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以下三个因素会导致出生率下降。一是结婚率下降,二是婚内生育率下降,三是非婚生育率下降[2]。

日本出生率下降首先是由于结婚率的下降,这与其他经历出生率下降的发达工业国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其他国家,结婚率下降导致的生育率下降被婚外生育率的上升所抵消,但日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就这个问题我们细说端详:

在日本,结婚率下降首先表现为晚婚化。截至2011年,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约为30岁,女性为29岁。战后“团块世代”形容适婚年龄的说法是“女孩是圣诞蛋糕”:24岁之前好卖,25岁就崩盘了。虽说当时晚婚化趋势不断发展,但是政界和商界并不焦急。因为可以预料的是,日本的年轻男女总有一天会结婚,结了婚总会生两个孩子。当时的婚内生育率长期维持在2.0ǐ上下,因此结了婚就当“俩孩子的妈”(二児の母),谐音“彩虹妈妈”[3]——女孩子们迟早会成为彩虹妈妈的。

但是晚婚早晚会变成不婚——她们就是“败犬”一代,酒井顺子就是不婚化的先驱。她在畅销书《败犬的远吠》中提出了“败犬”这个说法,定义是“30岁以上没有丈夫、没有孩子”的女性。在此之前,酒井女士还写了《少子》(讲谈社,2000年)一书。在那本书中,她不加掩饰地说女人不生孩子是“因为实在太痛了”。酒井女士面对大行其道的“看到孩子,阵痛就全部抛在脑后”之类的“母职神话”,毫不留情地吐露了这些败犬女性的“真心话”。

酒井女士在年近四十时撰写了《往里冲!安全吗?》一书。当然,所谓“往里冲”就是往婚姻里冲。“适婚年龄”延后,女性的“保质期”也延长了。当然,这个“保质期”保的“质”包括生育的可能。

酒井出生于1966年。根据预测,在她这一代人中,女性的终生未婚率将超过10%,而男性将超过15%。顺便一提,终生未婚率是50岁时的未婚率。根据研究,一旦超过这个年龄,人们结婚的概率就会变得极低。此前,统计部门习惯以40岁为限统计未婚率。这次统计口径变更,我好像感受到了人口统计工作者让大家“不管多大都赶紧结婚”的良苦用心。并且这似乎意味着统计部门认为40多岁的人仍然应该有结婚的可能——甚至还有生育的可能。

取代“女孩是圣诞蛋糕”说法的是“大年夜”神话:30岁之前还有人来说媒,一过“三十”顿时冷冷清清[4]。虽然“适婚年龄”随着晚婚化而延后,但可惜女性有生物钟——最佳生育年龄的限制。当时的厚生省在《母子健康手册》中称30岁以上怀孕会大大提高分娩风险,并且盖了“高”字大红章提醒大家注意。众所周知,卵子在女性的胎儿期就在体内形成。卵子数量是确定的,并且一生也不会增加。卵子依次在排卵期被从卵巢送到子宫,等待受精。因此,高龄产妇的卵子已经老化,并且据说高龄产妇不仅有流产和难产的风险,而且生下来的孩子也有可能患上唐氏综合征等疾病。后来,高龄产妇的年龄标准从30岁提高到了35岁,最近连提都不提了。相反,现在由于生殖技术的发展,据说只要没有闭经,就还可以生育[5](尽管是理论上),但是与此相伴的风险却基本没人强调。说这些话的人显然是预料到晚婚会影响婚内生育率,因此话里有话,似乎让人感受到“无论结婚多晚都赶紧生孩子”的良苦用心。最近,有些声音重提“卵子老化说”和“适龄生育”。后来这种声音逐渐消失,但政府似乎开展了编写“女性手册”,向女性普及正确的孕产知识的工作。不过我并不觉得这会对提升生育率有什么效果。相反,强调高龄产妇的风险只会使得那些错过最佳生育年龄的人更加踌躇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