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泰国电影里,我看到非常神奇的一幕,是关于“意念术”的。大致是说,只要你对着喜欢的人默念你想让他做的事,如果你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你,那么他就会按你的意念行事。比如你对喜欢的人默念“转头,转头,转头……”他就真的会转头;又如你站在人群中对着喜欢的人默念“看见我,看见我,看见我”,他就会真的看见你,向你招手或走到你身旁。
如果世界上真有“意念术”,那么积极暗示或许就拥有与它同样强大的魔力。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父母信念”,就是说父母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才能,就会关注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和潜力,并会不自觉地鼓励和帮助孩子朝这个方向发展,最终孩子真的会在这方面展现出不一般的才能。这是积极暗示的力量。同样,父母信念的消极暗示作用也成立,即父母消极地暗示孩子存在某种问题,孩子就会不断地加深这方面的印象,从而不自觉地做与之相对应的事,最后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变成父母担心他成为的那种人。
在与男孩沟通时,父母如果暗示男孩:你活泼开朗,乐于与人交流,愿意吐露心声,会自我表达悲伤和焦虑,男孩就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如果父母用“闷葫芦”“胆子小”“害羞”“没有主见”之类的负面标签来定义男孩,当男孩在与人交往遇到困难时,便会想起这些可怕的标签,从而产生自卑、畏难的悲观情绪,做出“我不行”“我真的做不好”之类的自我暗示,结果事情就会朝坏的方向发展。
晨晨的妈妈是个全职妈妈,从小到大对晨晨的事几乎大包大揽。后来,晨晨上了幼儿园,随着他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想自己做事、自己拿主意,可是妈妈早已习惯了凡事包办的相处模式,不舍得让晨晨经受一点锻炼和挫折。
有一天,妈妈送晨晨上幼儿园,到了班里,有许多小朋友对晨晨的妈妈说:“阿姨好!”晨晨的妈妈也微笑着回应道:“这孩子真有礼貌。”可是当别的小朋友的家长等待晨晨开口打招呼时,晨晨却怕生了,他悄悄地躲到妈妈身后。其实他也很想向叔叔阿姨打招呼,让他们夸自己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但是他需要一点鼓励。当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妈妈时,妈妈一看儿子躲在自己身后,马上心疼起来,她摸摸晨晨的头,向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说:“我家晨晨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你们就别为难他了。”
从此以后,每当晨晨躲在妈妈身后,妈妈都解释说他胆子小,慢慢地晨晨真的胆子越来越小,甚至在幼儿园也不敢开口说话了。
后来,晨晨的妈妈甚至以为儿子得了自闭症,带他去儿童医院看心理医生。医生通过和晨晨交流,发现他并没有自闭症,只是在妈妈的暗示下,他不敢多说话。晨晨觉得妈妈那么爱自己,那么,妈妈的话一定是对的。既然妈妈说自己“内向”“不爱说话”,于是就不再开口说话,到后来竟然真的变成不敢讲话了。在医生的指导下,妈妈认识到暗示的力量非常强大,转而改用积极的暗示让儿子敢于说话。她不断暗示儿子:你说话的声音很好听,你说的话很有意思。她不仅鼓励儿子多说话,还陪他一起练习演讲。在幼儿园毕业晚会上,晨晨站在讲台上演讲,他的声音清脆响亮,整个人非常阳光非常自信,而那个害羞的晨晨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暗示的力量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性,通常来说,权威型父母的暗示,更能在男孩身上得到映射。
有研究表明,暗示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貌,相貌平平的人在夸赞者的不断暗示下会越来越迷人。这或许是因为被人赞许后心情愉快,皮肤更有光泽,连皱纹的纹路也有了让人舒服的弧度。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这都说明暗示确有“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