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说话,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基本生活内容,每天只要和人交流沟通,必然会去听对方说话。对于现代社会的交际理论来说,听人说话存在不同的方式,往往真正善于倾听的人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

聆听、静听、倾听等,都是听人说话,不同之处在于听话人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这体现了专注和用心的程度。倾听更强调用心去听,甚至达到心与心连接的地步。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然后才能去寻求思想感情的互通。

真正善于倾听的往往是性格内向的人,他们重视与交谈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渴求真诚坦率的交流,希望切磋观点,形成默契。因为倾听的主体者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者是诉说者。倾听者作为真挚的朋友,往往要带着虚心、耐心、善意为倾诉者排解情绪,提供意见。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内向的人不善言辞,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多说无意义的话。他们希望自己说出来的话语可以对对方有益,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或者舒缓情绪。假如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则认为话说得越少越好,因此才让别人误认为内向的人沉默寡言。

我有一对夫妻朋友刘力和他的妻子小佳,两人都有生活和工作的烦恼,本来这很正常。刘力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内容主要是负责撰写舆情报告,还要更新一些网络公关部门的资料。他们每天都有指标,平时盯着网络,压力很大。由于互联网环境日益严苛,差错、遗漏在所难免。刘力有时会受到一些批评或指责,心里就会产生一些焦躁、烦闷的情绪,这时候他就想要找人聊聊天,于是他老婆小佳自然而然成了倾诉对象。

小佳非常清楚老公工作辛苦,其实也想安慰他一下,可每次两人的谈话都以失败告终。有一次,刘力回家后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月的舆情汇报数据不稳定,领导总是说我看得不准,我一个人怎么看得过来!”小佳听了就说:“哎呀,现在互联网的情况不总是那样吗?你不用总是为了这事烦心呀!反正你一个人精力有限,也解决不了!”刘力听后觉得小佳是在贬低自己工作能力差,心里就更觉得委屈,交谈只能暂停。一来二去,日子久了,夫妻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刘力越来越觉得小佳不如结婚前那么理解体谅自己了,而小佳也觉得刘力有时候无理取闹,明明自己是好心相劝,他不但不领情,最后还反过来说自己不对。

作为他们两人共同的朋友,我每次都要听完他们两位的唠叨,然后再加以劝慰。他们也都很奇怪,问我为什么我一个外人反而能够理解他们呢?其实这都是倾听的作用。

外人作为旁观者,如何能知道他们两个人到底怎么想呢?只不过是跳出矛盾冲突的局面,站在朋友的角度认真倾听,站在对方的立场同情理解,给予支持而已。

一般人可能觉得劝说朋友哪用得着那么麻烦,只要想到办法直言相劝,一是一、二是二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对方照着这种方案去解决,就可以帮助朋友走出困境。事实上,这是一厢情愿、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陷身困境的人非但不能平复下来,还会把情绪的矛头指向出主意的人。如果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争论起来,反而闹得不欢而散。那么明明是好心,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原因就是听人说话的方式不对,没有做到带着一种同理心去倾听对方的内心想法。

错误的倾听方式不仅会毁掉一段谈话,还会伤害原本和谐的情谊。就如同刘力和小佳,夫妻感情不断疏远,险些出现状况。内向的人一般出言谨慎,很容易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作为朋友,他们重视友谊,也能为朋友考虑;再加上喜欢思考,最后提出的办法往往是真正为朋友着想的:这让朋友能够认同他们,并感受到他们的一份真心。所以,内向的人可以说是倾听的最佳诠释者。要真正做到善于倾听也需要非常细致和周全,切忌一些疏漏。

第一,不能盲目投入,以自己的感受判断。

内向的人容易受情绪感染,假如失去冷静,把对方的主题内容转移到自己有过的经历上,就容易得出不当的判断。比如我要是对朋友刘力说:“确实,你这工作真是烦死了,要换成是我一天都不想干,马上辞职。”或者说:“你那个算什么啊,你来我们公司试试,你才知道什么叫烦人。”刘力只是做一番情绪宣泄,希望得到鼓励性建议,并不是受不了真的要辞职,我要是带入个人对工作的抱怨,这样劝朋友显然只会让刘力的心情更糟。

第二,不要随意假定。

当对方说一件事的时候,听到一半就认为自己完全明白了对方的含义,就按照自己错误理解的去回应,很可能会让朋友生气。还有一种情况,你提前下了结论,认为对方的想法幼稚、不值得仔细去听,虽然你提出意见,但也是比较肤浅和草率的看法,这样也会让朋友感到自己被敷衍。

虽然性格内向的人一般重视朋友的倾诉和交流,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成为一个值得所有朋友珍惜的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