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坐镇南京的蒋介石犹如长了三只法眼。他用这三只法眼焦灼地注意三个地方,并不断施法。第一个地方是陕北。长时间来,被他视为肉中钉眼中刺,必欲拔除之而后快的中国工农红军,抗过了他的五次围剿,为了实现战略转移和北上抗日,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一路北上,冲过他调动的几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并在那里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这时的红军实力远远不如以前,人不过三万,人平不过五颗子弹。而这时,张学良和他手中那实力不可小觑的东北军己经从关外退到关内,正好闲着,正愁报国无门――1931年九月八日,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发一枪一弹,全数退入关内,东北三省沦陷。蒋介石正好将张学良和他手上那支实力不可小觑的东北军派上用场――让张学良坐镇西安,用东北军加上西北军,统统一指挥剿共。区区陕北,地瘠民贫。在他看来,张学良这时剿灭红军,犹如牛刀杀鸡。他之所以要给张副总司令这样的“美差”,是还历史上张汉卿(张学良字汉卿)两次在关键时刻帮他的人情。

他的第二只法眼注视着南京与上海之间那一线。他知道,在这关键一线,中日之间必然会有一战、而且是大战、决战。为此,他正在这一线――南京与上海之间构筑了一条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本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鉴于历史上与德国屡战屡败这样一个严峻现实,倾全力打造的一座史无前例的,工程浩大的永久性国防配套工程,于1936年完成。全长400公里,纵深六至八公里,里面有要塞式城堡数十座,地上地下有永久性发射工事5600余座,并配有四通八达的隐蔽式交通战壕。其中配备多种大炮1000多门,炮口固定地指向东北方向的德国,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隐蔽在各要塞里,随时准备机动出击,10万法军可在24小时内全部进入阵地。真正是固若金汤。此要塞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是被德国打败打穿,但不能怪这条马奇诺防线修得不好,而是要怪法军统帅部无能――这是后话。

他考虑,鉴于沪、宁公路全长仅百余公里,日军如果占领了上海,快速部队只要一天就可直薄南京。根据这一线三角地带的特征而因势造形。防线西起苏州,过福山、无锡至江阴,其间构筑了两座坚固的永久性国防工事,分设前进阵地和后方阵地,巧妙地利用三角地带的城镇、山丘、河流、湖泊和众多港口,组成了可以互为支援,可进可退的强大火力网。这项浩大的国防工程,于1934年秘密动工,当年投入了四个正规师,三个工兵团及若干宪兵,此外,还动员兵工10余万人参加修建,前后耗资数亿元,全部完工估计在1937年春。目前进展顺利。建成后的这条中国马其诺防线,由西至东,全长110公里,里面各式各样的地堡、机枪、大炮阵地完备;此外,有要塞式工事,地下掩蔽部、弹药库,防空工事等等若干。为了承受五百至一千磅炸弹的轰击,工事所需的钢筋水泥等等一应材料,都是国防部花高价从国外买进的优质品。这项国防工程完工后,可容20万野战军进入,进入后不需要任何补充,可作半年以上的有效防御。日前,南京军政大学按他的旨意,邀请德、意军事顾问,会同中央军校、陆军大学、工兵学院等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前往巡视,看后一致叫好:认为工程布局合理,工事坚固,敌人若从上海方向进攻南京,定然是有来无回。此外,国防部还按照他的指示,加强了首都南京的国防工程建设。南京四周的军事要点,如雨花台、鸡鸣寺、清凉山、北极阁等处都修建了稳固的防御工事和四通八达的战壕。

他的第三只法眼注视着正在重庆进行的川康整军裁军会议。他向来看重四川,认为四川是他迫不得己时最后退守的坚强堡垒和发起攻击的根据地。可是,四川地方军队太多、必须整撤,要为他和他的中央军以后的进入,留下足够的空间。为了达此目的,年前,他特别在峨眉山开办了一期军事训练团,他亲自上峨眉山任团长,让手下第一大将陈诚任教育长,负责实际工作,让川中所有军界大佬,如刘湘、刘文辉、潘文华、邓锡侯及他们手下所有军长、师长,如王陵基、王瓒绪、唐式遵等等,全都进入训练团。就在“军训”进行得轰轰烈烈,即将大有斩获时,情况一变,他收手回到南京再下手。他在南京坐镇,却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并他早年的得力干将,有"五虎将"和"八大金刚”之称,有“军中驭将大才”称誉的顾祝同去到重庆。再次将川康实力派人物,如“四川王”刘湘,刘湘的幺伯,有“多宝道人”之称的西康省政府主席兼24军军长的刘文辉;有“水晶猴”之称的邓锡侯以及潘文华等一网打尽,集中在重庆开会――整军裁军,这次务必达到目的。

然而,忽地睛天霹雳,将坐镇南京施法的蒋介石惊得跳起来――身在西安的张副总司令宣布不打红军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他急急赶去西安督军。他先到的洛阳。这天恰好是他50岁生日。这天,洛阳天高气爽,全国人民为抗日捐献的50架飞机缓缓掠过洛阳湛蓝的上空,庆祝蒋介石50岁生日。全国各地政要,亦大都赶来为他庆生。这天,蒋介石对从全国赶来的多家媒体发了狠话,也是他对全国的公开声明:十年剿共,此为最好时机。本委员长郑重向全国人民保证,我要用牛刀杀鸡,在一个星期内消灭共党共军……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赶到西安,下榻华清池。张学良来看他时,他火冒三丈地责问张学良为何不再打红军了?

