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日本的非正规雇佣人数在新自由主义改革时期越来越多。

先来看看非正规劳动者比例的数据(见图3-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非正规劳动者占劳动者总数的比例持续增加。2011年(不包括受地震影响的岩手县、宫城县和福岛县)达到了35.4%。这一年,女性群体中的非正规劳动者的比例高达54.6%,约为男性20.1%的2.7倍。如果单独看女性数据的话,我们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衰退刚开始时,非正规工在女性劳动者中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10年后,在21世纪初,这个数字增加到大约二分之一。在此期间,女性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非正规劳动者。

图3-1 非正规劳动者比例

非正规劳动者指除企业高管和正规雇用的职员、从业者之外的劳动者

资料来源:根据总务省《劳动力调查》制作

在经济衰退的10年中,非正规劳动者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的非正规劳动者多为已婚中年妇女,但此后新增的基本上都是未婚年轻女性。换言之,经济衰退后,年轻女性毕业后获得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派遣工、合同工、临时工作等非正规劳动形式。

众所周知,日本的非正规劳动者与正式员工相比,工作待遇差距巨大。据说非正规劳动者的工资仅是正式员工工资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现在,年轻人往往认为自由职业或者兼职零工之类的非正规就业是获得正式工作之前的过渡,但是这种劳动形式似乎在固定化。工作待遇的差距在年轻时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大。超过35岁后,就不能再被称为“青年”了。厚生劳动省对“啃老族”和自由职业者的定义有“34岁以下”这条年龄限制,一旦超过34岁,待业青年就只是失业者或穷光蛋了。

随着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进,差距问题成为社会批判的焦点。媒体和政客们天天大喊大叫着“差距差距”,他们说小泉改革是万恶之源。但正如我所说,新自由主义改革早在小泉政权之前就开始了。并且那些批评不平等的人反倒支持和新自由主义改革没什么区别的政策,真是令人费解。

自从大家开始争论社会差距问题以来,我就觉得莫名其妙:

到底是谁跟谁的差距?男性之间的差距?抑或是高学历者之间产生了差距,于是差距就成了热点问题吗?难道真是“东大毕业也免不了上街要饭的时代”这种噱头式说法的感召起了作用,媒体和政客们——别称“爹味社会”——才开始一窝蜂地关注差距问题吗?

在此之前,社会上一有男性之间的学历差距,二有男女之间的性别差距,但那些媒体和政客从来没把“差距”当成问题来讨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是个学历差距极大的社会。在1968年犯下数起手枪枪击案、被判处死刑的长山则夫(1997年执行)就是60年代的初中毕业求职者之一。地方的初中毕业生们坐着集体就业[15]列车,进入城市底层劳动力市场。他们中的很多人短期内就辞职不干,最后杳无音信。那时大家都说,贫困、教育背景和家庭破裂都是问题所在,但没有一个人指出,这就是差距问题——因为人们视学历差距为天经地义,谁也不觉得成问题。

还有一种差距——性别差距。社会上一窝蜂地讨论社会差距问题时,女性学研究者们想:我们20年前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了,可是谁也没听进去过。为什么呢?——媒体和政客们视性别差距为天经地义,谁也不觉得成问题。

2008年,日本的男女收入比是100∶69.3。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诸成员国中,瑞典的男女收入差距比接近100∶84.6,法国接近100∶88。日本与这些国家相比,男女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鸿沟。而且,即使在批准了联合国《消歧公约》之后,这种男女收入差距在长期内依然没有改善,这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是个问题。

男女收入差距是性别歧视最明显的指标之一。男女收入差距没有改善这一事实表明,妇女所处的社会状况在过去的30年中并没有改善。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多数妇女是非正规就业。

我把正式员工丈夫和非正规就业的兼职妻子组成的夫妻称为“身份不同的夫妻”。年收入800万日元的丈夫,和年收入100来万日元的妻子的身份显然不同。当我读到一些经济学家2000年之后写的夫妻经济差距的文章时,我想,你们怎么才知道。

在社会学的阶层研究中,一般认为妻子与丈夫归属于相同的阶层。显然,妻子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如果以个人为单位而非以家庭为单位,这些妻子显然属于贫困阶层。经济阶层的衡量应该以家庭为单位,还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本来就是有争议的。阶层归属和阶层归属意识是不同的概念。不管妻子怎么想,一旦离婚,这种意识的虚假性就暴露无遗了。许多女性一旦离婚,立刻跌落到贫困线以下。美国也有数据,能够清晰明了地说明离婚提高了丈夫的生活水平,降低了妻子的生活水平。似乎可以说,妻子所处的就是那种只要能维持好夫妻关系,承受什么样的家庭暴力或者蔑视、无视都无所谓的经济阶层吧。

事实上,离婚单身母亲的平均年收入在200万日元上下。这是为了养家糊口,同时打两份甚至三份工的收入。只有当差距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时,单身母亲的贫困问题才像搭便车一样顺带进入公众视野。这是“差距成为问题”的意外效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