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阶段,我在众多专业中选择了地理学。

很多人或许会不理解,毕竟相比于经济学这样“前途光明”的学科,地理学并不是一个大家认知中的“好专业”。

高中时期的学科选择,让我的专业选择范围比较广,经济、金融、数学、地理学和法律都是我的可选项。在这些选项中,地理学是最不直接导向就业的学科,换句话说,就是就业最难的学科。

其实在我看来,大学选科和高中选课的逻辑都是相同的,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排序。

在我的价值排序里:学习本身的初衷与热爱〉学科的发展前途〉未来的就业方向。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074-0001.jpg" width="95%" /]

在做出选择前,我按照以上的排序进行信息搜集,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了一个更全面的分析。

我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阅读学校推荐书单,明确兴趣所在。

牛津和剑桥每年都会公布各个专业的阅读推荐书单。只要我肯花时间,就可以提前深层次地了解大学专业知识,并且从中感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兴趣。那对于专业知识感兴趣后,如何以最快的方式掌握书单呢?在此,我很感谢牛津出版社的通识读本(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它是口袋大小的入门书。书虽小巧,但会从各方面对某学科的重要领域进行详细讲解与分析。这让我在时间成本最低的情况下,获得了对专业广度的了解,引导了接下来我读书的方向。

经济学的牛津通识读本讲解了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和学派,这本书很直接地增加了我对经济的理解。不过,地理学的牛津通识读本完全颠覆了我对这门学科的认知。

在人文地理中,空间、时间、地点和规模是重要的思考框架和维度。从宏观的经济体系、主权国家的成立到微观的人与家的关系,地理给了我很多从未拥有过的思考方式。同样,牛津的地理专业申请者需要对自然地理和环境地理有自己的认知和观点。

我发现,地理吸引我的是它的实时性质。在全球气候的大变化下,通过地理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我可以更进一步观察生活大环境的关系链和发展趋势。作为一个对生活和现今社会充满好奇心的人,我对自然地理的无穷可能性,也充满了好奇。

最重要的热爱,我找到了。这也与我从9岁开始留学的经历息息相关,从小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地区的不平等发展性、人文特征以及气候变化都深深地让我着迷。

这个从人出发到宏观系统的学科,塑造了我认知世界的方式。

在选专业时,我做的第二件事是明确学科发展的前途和就业趋势。

意识到地理学的广泛性后,我就认可了它多元的学科价值。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到棘手的气候变化,地理学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这个学科的价值不仅在未来,也在现在,不仅在学术上,也在生活中,这样的学科对我的未来无疑是有帮助的。

在就业趋势的问题上,我认为大众认知的“不好就业”可能是从单一维度导向的结果,在普华永道实习的经历告诉我,就业是多维度因素导向的结果。

高一那年,我获得了在普华永道实习的机会。实习期间,主要考核围绕着三个个人素质来进行:

·工作的基本能力考察:主要集中于数学与文字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商业知识与见解。

·个人魅力。

在实习中,我向前辈们询问了就业和专业的问题。

他们的回答是,对于职场新手而言,就算专业和职业对口,也不代表他们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可以直接运用到职场上,聪明人可以把行业知识快速补齐。

所以,在就业这个问题上,潜力和能力是更重要的考虑因素。

同时,大学排名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牛津本科地理学在全世界排第一,而伦敦政经或其他G8大学的地理学排名并非顶尖。因此,在均衡热爱与就业前景分析后,除了牛津外,我所有申请的大学都是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双学位。

在理性地总结出我的专业选择后,我必须感性地感谢我的高中地理老师。与其他老师不同,他从不会把枯燥的知识点从教科书中搬到黑板上,而是用考查的方式提问每个学生。他更不局限于高中的教课题材,而是会花时间把背后所有的关系链搭建起来。哪怕是最容易犯困的夏日下午,都很难在他的课堂上打瞌睡。

这些伯乐都是我求学路上的引路人,虽然最终的路还是要自己走,但感谢他们让我看到了这扇门。

人们常说,选择是一门艺术,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可能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热爱、自我、现实,缺一不可。我相信,当拥有勇气探索热爱和可能性时我们会更“懂得”自己。与其选择一个“好就业”的专业却在中年迷茫,不如满怀热爱,提前规划,不忘初衷地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