国难当头,中国人不应打中国人,应该枪口一致对外。张学良这话说得振掁有词且义愤填膺。他说,尤其是我们东北军人,对日本进攻东北不放一枪一炮撤向关内,实感羞耻之致……再者,我张学良的父亲就是直接死在日本人之手!这个时候,我岂能不去打日本人而去打红军?天下哪有这个道理!

蒋介石是军人脾气,他很少耐心给部下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听到这里,他勃然大怒,将提在手中的拐杖不断往下戮,差点戮出个洞来。他骂张学良“少不更事”……骂完了,骂够了,他转换了一下语气,看着在自己他面前站得端端正正的张学良,叹了口气说:“汉卿啦,你是不懂我的心啊。罢罢罢,如果你不愿意打红军,那就把你的部队撤到福建修整去吧,我另外换人换部队。”这就从他带来一批军政要员中唤出爱将,时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晋绥陕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多次围剿红军的干将陈诚。

“辞修啦!”

“到!”陈诚在蒋介石面前胸脯一挺,毕恭毕敬。蒋介石当即命令陈诚从张学良手中接过剿共担子,将已被团团围定的红军一举剿灭。陈诚接受命令,布置去了。这时,蒋介石和他手下的大员们,都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向他们走进。

蒋介石哪里知道,张学良早就与中共高层有联系;他到西安后,同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有过多次谈判;已被中共的“统一战线”统了过去。张学良已经变了个人。

苦谏不成,张学良联合杨虎城于当日深夜实行兵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

12月12日深夜,在蒋介石的驻地华清池忽然响起激烈的枪声。与此同时,在西安城上空,一颗红色信号弹徐徐升起。在华清池,担任活捉蒋介石的是孙铭九。孙铭九时为张学良卫队营营长,是张学良的心腹嫡系人物。这年7月,张学良为建立东北军内部领导核心,实现其深刻改造东北军的目的,在军中成立了一个秘密政治组织"抗日同志会",张学良亲任主席,以孙铭九等人为首的少壮派军官是其主要成员。这些青年军官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思想激进,对蒋介石安内攘外政策早就不满。就是这个大名鼎鼎的孙铭九,华清池捉蒋的愤青英雄,后投靠日本人做了汉奸。解放后,孙铭九受聘担任过上海市政府参事。2000去世,时年92岁。

当孙铭九率部进攻时,蒋介石的卫队在卫队长钱大钧和蒋介石的侄儿、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委员长侍从室第三组组长陆军少将蒋孝先带领下拼命抵抗。一时,硝烟弥漫,弹如雨下,蒋介石下榻的那一带纤巧玲珑、具有唐代风韵的亭台楼阁顿时被打得千疮百孔。蒋介石的卫队虽然精锐,但毕竟人数有限,很快就被突破消灭。激战中,身先士卒的蒋孝先被打死,时年36岁;蒋介石的卫队被悉数消灭。

枪声一响,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蒋介石情知有异。穿着一身软质睡衣的他在**一跃而起,在贴身侍卫、族侄蒋孝镇帮助下,慌急间越窗朝后山跑去。

当孙铭九持枪抢先扑进蒋介石的卧室,拉亮电灯,只见屋内已空无一人,窗户开着;桌上放有一条武装带,一套折迭得整整齐齐的特级上将黄呢军服,还有一颗假牙。孙铭九将手伸进被窝一摸,被窝里还是热的,显然,蒋介石没有走远。

孙铭九将手枪一挥,对部下们说:“走,跟我上后山细细搜查。”他特别嘱咐兵们:“千万小心,务必不要伤害蒋委员长!”兵们都去后山搜查蒋委员长去了,孙铭九赶紧打电话将此情况报告了张学良。

一直守在电话边等候消息的张学良一听就炸了,大声命令孙铭九:“快去给我找、找!这么冷的天,明天九点以前你若找不到委员长,我要你的命!”

孙铭九虽然连声答应,心里却是连连叫苦。

已是后半夜。华清池后山遍披白雪,空气凛冽。孙铭九带着少量的东北兵,借着微茫的雪光,摸黑在后山上寻来搜去。可是,哪里有蒋介石的影子?其实,蒋介石就藏在半山腰的一个石头缝里,外面遍生荆棘,不容易被发现。他跑得匆促,光着赤脚,手和脚都被石子和荆棘划拉出了血痕。他这时藏在半山腰的一个石头缝里,天寒地冻间,冻得浑身瑟瑟发抖。

天微微亮了。有两个东北兵一路搜索过来。其中一个眼尖,发现半山腰上的一个石头缝间有丛荆棘无风自抖,哗地一声拉响枪栓,推上子弹,大声喝问:“石头缝里有没有人?”没有人回答,可是那里的荆棘抖得更凶。

“肯定有人。”这兵很粗鲁将手中步枪一端一举,就要射击。

另一个兵赶紧喝住:“不要开枪,谨防打了委员长!”

