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都具备一种卓越的才能—中庸之道。待人处事不激进、不冒失,沉稳又懂得忍耐,能做到这些,才能在官场及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很多成功人士的智慧之精华。
有人讲:“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细细品来很有道理,为人处世,忍让才是最高明、最根本的智慧。人生在世,处处争强好胜、妄露锋芒,并不是什么聪明的行为。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谁先凸显出来,谁就有先被打掉的危险。
《庄子·人世间》中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甚是耐人寻味。
来到齐国曲辕的匠人石,看见了一棵巨大无比的栎树,而这棵栎树被当地人视作神树。这棵树的树冠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树冠之大可想而知,树干就有数十丈粗,树梢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要是用它造船的话,可以造十几艘。观树之人络绎不绝,匠人却不看一眼,继续前行。匠人的徒弟看了大树半天,气喘吁吁地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跟随师父起,还未曾见过这般树木。但师父为什么看都不看一眼呢?”
匠人石回答道:“快别提它了!如果用它造船,船必沉没,做棺椁会很快腐朽,做成器皿会坏得更快,作为屋门之材定不合缝,作为房梁定遭虫蛀。这树不是什么可塑之材,所以才活到这般年纪。”
回到家后,匠人石梦见栎树对他说:“你用什么和我比较?是不是你想用那些可塑之材和我相比?还是那些果树?那些果树待到成熟之时,果子就会被打落在地,之后遭到摧残的就是枝干,大小枝干通通会被修剪。各种事物也不过如此而已。我曾经被人砍得半死,最后得以保全,思来想去,我最大的用处就是无用。要是我真有用,还能颐享天年吗?你怎么能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事物呢?你不过是将死之人,又怎么会真正理解不是可树之材的树木呢!”
最“无用”的反倒最长久,这不正是委曲求全的道理所在吗?一棵参天的古树,却要用弯曲的树枝、低劣的木质、树叶的怪味等来伪装自己,以使自己逃脱被人类砍伐的命运。老树况且如此自保,人类处世的道理不也应该如此吗?
但实际上,我们总喜欢把自己比别人的高明之处表现出来,恨不得自己得到所有人的崇拜,这种误区往往会让自己钻牛角尖,最终树敌无数。古人云:“藏巧于拙,用晦如明。”想要平静淡然的生活,就不要妄露锋芒,否则“功高盖主,主必压之”,尤其是在上司面前卖弄自己的聪明,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以下这个例子足以说明:
韩信身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曾多次献出妙计,定三秦,率军俘魏王,活捉越王歇,收燕**齐灭楚,最后逼得项羽在垓下自杀。司马迁曾经这样评价过他:“是韩信打出汉朝一半的天下。但他犯了功高震主的大忌。”
刘邦曾经这样问过韩信:“你看我能统兵多少?”韩信说:“最多不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你又能统兵多少?”韩信不敛锋芒地说:“多多益善。”
刘邦因为这样的回答而颜面扫地,耿耿于怀于韩信。在打仗方面,刘邦确实不如韩信,但韩信不懂得身为人臣要收敛锋芒,相反却又常常在刘邦面前锋芒尽露,最终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韩信甘受**之辱”这个故事尽人皆知,为此,韩信被人们称为“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但在收获丰功的同时,他不懂得收敛锋芒,一味在主公面前贬低对方,抬高自己,这样的人,谁能容忍。一个曾经的英雄最后竟是死于狂妄自大,哀哉!
不以别人的冒犯而愤怒,不以他人的无理而争吵。懂得中庸之道,懂得权衡利弊,在任何情况发生后,能够短时间内思考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法,做出能够自保的策略,这才是成为这个时代的成功者。
只有学会委曲求全,做到能屈能伸,懂得中庸之道,自己被保全了,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