娅枝何其希望,妈妈的发病只是一次偶然,但这苍白现实中的偶然终究不多,一如平静难以持续,变动才是永恒。

这天娅枝刚走到家门口,便听见门内有争执声,其中一个声音是向妈妈的,尖锐却单薄,激烈得苦涩、悲怆。她似乎是在大声地哭叫,哭叫中夹着一些压低压哑了声音的、“为什么不放过我”之类的话。

这么些年过去了,妈妈发泄情感时的声调状态依然如往年一般,以至于那天卢定涛重复“别抢我的宝贝女儿”时,娅枝的身体甚至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眼前立刻浮现出妈妈嘶吼奔溃的模样,一如亲见。

但今天,向妈妈并不像是发病。因为门内那个和向妈妈“争执”的对象自己走了出来,握着钥匙的娅枝一时怔在原地,她没有反应过来究竟发生了什么,眼前的信息太少又太奇妙了,她看到门内的向妈妈眼眶泛红,却情绪稳定地笑着,娅枝很难将妈妈的神情和刚才的声音联系起来。

娅枝没有反应过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想不起来,这位手拿文件夹从自己家走出来的中年女人是谁。

她见过这个人。女人留一头干练的短卷发,刺绣的中老年短袖上衣、微喇长裤和细方框眼镜,都很容易和退休教师或社区干部之类的刻板印象对接,娅枝不由得在妈妈的社交圈中搜寻这样的人物,却摸不到丝毫头绪。

“娅枝,去送送和阿姨。”

似乎万般迷雾中,唯有妈妈的这嘱咐是真实存在、清晰入耳的。于是呆立的娅枝终于找到了可以做的事,她心下微微释然,伸手带上家门的同时,也将“和”这个姓氏刻意地安放在心上。

“你妈妈心理压力大,你要多关照。”女人先开口,倒使娅枝免去了尴尬之苦。

娅枝觉得这并非纯粹的叮嘱,更是对之前房门中传出对话的主动解释,向妈妈离异多年又患病,所以她的心灵蒙着愈积愈厚的尘,正因为她心理压力大,所以出院不久的她面对登门拜访的朋友,自然会将积聚下的负面情绪尽情发泄。解释得通。

内向的娅枝惧怕与生人同行,每当空气静默,连两人步伐恰好同步了这种事情,都会触及娅枝敏感的神经,使得她脚步和脑子一起紊乱,不知如何是好。

娅枝想和女人找话,却不知道该找熟人的话还是生人的话,她只能勉力确认一下:“我好像,见过阿姨?”

“娅枝记性真好。”

娅枝便又慌张了,记不起来一个见过的人,这算是及其蠢笨和不敬了,却反被夸记性好。

“我叫和惠风,上次见你的时候,你才两岁呢。”女人看出了娅枝的茫然,笑着解释。

娅枝便也笑了,院内刮起了一阵低风,她裹紧了外搭,站在院门口对和惠风道别。

风竟愈加急了,娅枝顺着狷狂飞舞的叶子看去,叶子和塑料袋飞向的方向也有一个人。

那人衣衫灰蒙蒙的,他抬起粗大的手掌,压住面前摊位上一张意图随风溜走的砂纸,目光却直直地盯着娅枝这边。风雨欲来,那人却不像有收摊撤离的打算。

娅枝也在注意着那人,却发觉两人虽然互相朝对方的位置看着,目光之间却没有交接,好像一把合不拢的剪刀的双刃,切切地错开了一般。于是娅枝遂明白了,那人直勾勾盯着的不是娅枝,而是刚刚离开的和惠风。

娅枝打量着那双眼,深褐色的瞳孔像口不见底的枯井,牢牢地嵌在沟壑纵横的眼眶里,那张面孔写满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无可奈何、也就无望奈何的沧桑和释然,那双一直注视着和惠风的眼里却带着不一样的东西,娅枝说不清那是悲苦,还是悲愤。

望着那双眼,娅枝竟想起了这个摆摊的男人是谁,她小时候也曾在院子里见过他,那时他穿一身极破却厚实的军绿大衣,席地坐在某处,也不吆喝。他专给小区里的人开锁配钥匙。

“我看到江叔了。”娅枝一进门便说。

在厨房中忙碌的向妈妈似乎没有听见,娅枝又说:“那个锁匠。”

娅枝对向妈妈其实有种怯意,那是她深远记忆里一个被束缚者,对那个手拿绳子的人的怯意,尽管前者在成长,而后者已经慢慢地衰老萎缩了。她几乎能向母亲提任何合理或无理的要求,但即便医生不叮嘱,她也竭力避免任何可能引发妈妈情绪变化的事情,但那些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幼小的娅枝没有弄明白过,成年的娅枝依旧在试探,妈妈的情感是未知的深渊,娅枝得小心地将沙粒们推入其中,试探。

反正,发病的事,娅枝是不能对妈妈本人提的,关于和惠风和“发泄情绪”的疑问也最好咽在肚子里。娅枝得准备不相关的话题来转移妈妈的注意力,锁匠老江就恰是这个“不相关”。

“他看到和阿姨了?”向妈妈问得出乎意料。

娅枝点头。向妈妈又说:“你十岁那年妈妈犯糊涂,给邻居们开门的就是他。”

向妈妈主动说起自己发病的过往,倒是让娅枝张口不知说什么好。

“他曾经不是锁匠,做过贼。”向妈妈擦拭着一只青花的碗:“但一直是个好人。人呐,不能靠小是小非掂量的。”

向妈妈说的是改邪归正的锁匠老江,娅枝想的却是卢定涛,从卢定涛揍她、为难她的一桩桩小是小非,一直想到那天医院里,她用来埋头蹭眼泪的白衬衫,和衬衫底下自然起伏的坚实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