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的焦虑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某人吸引并产生依恋感会让我们感到脆弱,而亲密关系往往会让我们过去未曾治愈的恐惧再次浮上水面。我们可以将我们对感情的恐惧大致分为两大类:
·对于被抛弃、被拒绝的恐惧。
·对于被吞没、失去自我的恐惧。
在这一节中,我们集中讨论对于被抛弃的恐惧。害怕被你所爱的和依赖着的人抛弃,这本身并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根植于我们生存机制中的原始恐惧。只有当你被恐惧所淹没,并且任由恐惧驱动你的所有行为时,它才是一种功能失调。当你非常害怕被抛弃时,你可能会有不切实际的要求、预期和期望。为了帮助你找到摆脱这种极具破坏性的模式的方法,我们将介绍客体恒常性的概念,可能造成这类恐惧的童年经历,以及我们该如何停止将过去代入现在。
你是否挣扎在对于被抛弃的恐惧中
如果你的身上有以下迹象,可能就说明你身上存在对于被抛弃的过度恐惧:
·即使处在一段长期关系中,你也会经常感到疑虑:我的爱人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吗?我对对方而言重要吗?如果我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我会被拒绝吗?
·当你依恋的人不在身边时,你会感觉到空虚。
·你生活在一种无法解释的焦虑中,总在担心某个对你很重要的人会受到伤害、被杀或突然消失。
·你总是很警惕,总在留心你的伴侣可能要离开你的一切迹象。
·当其他人“离开了你的视线”时,你不会相信他们心里还想着你。
·你通过酗酒、赌博、一些强迫性的习惯、疯狂工作或情感麻木等上瘾行为来应对孤独。
·即便是最细微的不赞成或批评的迹象,也会惹到你。当别人没有明确地表达对你的赞美或对你的感情时,你会担心他们对你的看法。
·你总把自己与他人比较,认为自己不那么讨人喜欢。你不断从别人那里寻求肯定和安慰,可当他们赞美你时,你又很难真正接受。
·你总倾向于理想化你的伴侣,并对他们过度着迷,尤其是在一段感情刚刚开始的时候。
·你对他人的感觉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前一天,某人还是你生命中的挚爱,第二天你就决定完全收回你的信任。有时候你似乎只能选择依赖他人,有时候你又不想让自己拥有任何希望。
·你渴望被爱,但当你得到爱的时候,却又认为它很快就会消失。你无法全心全意地享受亲密。
·你追求自己注定无法得到的浪漫,因为在内心深处,你并不相信自己能得到渴望的那种爱情。
·当你认真走进一段关系时,总是很容易产生依赖感,而对“危险信号”视而不见。你也很容易陷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中太长时间。当别人离开你的时候,你会责怪自己不够好。
·对于那些你觉得自己被误解、被冤枉的事,你会长时间地耿耿于怀,在心中反复思量。
·你可能有面对冲突时愤然离开的坏习惯,以为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可以随时再回来。你低估了这种习惯给你们的感情带来的压力,直到最后你的伴侣威胁要离开你。
·你花了很多精力去关心别人,当这些努力没有得到回报时,你便会心生怨恨。别人的不体贴总让你很受伤。
·你对所爱之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你寻求亲近,当对方做不到时,你会感到愤怒,所以你总在强求与无助之间摇摆。
·你会因感情压力而分心,以至于在工作或度假时都很难集中注意力。
是什么让你如此恐惧
有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对于被抛弃的过度恐惧,如糟糕的感情经历和创伤后的压力。在依恋理论中,害怕被抛弃与一种被称为“焦虑矛盾”的依恋类型密切相关。如果童年时期的照顾者反复无常、情绪不稳定或是具有入侵性,你可能就会形成这样的情绪模式。如果一些早期的形成性经历,例如之前的婚姻,以类似的方式在你身上留下了伤疤,也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当爱反复无常
你接收到的爱反复无常,就有可能造成对于被抛弃的恐惧。或许在童年时期,你的照顾者前一天还对你很好,第二天却突然变得很残酷,前一天还很温暖,第二天又变得很冷酷。你的父母可能没有办法容忍亲密,他们害怕在真实坦诚的交流中流露出温柔和脆弱,所以每当感觉自己快要卸下防备的时候,就会立即关闭心门。你或许发现了,每当你刚要开始与他们同享一个温暖亲密的时刻时,他们就会突然说出些严厉的话,拒绝你或是做点什么把你推开。这会让你感到震惊和失望,甚至为自己居然会相信他们而痛责自己。由于一直都在面对被抛弃的威胁,你从来没能将安全感内化。你对爱的渴望只在偶尔得到满足,或只是得到部分满足,却从来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你永远无法放松下来,总是在提防下一次爱的突然消失,或者是愤怒的爆发。
