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教育工作十余年,瑞瑞无疑是我见过的非常聪明的学生之一。他5岁半就可以把剪得很碎的地铁路线图拼成原样;6岁知道用腾讯会议召集班里的小朋友在线聊天;6岁半能给Teams(一种在线会议软件)的界面截图加上箭头和文字;7岁会用编程猫搭建难度达到14岁学生水准的复杂的建筑。瑞瑞的认知发展、阅读能力、韧性、专注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超同龄人。照这样发展,他未来很有可能成为马斯克式的技术天才。
然而,瑞瑞9岁时被国际学校劝退了。课堂上他随时可能离开座位去玩自己喜欢的东西,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花式发怒:掀书架、扔积木、敲桌椅、吐口水、打同学、推老师。他完全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无视规则,缺乏自控力。
自瑞瑞被收费近30万、配有专业特殊教育老师的国际学校劝退一事发生后,一提到瑞瑞,大家想到的是一个低情商、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学生,没人再记得瑞瑞在编程上的天分。他的高智商天分被自己的低情商彻底封印了。他有成为马斯克的潜力,但是如果不补上低情商的短板,别说施展天分,哪怕是完成学业都困难。
我在中国不同性质的学校当过老师,从云南的农村学校到深圳的国际学校,教过的学生覆盖3岁到30岁。我也为上千个家庭提供过教育咨询,见过太多被低情商耽误甚至毁掉的学生,以及家庭:
“孩子才2岁就学会了在地上打滚。家长不满足他的要求就立刻打滚哭号,不分场合。在外面满地打滚的时候,我们觉得丢人,4个大人束手无策。”
“孩子4岁,在外面被别的小孩抢了玩具,也不知道出声,就愣在原地。被推倒了都不哭,也不说话。”
“孩子6岁,在家里像个小霸王,凶得很,一言不合就打人。到了外面,秒变包,被比她矮一头的孩子欺负了都不敢出声。”
“8岁,男孩,不敢一个人睡,每晚要跟妈妈一起睡。下楼拿快递要姐姐陪着。只要走出家门,就躲在妈妈身后。”
“9岁了,表妹来家里玩,他把刚买的零食全部拿到自己的房间,一个人在屋里吃。”
“10岁了,个子很高。根本不能批评,一批评就哭。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也不让说。我家孩子的玻璃心可能像一张纸那般脆弱。”
“11岁了,遇到一丁点儿困难就躲。对任何事情都毫不在乎。考试直接交白卷,说她的时候,她就翻个白眼,说:‘反正也不会。’”
“12岁,邻居家的小孩骂了自己的奶奶,他就冲进厨房拿起一把刀,狠狠地捅进邻居家小孩的肚子里。被教育的时候,他还一脸不在乎,‘谁让他骂我奶奶的’。”
事情可以不用这样的。
我也见过很多这样的场景:
情绪崩溃的孩子在路边大哭,自己哭了一会儿后,恢复平静跟上家长的脚步。家长气定神闲地在一边耐心等待,没有干预,没有责怪。
转入新幼儿园的3岁男孩,在台阶处被绊倒磕破了下嘴唇,流了很多血。第二天却像没事人一样,带着伤和新同学们相处得很愉快。
妈妈在前面走着,后面跟着3个娃,还不到妈妈的腰高,每人肩上背着自己的小包,手里拿着刚刚采购的食物。
6岁的小女孩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响声让旁边人都替她疼。她先是愣住,然后一脸委屈的表情,看了看四周,最后恢复平静,自己爬起来牵着妈妈的手。
8岁的孩子在沙池挖沙子,一个陌生小朋友过来拿了他的玩沙工具,他什么都没说,又从自己的玩具袋里拿出更多的挖沙工具。两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在了一起。
泳池边,9岁的女孩刚刚被水呛了,坐在泳池边默默流眼泪。哭完之后,她再次勇敢地走下泳池。
这些孩子情商更高,他们的高情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在家庭层面受到了良好的情商发展支持。高情商孩子的背后有着重视情商发展并具备情商培养能力的家长。
这是一本专为中国0~12岁孩子的家长写的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帮你:1.了解情商发展在孩子学习成就、未来职业成就、一生的幸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掌握家庭育儿中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实操方法。
相较于其他育儿书籍,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
1.方法实用有效。书中提炼了一系列普遍适用的情商培养方法,这得益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家庭教育指导经验。这些方法已经在课堂上以及家庭育儿中被反复验证:容易操作,效果好。很多家长采用书中的方法后,很快就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2.在家容易操作。书中采用了大量真实案例,360度呈现某一具体方法在家庭育儿场景下是如何落地的,就像一幅情商培养全景图,帮助家长在家轻松操作。
