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炮声震醒了东方睡狮,开启了中国自商周三千多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睁开眼睛发现了天朝之外更加强大的世界,魏源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被人们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出生于一地主官僚家庭。10岁时家乡遭灾,家庭从此破落。由于家境贫寒,魏源读不起书,只好到私塾里借书,由于他刻苦勤奋,15岁便考中举人。他热心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喜欢议论时政,成为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从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起,魏源就开始注意了解和研究西方世界。

1840年9月的一天,占领定海的英军,为了筹划进攻中国内地的作战计划,派出人员刺探军情。一名叫安突德的炮兵军官偷偷地到定海附近测绘地图,被当地的百姓抓获,送交给宁波知府衙门。

魏源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立即赶到宁波,亲自审讯安突德。安突德向魏源交代了英军的作战意图和武器情况,同时也详谈了一些英国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政治等情况。事后,魏源根据安突德的交代的材料,写成了《英吉利小记》,向中国人介绍了英国的历史、地理等基本情况供

人参考。

1841年8月的一天黄昏,魏源在镇江城边的码头上,迎来了因中、英战事被道光皇帝革职罢官、即将发配到新疆伊犁的林则徐,两位忧国忧民、力主抗英的爱国志士相见,不由百感交集,慨叹不已。在魏源的住处,林则徐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指着布包内的一大捆书报说:“这是我在广东时组织人员从澳门的书籍和报刊上收集翻译的外国资料。如今我发配新疆伊犁,路途遥远,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回。我想把这些东西交给你,如果你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编写一部介绍海外各国情况的书,改变国人对世界的无知状态,这便实现了我的夙愿。”

魏源从林则徐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布包,激动地说:“这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夙愿,我将尽快把它写出来,不负你的嘱托。”

林则徐走了以后,魏源更加广泛地收集天下有关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资料,决心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一部集大成式的世界史地著作。1842年8月,听到中国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后,魏源非常气愤,加快了写作的步伐,夜以继日地工作,到1843年初,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书的名字叫《海国图志》,这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了解和认识西方世界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式

的宝贵典籍。

《海国图志》初稿为50卷本。魏源在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以夷攻夷”

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两大反侵略纲领:“以夷攻夷”就是联合其他的国家,打击外国侵略者;“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练兵方法来战胜外国侵略者。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参加抗英斗争的亲身经历,魏源认为,这些西方侵略者超出中国的长处有三个:一是有行驶如飞的战舰,二是有打得远、杀伤力强的大炮,三是有严谨的练兵方法。因此,中国要想避免鸦片战争那样的失败,必须要有制造武器的火器局,从法国和美国请来技师传授技术,选送中国工匠学习制造,以加强国防。

《海国图志》还是中国关于世界地理的空前详细、准确的著作,书中以巨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各国历史和地理概况,收录了各种地图77幅,分地球全图、各大洲图和各国地图,对地球全貌、经纬度、五大洲、四大

洋都有详尽介绍。

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主张在军事技术上师敌之长,补己之短,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第一步”的含义,与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落后”向“先进”的学习,中国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天朝”的不足了;而康熙时期的学习则是一种“平等”的技巧学习,是学习一种“异技”而非“长技”。当时,如此学习自然不会引起多数知识分子的注意,而魏源充满“忧患”意识的学习渐渐使中国知识分子警醒了。

这从魏源自己改革思想的变化也可看出来。面对清王朝的腐败,魏源主张变法,要求革新。他强调“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但鸦片战争以前,他要“变”要“革”

的,还只是停留在漕运、粟盐、屯垦、河道水利等方面的“兴利除弊”。鸦片战争后,从《海国图魏源像志》看,他的变革思想有了发展,不但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强调“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巧”,收集了仿造西洋船炮器械的图说、资料,而且提倡创办民用工业,提出了“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自售者,听之”的建议,甚至羡慕起美国的联邦制度,并且把“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的瑞士,

颂扬为“西土之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