刚直,廉洁奉公,受人爱戴。由于在“**”中受到肉体的和精神的折磨,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
意会
廿四字,刻画了一位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形象。与汉高祖刘邦廿三字的《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