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别号双髻外史,一瓢道人,更名壶,湖南衡阳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夫之曾中举人。明亡后,他在衡山举义兵抗清。兵败后退居肇庆,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后隐退,辗转于湖南、广东一带,最后居住在衡阳的石船山,从事著述,学者称为船

山先生。

王夫之对经、史、诗、文、词都有很深的造诣,论诗强调“以意为主”,反对“求形模,求比拟,求词采,求故实”“立门庭与依旁门庭”。在艺术上,强调情与景在“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文兼擅骚、赋、骈、散,不染明代七子摹仿,公安浮滑,竟陵纤仄之习。词芳菲缠绵,风格遒劲,往往冲破音律限制。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自成体系,他批判了“万法唯心”“有生于无”以及程朱“理在器先”“心外无物”的观点,提出了“虚空皆器”“理在器中”,肯定“天下唯器而已”“无其器则无道”,具有朴素的唯物主

义思想。

王夫之一生著作有100多种,后人合编为《船山遗书》,其中主要有《姜斋文集》《姜斋诗集》《鼓棹初二集》《萧湘怨词》《周易外传》《老子衍》《庄子通》《读通鉴论》等。

点 评

清初三先生的学术思想,使当时中国思想文化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黄宗羲的“民主”“工商皆本”思想,顾炎武的“塑造国民性”思想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是从一种相对落后的文明之地入主中原文化发达地区,中国已经腐朽的君主专制思想对他们来说,还是新事物。因此,这些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超越的思想只能被打入了冷宫。这样的文化悲剧在300年以后的今天,才叫人体会到了它们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延滞,实在令人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