或许你的父母并没有完全把你拒之门外,而是更糟——他们时而拒绝你,时而表达对你的爱。这种波动让你依然拥有得到需要的东西的可能性,于是很难彻底放弃希望。在尝试赢得他们爱的过程中,你可能变成了一个“好孩子”,尽其所能取悦他们,也可能你通过发脾气来愤怒地抗议。由于你的这些行为偶尔能够帮助你得到想要的东西,你会忍不住继续尝试。最终,这种在愤怒和黏人之间摇摆的模式将会演变成一个成瘾循环。即便在父母身边你不再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方式,但当亲密伴侣进入你的生活时,这些依恋行为便会重复出现。
当你的父母高度焦虑
由于自身不够成熟,能力不足,高度焦虑的父母可能会让自己的缺点影响到孩子自主和成长的需求。他们用过度的保护让你窒息,可能也限制了你探索世界、犯错误和从经验中学习的机会,从而削弱了你的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能会在实现发展目标、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获得自我意识方面受到阻碍。在吸收了他们的分离焦虑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对于自主性的需求像是一种背叛,并为此感到内疚。换句话说,你已经被培养出了害怕分离的习惯,并且相信自己无法自力更生。焦虑的父母与公然虐待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他们并不是想要吓唬自己的孩子,但他们自己也曾经是被吓坏的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焦躁和小题大做的倾向,向孩子灌输了这样的信息:“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别人都不值得信任”。由于他们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家人时有强烈的控制欲,这份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就一代代传了下去,而他们的分离焦虑变成了孩子对于被抛弃的恐惧,这样的孩子即便长大了,也很难放下这一切。
理解客体恒常性
要理解对于被抛弃的过度恐惧背后的心理学知识,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心理学概念:客体恒常性。它指的是,即便存在冲突、分歧,或者对方不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依然能感觉到情感联结不受改变的能力。
客体恒常性发轫于一种叫作“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客体永久性是对客体属性的一种理解,也就是即便客体被隐藏,或是不能被看到、听到或触摸到,也不会改变它依然存在的事实。如果你曾经和婴儿玩过躲猫猫的游戏,你会知道当你把脸藏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会认为你已经不存在了。当你把玩具放到毯子下面时,他们就要开始找。这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他们的大脑只能理解他们真真切切看到的东西的存在。
客体永久性主要针对的是物质意义上的客体,客体恒常性则是你在脑海中确认其他人的存在,并相信他们即使暂时不在你身边,即使暂时与你发生了冲突,你也依然存在于他们心中。如果你的童年经历是稳定的,并且得到了好的养育,你便能够将安全感内化,不需要别人总是在你身边也能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与之相对地,如果父母对你的养育是混乱的、反复无常的、有入侵性的,你就失去了内化自我安慰、自我约束和自我鼓励这些能力的机会。最终的结果是,你需要一个外部对象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如果缺失了客体恒常性,你与他人建立联结的方式就是碎片化的,而不是整体性的。就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妈妈有时奖励他,有时却让他灰心,他无法理解这些都是一个完整的人身上不同的方面。你也不太容易接受你和其他人身上都有好的和坏的不同方面。你可能会觉得感情不可靠,让你变得脆弱,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在某个时刻的情绪。
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客体恒常性才能享受一段恋情,并从中得到满足。有了客体恒常性,即便你所爱的人不在你身边,只要他们告诉你他们在哪里,让你放心,你就依然能感受到与他们的联结,因为你相信你在他们心中有一个位置。 可如果没有了客体恒常性,他们哪怕只是一刻不在你身边,你都会觉得他们仿佛消失了,或是要将你抛弃。当爱人不在身边,也不接电话、不回消息的时候,你对于被抛弃的恐惧就会出现。当他需要一点空间时,你就会感到孤独。当你们陷入一场争吵时,你很难从冲突中恢复,相信一切都好了。由于另一半的来来去去都会让你感到怀疑,怀疑他的爱,你一直都生活在恐惧中。
用现在治愈过去