“打了再说。”就在那兵开枪时,另一个精细点的兵伸手将他的枪杆一抬。砰地一声,枪响之时,一颗出膛的子弹带着可怕的啸声冲天而去。

“不要开枪!”惊魂未定的蒋介石从石头缝中钻了出来。两个东北兵吓了一大跳,赶紧给他立正、行礼,请蒋委员长下山。

蒋介石怄起,命令这两个兵,去找你们长官来。

孙铭九很快来了。见到索索发抖,狼狈不堪的蒋介石,他在蒋介石面前啪地立正,敬礼,大声说:“报告委员长,我奉张(学良)副总司令命令,接你下山进城。”

“我不去,哪儿也不去!”蒋介石把身子一背,发横说道:“你就把我打死在这里吧。”孙铭九也不多说,走上前去,在蒋介石面前蹲下去,将背转过去,说声“来!”掉头对两个傻站在一边的兵大喝一声:“还不快帮我一把!”这两个东北兵上前,将蒋介石朝孙铭九身上一推,孙铭九顺势背起蒋介石朝山下走去……

当天晚上,就在孙铭九带队突袭、抓捕蒋介石时,西安城内,发动政变的东北军西北军联手,一举在西安宾馆抓获了随蒋介石前来的陈诚及内政部部长蒋作宾、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和新任西北剿共战区司令卫立煌、蒋鼎文等高官12名。

蒋介石被抓了。但接下来的事情,远远超出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张学良的想像,处理起来很是棘手:一是蒋介石坚决不肯下达停止内战命令。二是在如何对待、处理蒋介石的问题上,捉蒋人员中意见并不统一,主张杀蒋的呼声很高。三是在南京上层执掌军权的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以戡乱名义调大军朝西安而来,飞机已不时飞临西空上空侦察、进行威摄,战争逼近。就在张学良感到无以应对时,蒋夫人宋美龄在蒋介石的顾问端纳陪同下到了西安。周恩来带领的延安中共高级代表团应邀也于17日到达西安。

西安事变生时,南京上层乱作一团,众说纷纭。何应钦主张戡乱。而宋美龄认为何应钦是别有用心,希望借此机会杀蒋,好取而代之。宋美龄与软禁在西安的丈夫蒋介石通信中谓:“目前南京,是戏中有戏。”她不顾丈夫再三劝阻,坚持去到西安。下飞机前,她将带在身边一只小手枪交给端纳说:“下飞机后,如果他们胆敢逮捕我,你就用这只手枪把我打死。”却不意受到张学良礼遇。端纳,澳大利亚人,记者出生,蒋介石的顾问。后来蒋介石在日记中在记述到这一段时谓:“猛见内子(宋美龄)感极而悲者矣,不觉潸然泪下。”

西安事变最终在周恩来的主持、调停下不仅和平解决,而且逼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改组政府,集中贤良,清除亲日分子,释放囚禁狱中的抗日人物,一致对外,并立即宣布抗日。只是蒋介石拉不下面子,让他的夫人宋美龄和宋子代表他在条约上签了字。

1936年12月25日,蒋介石要回南京了。张学良为了表示自己光明磊落,执意同机送委员长夫妇回南京。张学良扶着蒋介石的手臂登上飞机,见张学良坚持要去南京,蒋介石对他说:“汉卿啦,你就不要去了吧!南京方面,我担心有人不理解你,你去会有麻烦……”可是,张学良坚持要去、也就去了。

就在张学良不听部下劝告,不仅要送蒋氏夫妇上飞机,而且本人也要去南京,就在他去机场时,焦急万分而又无可奈何,熟知内情的张学良的警卫营长孙铭九,正在西安城内焦急万分地寻找周恩来去劝少帅。他知道,少帅很听周恩来的话。东找西找,孙铭九最终在西安一个中共地下党员余作潮家中找到周恩来。听孙铭九将情况一说,周恩来大惊,问少帅走了多少时候?

“10多分钟。”

“快追!”周恩来上了孙铭九的小车,一阵风似地开到西安机场时,蒋介石的专机刚刚起飞。目视着蒋介石的专机在阴霾低垂的天上渐渐远去,最后在天边化而为无。

“汉卿啦!”周恩来跌脚长叹:“你这是何苦呢!”周恩来料到张学良这一去,就是自投虎口,再也回不来了。周恩来这个估计没有错,张学良这一去,就是“赵巧儿送灯台――一去不回来”。张学良此去,就是千古永别;他先是被送上南京最高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然后被幽禁起来,一直幽禁了半个世纪、幽禁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