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在云南农村支教,教初一语文。当时班里的学生喜欢周末去山里采野蘑菇。山里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龙潭的天然湖,把山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边小径畅通,坡度平缓;东边野草丛生,地貌复杂。当地人一般去西边的山里捡蘑菇。
一个周末,3位学生邀请我加入她们的采蘑菇队伍,我欣然前往。我们在西边的山里转了一大圈,只采到了3个小个头,大家都很失望。这时,玲玲提议去东边的山里试试。但是东边的山大家都没去过,也不一定有蘑菇,反而有迷路的危险。
正当大家犹豫的时候,玲玲说:
“我们沿着龙潭边往北走,只要龙潭一直在视线里我们就不会迷路。现在时间也还早,我们走慢一点儿,最多往北走一个小时,然后原路返回,大家也不会太累。今天天气很好,不会下雨。哪怕见不到蘑菇,到山里走走也挺好玩的。而且最近雨水多,山里蘑菇应该挺多的。”
几句话就清楚分析了形势,规划了路线,规避了风险,坚定了目标。大家一下子就被玲玲说服了,我们4个人走向了东边的山。果然,那里有很多蘑菇,大家也都是采蘑菇高手,很快就装满了一袋。
这时玲玲又说:“我们还是先把这些蘑菇拿回家,让阿嬷看一下,没毒再炒来吃。妈妈说过,同一种蘑菇长在不同的山里可能毒性也不一样。”
玲玲的表现让我非常惊叹。她表现出来的不单是自信 —— 我能做到,还包括对活动的高度投入,主动迎接挑战,根据自身能力规划出实现目标的路径并执行,且灵活调整路径,并做好风险规避。这是高自我效能的例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一个人相信自己有采取一系列行动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况下有能力成功的信念,这种信念决定了人们如何思考、行动,以及感受。高自我效能的人会对参与的活动高度投入,快速从失败和失望中修复,将挑战视为将要被掌控的任务。就像玲玲这样。
自信和自我效能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晰,很多情况下两者可以互相替换使用。不同点在于:自信是一种相信我能做到的普遍积极心态,不针对某种具体目标,也不包括对实现目标路径的分析;自我效能不仅仅局限于我能做到的普遍信心,还延伸到成功实现目标的全链
条 —— 设定目标、实现目标的策略,以及对表现的反思,自我效能指针对某一具体目标相信自己能做到,同时也能客观分析实现目标的路径。
自尊、自信、自我效能的区别:
自尊:我有价值。
自信:我有能力做到想要做的事。
自我效能:我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也知道为了实现目标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且我有能力学习新事物,应对不熟悉的情况,处理突发状况和困难。高自我效能是成功的必备品质,特别是在体育竞技领域。
自我效能的4个来源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直接的成败经验。成功完成一个任务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最好来源。
替代性经验或社会示范。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信念:如果我也这么努力,我也能成功。
言语劝说。人们可以在被劝说的过程中建立自己能成功的信心。
情绪的唤起。情绪、身体反应、压力水平都会影响我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特别是人们对于情绪和身体反应的解读,这一点会在下一节详细阐述。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时,也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比如,多让孩子参与不同的任务,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鼓励孩子和优秀的同龄人玩耍,获得同龄人的示范;给予语言的鼓励,多告诉孩子“相信你能做到的,再试试吧,你可以的,加油”;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让他们多数时间处在愉悦轻松的情绪里。
玲玲为什么在初一就具备这么强大的自我效能呢?我去玲玲家做了几次家访,发现玲玲成长的几个关键点,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4大来源高度契合。
从小独当一面。玲玲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农忙时节才能回家。玲玲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耳聋背驼,干不了重活。玲玲从小就要负责干农活、干家务。播种、施肥、除草、浇水、做饭、扫地、收拾房子,她都是好手。其中对于她来说最难的是做饭,她要先判断菜园里哪些菜可以吃了,哪些菜要尽快吃,怎么才能照顾到奶奶的口味。每周的做饭规划都相当于解一个运筹学问题。玲玲从高频的实战里获得了梳理实现目标路径的能力,做事情的思路特别清晰。玲玲完成的每个任务都给她提供了直接的成功经验,让她对自己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愉快的家庭氛围。玲玲算是留守儿童,但她没有安全感缺失问题。玲玲说,爸爸妈妈每次农忙回家都会给她带礼物,即使是干农活很累了也会抽时间为玲玲做好吃的,一家人很爱说笑。爸爸妈妈抓住在家的有限时间,给了玲玲高质量的陪伴。因此哪怕是父母不在身边,玲玲也能时刻感受到家人的爱和温暖。这给了玲玲接受风险、迎接挑战、追求目标的底气。
奶奶的乐观和夸赞。玲玲的奶奶是最近几年才聋的,听不到之后,话说得也少。但奶奶一直笑眯眯的,很温和。她也闲不住,每天扫地、搓玉米、纳鞋底。玲玲的鞋子、书包都是奶奶做的。不管玲玲做了什么饭,奶奶都夸她做得好吃。奶奶既为玲玲树立了坚强乐观的榜样,也给了她足够多的积极反馈,增强了玲玲的信心。
玲玲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并不是特别突出,但她无疑是班里综合能力最强的孩子之一。只要参与了一件事,她总能很好地完成。她也具备领导力,班里同学都愿意跟她玩,听她指挥。我支教的初中,最后只有大概20%的学生能考上高中,5%能考进大学。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玲玲顺利考入高中。高考时,因为4分之差,玲玲和大学失之交臂。没有上大学的玲玲走出家乡,在大理古城开了一家银器店。现在玲玲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定居大理,打理着银器店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