3.清晰呈现每一方法背后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方法和案例能教你怎么做,而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原理帮你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你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灵活高效地运用书里提到的育儿方法。
家长可以带着四种心态来阅读这本书。这四种心态不仅适用这本书里的育儿方法,也适用所有育儿时刻,是育儿的底层逻辑。下面我将以具体案例来帮你了解这四种心态。
整体的心态
小江是我教过的9岁小朋友。我接手班级之前,其他老师就提醒我要注意这个全校闻名的霸王。上课小动作,不写作业,揪同学辫子这些只是基本操作。他曾偷偷溜进老师办公室,把护手霜挤进老师的水杯;曾把一只活青蛙放进同学的书包;向别人头上吐口水,和同学冲突不断。
我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小江可能存在听力障碍。作为留守儿童,小江一直由耳背的奶奶照顾。别人跟他说话时,他常常侧着头,一脸茫然。他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声音特别大,经常吼叫。而且小江的行为变化是从半年前他生病开始的。当时他请假半个月,回学校之后忽然变得特别暴躁,攻击性强。被老师批评多了,也被同学欺负很多次之后发展到现在这样。正好小江在外打工的父母马上要回村处理农忙,我联系了小江父母,要求他们带小江去医院检查听力。结果印证了我的猜测,小江半年前患的重感冒引发了耳部感染,导致听力中度下降。也就是说,过去半年小江一度生活在听不清别人说话的状态下,而耳背的奶奶也一直不知道孙子的困难。小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心里恐慌又没人诉说,承受着病痛还常被批评、被欺负,这才性情大变。小江的问题根本不是行为问题,而是耳朵感染导致的听力下降问题。
好在小江的耳部问题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的器质性病变。经过治疗,炎症好转,小江的听力也慢慢恢复,他的行为问题也慢慢消退。如果我们只看到小江的行为问题,单纯从行为问题入手,不管奖励也好,惩罚也罢,很难真的帮到他。
孩子的发展具有整体性,身体、社会情感、语言、认识的发展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我们能看到的孩子的行为就像是浮在冰川上的30%,冰川下的70%是我们看不到的,但这70%往往决定了冰面上30%的样子。育儿时保持整体心态,需要我们要打开视野,同时看到冰面上的显性部分以及冰面下的隐性部分。整体心态能够帮助家长锁定问题发生的真实原因,更好地支持孩子发展。
思辨的心态
佐佐木是被确诊的注意力缺陷儿童。因为严重的冲动行为和注意力缺陷,他在幼儿园时三次收到劝退警告。在妈妈的帮助下,佐佐木很好地适应了小学生活。他的妈妈用了什么方法呢?妈妈教育佐佐木的现场,我目睹过一次。
一天放学,妈妈来教室接佐佐木,佐佐木正在白板上涂鸦,看到妈妈扔下白板笔就跑向妈妈,我提醒了一句“佐佐木,你需要把材料归位”。佐佐木当然没听到,兴冲冲地跑向妈妈,妈妈板下脸再次提醒。此时的佐佐木被妈妈手上提的购物袋吸引了,玩起了购物袋。妈妈一把夺回购物袋,往他的屁股上狠狠打了两下,几乎把小小的佐佐木掀翻在地,然后蹲下来用双手按住佐佐木的肩膀跟他说话,一脸杀气。我用自己的“塑料日语”勉强判断出妈妈在说:“规则必须遵守!这是不容商量的!”
佐佐木像一头发怒的小野兽,鼻子狠狠地呼气,捏紧拳头,使劲跺脚,做出用头撞妈妈的样子,但最后忍住了,跺着脚走向白板。等他擦掉白板上的涂鸦,他的情绪已经过去了,又开心地回到妈妈身边玩起购物袋。这时妈妈按着佐佐木的头郑重地对我鞠躬道歉。
从结果来看,佐佐木妈妈的方法对于帮助佐佐木学习规则、发展自控是有效的。可以从这个例子里窥见妈妈平时在家对于规则的要求非常严格,并不惜用“打屁股”的体罚方式让佐佐木学会规则。这套“凶狠”的办法对冲动且个性顽强的佐佐木有用,但若应用在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身上只会适得其反。
鼓励式育儿法用在一个做事慢热、情感细腻的孩子身上可能效果特别好,但对于自控能力严重欠缺的佐佐木可能就“火力不足”。
儿童具有个体差异性。育儿这件事,要特别小心,避免照搬套路。书里的方法再好,他人的经验再成功,未必适合自家宝贝。思辨的心态,是辩证看待育儿方法和经验,理清方法背后的原理,并根据自家儿童的情况有取舍,有调整。辩证的心态是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把普适方法进行量体裁衣的过程。作为宝贝成长路上的长期驻场嘉宾,你对孩子的了解就是赋能你对孩子量体裁衣的宝藏,帮助孩子成长的强大底气。
陪伴的心态
有位爸爸来咨询,他很困惑孩子为何有完美主义倾向:鞋子穿不好便不要这双鞋子;穿衣服没有一次性穿好就要脱掉重新穿;草莓没画好能哭半小时;颜料沾到手上就受不了。到底怎么让他容错率高一点?让他更抗挫?