我们常常希望借由当下的恋情来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处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渴望,填补心中的缺口,治愈我们的伤痛——尽管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在精神分析中,这被称为“移情”,我们想从亲密的人那里得到我们童年被剥夺的东西,通常是被我们的原生家庭所剥夺的东西。我们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但暗地里希望能够有不同的结局。
当被抛弃的恐惧被触发,它可能会引起原始的、非常极端的反应。你可能会尖叫、大喊,变得黏人,变得对对方苛求,变得占有欲极强。而在这一切爆发出来后,羞耻和自责也随之而来,进一步破坏你们的关系和你的自我意识。在移情中,你面临着痛苦的两难境地:由于害怕被人再次伤害,你想要推开他们;但同时你也希望他们能来靠近你,满足你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或许与你小时候面对不可靠的照顾者时的处境很像。对你周围的人来说,你对于人与人之间距离感的反应似乎不成比例。然而,你会有这样的反应,这并不是你的错。这是因为你的情绪闪回到了童年时对生存艰难的恐惧。你是在孤注一掷地尝试,想要以象征的形式,赢得原本应该得到的父母的爱。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行为来源于被压抑或解离的创伤——想想一个两岁的孩子被一个人抛下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吧,在那种情况下,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绝望都是能够理解的。看到这一点,你或许能够做到以自我同情的态度来接近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进一步的自我贬损。
如果你也为被抛弃的恐惧而困扰,很可能你也受困于过去的伤痛而不自知。你在过去的经历里失去的或许是典型的父母,是纯真的童年,是安全感,家的感觉,或是深信自己对某人很特别的信念。你在你的伴侣身上寻找理想父母的形象,因为你被过去的经历深深伤害,不敢相信自己错过了什么。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发展需求,他们需要一个他们认为“全能的、无所不知的、完美的”人物形象。超人之所以让全世界喜爱,正是因为他的身上体现了我们最基本的渴望。过早地发现父母的诸多不完美会造成创伤,因为这违背了你的内在需求。你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孤儿,恰恰相反,你品尝过了爱与安全的诱人滋味,它们却被从你身边夺走了。这就是为什么你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符号化的理想形象。在寻找父母的替代形象的挣扎中,你心中的自己还是个孩子,需要依赖他人,并向外投射你的力量。由于你的伴侣代表的是你的英雄榜样,当你意识到他们的局限性时,你的失望和沮丧便会被放得很大。你永不满足的需求背后是对爱的追求。然而,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成年人之间的恋情承载不了你那不为人知的希望和曾经失去的童年。为了向前看,你必须哀悼你那没能享受的童年,再以成年人的身份与你的伴侣交流。作为成年人,要建立起真正的亲密,需要两个独立的人,他们既享受亲密的相处,也享受分开的时光。一段关系中的两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值得庆祝的事。你的需求、愿望和个性不会与对方的纠缠在一起。这样的关系不像你与父母之间的共生关系,你必须知道你的边界在哪里,该如何为别人着想。
要培养客体恒常性,你首先需要接受现实的复杂性。你必须学会看到,即便是爱你的人有时也会让你失望,你爱的人也有他自己生活,或许有时也需要与你保持距离。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和别人身上都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这一事实,你就不必诉诸两极对立的、非黑即白的原始防御的思维方式。你不需要因为对方曾让你失望而不断考验他(她)对你的爱,也无须贬低你的伴侣。通过练习,你会了解到人可以十分优秀,但却还是有所局限。他们可能在心里深深地爱着你,却依然需要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你们偶尔发生冲突,但在表面的涟漪之下,你们的感情基础依然坚实。最终,你也会对自己充满同情,明白你虽然从来就不完美,但那不意味着你就是“坏的”,不意味着你就不值得被爱。
达成客体恒常性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它给你容忍模糊和不确定性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你开始可以接受人与人之间关系是有起伏的。就像我们需要吸气才能呼气,有收缩才能有扩张,一段健康的关系需要有亲密与距离、失望与满足,在各种高高低低之间动态流动。你们的关系就像一段舞蹈,或是音乐,如果没有距离,也就不会有亲密,音乐是必定有停顿的。如果你只专注于两人在一起的时光,而忽略掉空白的时间,你就会扼杀掉这些节奏与律动,将你们之间的爱生生挥霍。
