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家务,我都有听播客的习惯。最近一期听到的播客主题是“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不懂就装”。这种方法告诉我们,虽然不懂,但可以伪装成自信且有能力的姿态,这样的姿态不仅会让外界增加对你的信任,还可以使实践者获得在实操上的进步,以便获取最后的成功。

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成功学方法论。它听起来像是一种欺骗,但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它确实是一种心理激励的好方法。虽然未必那么正确,但确实是一句大实话:在不违背伦理的前提下,“不懂装懂”的伪装有时候是十分有必要的。

求学路上,有很多次我都因此“被激励”。

第一次牛津模拟面试,我很紧张又真诚地出现在了校长会议室里,这时距离真正的面试还有3个月。我在复古的维多利亚装修风格的会议室里,面对着学校外聘的面试老师。这次面试我没有做任何准备,因为我希望审查下自己需要进步的地方有哪些。没想到,半小时面试结束后,我不仅没有看到可进步的空间,反而彻底把自己的自信心归零了。

面试官提问的是书本外的知识,并没有过于刁钻,但我还是慌了。一方面,这确实是课本外的知识,未在我的准备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语言上的不自信让我很快在心态上就败下阵来。

因此,在模拟面试后的一周,我都沉浸在自己无法考入牛津的绝望和沮丧中。

英国每年有上万个人在同一个学科拿到A和A+的成绩,但只有不到几十个人可以考进牛津的同一专业,而这里面会有我吗?这种极低的概率让我越来越否定自己。

9岁出国留学,从最差班的学生到尖子生,我都过了这么多关,真的要在最后一轮放弃吗?在这样的思考中,我意识到“I have nothing to lose”(我没什么可失去的了),既然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那也就意味着我可以付出一切。因此,在接下来的3个月,我主动联系了10名老师模拟面试,并且向牛津地理系的在读生寻求帮助。

一名叫作Lily的地理系学姐很友善地和我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沟通,她谦虚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一缕曙光。原来在准备面试时,Lily一开始和我的状态一样,紧张,表达困难,同样没有自信。不过,每一次的模拟面试后她都能有很大的突破。而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多练习,多总结。

这里简单介绍下牛津的面试文化。与其说是测试考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如说更在意的是考生的思维方式。这代表他们并不指望我们会推理出每道题的答案,而是考查我们的逻辑分析能力。甚至有时候面试教授会提供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完全只是为了考验学生的思考模式。这种时刻需要的是一颗沉稳不慌的“伪装心”。所谓“装懂”其实就像科学方法,在不确定一件事时先进行假设再推翻,直到找到“正确答案”。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稳的心态,在一开始就胆怯的话,那这场面试我们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在看重思维模式和潜力的情况下,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会是一个上策,一般大学面试、职业面试都可以采取这种态度。成功的前提是努力打好基本功,哪怕无法学到所有的知识点,但可以利用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