我追问后发现,其实孩子并没有任何行为问题,也没有打扰到家长。穿鞋穿不上他会自己换鞋子;一件衣服穿得不顺畅他会自己换一件重新穿一次;事情没做好他哭完之后也就安静地玩其他游戏了,没有攻击性行为;颜料沾到手上他会自己去洗。孩子在磕磕绊绊中能和自己的完美倾向共处,并不需要父母为自己的完美追求买单。为什么这位爸爸一定想要改变孩子?爸爸说:“我自己有点完美主义,强迫自己高标准高要求,有点累,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
这是问题归属没划清。孩子怎么和完美倾向和谐共处是孩子的课题,孩子只能在不断踩坑的过程中学会和“追求完美的自己”和解。过度干预可能剥夺孩子学习和解的机会,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家长怎么和自己的完美倾向和解则是家长的课题,孩子的课题家长无法代劳,把自己的课题投射到孩子身上更是大可不必。
如果我们带着指导的心态,总想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孩子避开一些自己踩过的坑,就很容易陷入这位爸爸的困境 —— 把问题归属划错之后平添烦恼或者画蛇添足。
指导心态的极端是控制,比如:“小孩子最重要的是听话。长辈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听长辈的话才能过得好。”“小孩的哭声很刺耳,大人听到感觉很糟糕,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不要哭?”这种心态剥夺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孩子,容易导致两种极端 —— 特别叛逆或者特别依赖。
儿童的发展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从出生起就是独立的人,也具有发展的主观意愿。陪伴的心态指的是划清问题的界限,分清哪些是孩子的课题,哪些是我们的课题,把孩子的课题留给他自己,给他们在摸爬滚打里成长的机会 —— 这是他们学会活得自洽通透的唯一方式。我们最终要接受,作为陪伴者,很多时候我们除了抱有强烈的共情看着孩子在自己的课题里挣扎,什么都做不了,什么也不用做。而正是这种不作为,给了孩子独立的机会。陪伴的心态让我们打破“总想教孩子点什么,总希望孩子能变得更好点”的执念,真正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亲子时光。
持续的心态
有几位妈妈的咨询内容高度一致:
“学了这么多育儿课,很多都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让孩子哭就行,可是我家孩子哭得很厉害,根本无法实现让他‘自由发泄,不用管’。”
“我试了一下闻花香吹蜡烛的情绪调节法,孩子根本不跟着做。”
“试了睡前读绘本,没用,读了三本,依然很精神,还是不睡。”
“教了两次‘请停下’,被人推了,还是愣在那里,完全不会说‘请停下’。”
这些咨询背后都折射出一种速成心态:希望有针对某一问题的特效药,用了之后能立竿见影。育儿不是治病,不是求医问药之后就能药到病除。很多家长在育儿时寻找“不哭卡”“睡觉卡”,希望把某张卡片上的程序录入孩子的大脑,这样孩子就能执行新的程序。然而,育儿路上没有这样的速成卡。
孩子的变化是慢慢发生的。一段时间里的潜移默化,在某一刻从量变到质变。就像长个子,身高一直在慢慢增长,忽然某一天到达1.2米,从此坐火车就要买票了。好的育儿方法是潜移默化式的力量,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持续的心态要求我们能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保持察觉,能把握孩子成长的大方向,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保持耐心,多尝试多邀请,静待花开。持续的心态可以打破不切实际的期望,打破我们对孩子的种种预设,帮助我们放平心态、稳定情绪。
对于极度个性化的情商培养工作,虽然没有“几点做什么怎么做”的操作手册来横扫各类育儿难题,但是有很多心态、知识、技能能够帮助每一位家长少走很多弯路。
这本书里,除了经过反复验证的实操方法,我花了很多篇幅讲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心态、知识、技能上有全面的提升,帮助大家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如果大家能带着整体、辩证、陪伴、持续的心态看待儿童,那么你就能打破“想教孩子点什么,总想改变孩子”的执念,充分享受亲子时光;你就能发自内心信任并支持孩子,而这就是高质量的爱 —— 接受孩子的失败和不完美,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我不能说高情商的孩子一定过得幸福,但是低情商的孩子大概率不会幸福。本书既是一本育儿说明书,也是一本写给爸爸妈妈的幸福手册,希望每位爸妈都能养出高情商的孩子,让每个孩子的天赋被充分挖掘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