你对被抛弃的恐惧是压倒性的,因为你曾依赖于此生存。但是,你的恐惧不再适合你当前的现实。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知道人们可以违背承诺,可以收回他们的爱,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但同时你也知道,这些事情不会再给你带来精神创伤。你不仅可以挺过失望与孤独,还可以对虐待性的关系说“不”,潇洒走开。你不会再被“抛弃”,即使一段关系结束,那也是两个人的价值观、需求和人生道路不匹配的自然结果。通过将过去与现在区分开来,你将可以看到你伴侣原本的样子,而不是通过一些内心投射的或是带有虚假期望的滤镜来看待他(她)。你意识到他们不需要是完美的,因为他们不能反映你,不能代表你,也不能限制你。你可以在心中同时记住他们的好与坏,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非黑即白的单一形象。通过培养情绪弹性和自我安慰的能力,你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不需要通过别人来创造。
当我们深陷恐惧的时候,会忘了自己作为一个物种,我天生就是要去爱,要去与他人联结,也被他人爱着。我们生来就有能力适应变化,从心碎中振作起来,去给予爱,接受爱。这并不是说你没有感觉,更不是说你永远也不会受伤,而是你足够坚强,经得起风雨,也能收获爱的喜悦。这段旅程尽管危险,却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
实践策略:制作一个自我陪伴盒子
本章的实践练习是制作一个自我陪伴盒子。这个盒子完全为你自己而制作。当你感到孤独、悲伤,或是受被抛弃的恐惧困扰时,它可以帮助你度过。
制作这个盒子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对错可言,它可以是任何尺寸或形状,用任何材料制成。你可以选择纸板箱、饼干盒或木箱。你制作这个盒子完全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给任何其他人看。你可以先从一个小盒子开始,以后再逐渐扩充它。不要想着追求完美,给自己压力。
有时你会陷入情绪低谷,有时你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每到这样的时刻,你可以利用这个盒子来帮助自己稳定情绪。当你注意到一场情绪风暴即将来临时,拿出这个盒子里的东西来安慰你自己,来打破消极的思维链条。以下是一份可以放进自我陪伴盒子的东西的清单:
·一张让你感觉亲切的人的照片:选择一个与你的关系温暖而简单的人,也可以是宠物、已逝的亲人或一位老朋友。当你看到这张照片时,你内心的温柔和同情会被唤醒,你会想起爱和被爱的感觉。
·关系提示卡:与你的伴侣一起制作它,请他/她在一张纸上写下一些安慰的话。当你们发生冲突时,或是对方不在你身边时,你可以读这些话,提醒自己,尽管你们的关系有了短暂的起伏,但对方对你的爱并没有改变。
·一件能给你安慰的物品:任何一样能够让你感到踏实并平静下来的东西都可以。当极端情绪被触发的时候,你可以用一系列能在感官上带给你舒适感的物品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或自我安慰。你可以选择一些很好闻、好摸,甚至味道很好的东西,如一块柔软的布、一块凉凉的水晶石、一瓶精油、一块糖果等。
·转移注意力的活动:列出一些能让你放松或享受的活动,帮助你从消极的心理循环中解脱出来。你可以选择一些小工具,如一些艺术创作的材料或成人涂色书。
·一张未来的自己寄来的明信片:给正在经历被抛弃的恐惧的自己写一封信。你可以提醒自己,不管你此刻感觉如何,这些情绪都会过去,你值得被爱。
·列出你身上的优点和可爱品质:你可以让你的朋友和家人帮你列这个清单。在遇到感情危机的时候,当你经历强烈的情感依恋和被抛弃的恐惧时,能够读到别人眼里自身的积极品质,会让你安心。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放上你爱的人给你写过的信或送你的纪念品。
·励志名言或图片:收集一些能够激励你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图片,海报或电子版都可以。你可以从电影、书籍、诗歌中记下一些名言,还可以从Pi nterest和
I nstagram[1]上找到你喜欢的图片。你还可以自创一些能够带给你积极能量的祷文或句子,在需要时读给自己听。
·一份能让你精神平静或振奋的音乐播放列表:你可以下载一些带有冥想指导的音乐到你的手机上。
将你的这个盒子放在容易看到和拿到的地方。你还可以随身携带一个这些资源的“便携版”。
每当你感到情绪不稳定时,就可以使用这个自我陪伴盒子,它会帮助你召唤你的内在资源以恢复生理和情绪上的平衡。通过反复练习,你的大脑中将逐渐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的神经通路,加强你的情绪韧性。这就像一个内在的锚,帮助你度过亲密关系中不可避免的起起伏伏。你的自我安慰能力最终将取代你脑海中那些被抛弃,或是陷在与童年照顾者之间反复推拉的不良动态中的旧记忆。你将逐渐培养起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同情的能力,不再被绝望和依赖主导。这个过程进展不会很快,但它一定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