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托洛斯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

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

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诗赋人生

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1959年9月出访美国时,曾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起到离华盛顿一百公里远的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会谈。尔后赫鲁晓夫说,苏、美两国首脑坐在一起,表示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的转折点”。对于赫鲁晓夫的赴美和谈,中国的《红旗》杂志曾发表评论,说这是“认识不清楚帝国主义的本质,对帝国主义抱着这样那样的幻想”。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与赫鲁晓夫会谈时,在赫鲁晓夫劝中国改善同美国的关系时,毛泽东认为艾森豪威尔有阶级局限性,应该看到美国帝国主义的本质。会谈最后不欢而散。回到莫斯科后,赫鲁晓夫10月31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演讲,批评中国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态度,并提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与托落茨基在对待西方问题上的分歧。同时,他还不指名地攻击中国是“冒险主义”、“不战不和的托洛斯基主义”。此前,苏联在中印冲突的声明中只是强调中印两国政府会解决所产生的误会,它并不就一个共产党国家同一个非共产党国家之间的严重争端而有所偏袒,但其表面上的中立却掩盖着实际上对印度的支持。至1959年12月底,苏联方面通知印度政府,赫鲁晓夫将访问印度尼西亚,并将顺道访问印度。这便是毛泽东写这首诗的国际形势。

从创作过程看,毛泽东的这首诗亦成之于1959年12月。当时,作者在杭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期间,作者将这首诗打印发给参加会议的同志以征求意见,后来又作了一些修改。此诗原题为《读报有感》,定稿时改为《读报》。1963年,作者拟将此诗收入《毛主席诗词》,曾印出清样,但后来他决定缓发,于是从集中删去了。200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吴正裕研究员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时,将这首词根据毛泽东审定的清样首次正式发表。

注释

托洛斯基?(1879-1940年)犹太人,1879年10月26日生于乌克兰赫尔松省雅诺夫卡村(今伊凡诺卡夫村)一个富农家庭,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勃朗斯坦。苏联共产党(布)内和第三国际时期的托派总头目,托派“第四国际”的创始人和首领。1896年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并组织“南俄工人同盟”,后被捕流放西伯得亚。1917年6月在狱中被吸收为布尔什维克并被当选为中央委员。十月革命胜利后,托落茨基先后担任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在一些政策和策略上他曾与列宁发生过意见分岐。如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列宁主张无条件地立即缔结和约,托落茨基则主张“不战不和”,中央同意了列宁的意见。列宁病重及逝世后,他结成党内反对派。1925年,托落茨基被解除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1927年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1929年被驱除出境,1932年被剥夺苏联公民权。1938年他在巴黎组成“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革命党,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遇害身亡。

叶督该拘大鹫峰?叶督,指清代两广总督叶名琛(1807-1859年)。湖北汉阳人,字昆臣。道光进士。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任广东巡抚,1852年(咸丰二年)升任两广总督。1854年,叶名琛受英、法等国侵略者的军火接济,镇压了广东天地会的起义。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他采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态度。广州失陷后,叶名琛被俘,不久死于印度的加尔各答。叶督该拘大鹫峰,意谓对敌人采取不战不和的总督叶名琛当该拘捕于印度的灵鹫峰下的加尔各答了。

意会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既不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革命斗争,又怕得罪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也不是真心维护世界和平,而是企图利用手中核武器同美国讨价还价,以争夺世界霸权。看来,当年托落茨基的幽灵在游**并已游**到远东。赫鲁晓夫拾得了叶督不战不和的办法,用以制敌,将会步其后尘,不可避免地成为帝国主义的俘虏,更背叛了列宁的事业。印军入侵我西藏地区边境,赫鲁晓夫并不支持社会主义的中国,反而支持印度,而表面上却不偏不倚。印度由于有美、苏等国的支持,则如“狂蜂”对中国动武。赫鲁晓夫先生尽说西方的好话,自认为选择“和平”是“明智”之举,唯独叹惜中国人是“蠢虫”。但世界上真正的“蠢虫”正是赫鲁晓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