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瑜率领东吴军队溯江西上的同时,曹操也准备停当,自江陵顺江东下,时间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冬十二月。
赤壁之战正式打响。
鉴于《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实在太精彩了,而且主导战役的是东吴一方,刘备集团并没有多少作为(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捉放曹,其实都是罗贯中演绎的),所以我决定不写战役经过了,主要分析讨论战役中的谜团,以及刘备一方在战役中到底干了什么。
赤壁之战,无情地击碎了曹操一统山河的梦想,奠定了天下分裂的格局,甚至对日后南北朝并立局面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深远。
然而这一仗,有着太多的谜团。这些谜团,已经无休止地争论了上千年,很有可能还会一直争论下去。鉴于留下来的第一手可靠资料实在太少,我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或者说出个人观点。
第一大谜团,会战地点。
赤壁是周瑜水军与曹操水军在长江逆向行驶中遭遇的地点,然后双方停下来在此决战。至于具体的地点,至少有蒲圻说、嘉鱼说、黄州说三种。其中蒲圻说证据较多,最为可信。
蒲圻说认为赤壁位于今湖北蒲圻(已改名为赤壁市)西北,隔江与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相对。周瑜驻军南岸赤壁,曹操驻军北岸乌林,隔江对峙。所以这一仗又被称为乌林战役。
第二大谜团,参战双方。
宏观上说,参战双方自然是刘备、孙权联军,对抗曹操一方。但具体到乌林战役,双方究竟有哪些部队参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争论的焦点是刘备的主力——关羽水军究竟有没有参战,刘备一方在战役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等等。
史料记载过于简略,是这些疑问出现的根源。但正因为关羽、张飞、赵云等刘备大将的传记中没有记载他们在乌林战役中有什么表现,恰恰从侧面说明他们没有参战或者没有值得一提的战绩。
既然史料记载无法正面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从字缝里寻找答案。
关羽水军究竟有没有参战,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参考:“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鲁肃)来欲收地邪?”(《三国志》注引《吴书》)
这句话的发言人是关羽,用意是争取荆州土地。
这样的语境,就如我们学生时代评选三好学生或者争取奖学金,候选人都是尽量找出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为自己增加砝码,不弄虚作假、吹牛谎报都算不错了,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绝对不会隐瞒不报。但关羽口中己方的功劳仅仅是刘备身临前线,没有说具体有什么战绩,更没有说自己率领水军如何如何。
所以结论是关羽水军没有参加乌林战役,很可能是在封锁汉水,防止曹操从汉水进入长江,以掩护周瑜水军后路。
刘备在战役中发挥的作用,从上面的引文中也可以看出——亲临前线,却没有直接战果。
这不奇怪,如果关羽水军没有参战,那么刘备率领参战的就只是一部分陆军,在水战主导的乌林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实际上,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后,刘备陆军倒是配合周瑜水军共同追击,一直追击到江陵城下,不过没有什么可喜的战果。
《三国志》注引乐资《山阳公载记》有刘备追击曹操的记载。曹操乌林战败后,走陆路抄近道过华容道回江陵。华容县南部有著名的云梦泽,曹操的军队就扎扎实实地走了一回云梦泽的泥泞草地,不过他们走得很有创意,不但在草地上填草,而且填人——许多老弱伤残的士兵被踩死在泥泞中,极其悲惨!(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丢下许多将士的尸体后,曹操历尽艰难走出了华容道。
华容道上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故事,而是刘备率领的追兵赶到放了一把火,但没有什么收获。
侥幸逃过一劫后,惊魂初定的曹操对刘备做出了最新评价:“刘备,果真是我的劲敌。只不过做事经常慢半拍,刚才他要是早一点放火,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从当年青梅煮酒时,带着几分酒力几分恭维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到此时给出清醒的判断“刘备,吾俦也”,曹操终于完全确定,刘备正是与他争天下的不二人选,是真正的对手。
正所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不过此时刘备的实力,比起曹操差得很远。要成为与曹操同一重量级的选手,他还需要不断努力。
另外,刘备在战后初期所处的不利形势,近似于依附东吴,失去平等地位,也印证了刘备军队没有显著的战功,在乌林打败曹操的是周瑜的三万水军。
事情是谁搞定的,谁自然拥有话语权,说起话来底气更足,神气更牛,分量更重。
第三大谜团,曹操兵力。
通过对第二个谜团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乌林战役中,孙刘一方参战兵力主要是周瑜的三万水军,另外有刘备的几千陆军(很可能是《三国志》注引《江表传》所记的两千人:“将二千人与羽、飞俱”)。
那么曹操一方参战兵力有多少呢?
答案自然不是八十三万,也不是二十多万,而是不到十万。
周瑜为孙权统计曹操兵力时,曾说“彼所将中国(中原)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刘)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周瑜这句话是用来决定孙吴政权和战大计的,力求客观准确,数据本身没有多少疑问,疑问在于:周瑜所说的曹操兵力,是全部总兵力十五六万,还是带到赤壁的有十五六万?
答案是前者。证据至少有三:
一是周瑜发言时曹操正在调兵遣将,还没有将参战部队集中到江陵更没有到达赤壁,周瑜不可能提前知道曹操的参战兵力,他所说的一定是曹军总数。那么这个总数是进攻荆州的总兵力,还是包括后方的全部总兵力?请看第二条证据。
二是曹操曾对出使许都的荆州别驾刘先说道:“今孤有熊罴之士,步骑十万。”(《三国志》注引《零陵先贤传》)此时曹操已经打败袁绍,用来恐吓别人的话,也只是说自己有十万大军。因此,在赤壁战前曹操的兵力扩张为十五六万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是带领南下荆州的兵力有十五六万,那么加上后方夏侯惇等人的留守军队、防守马超韩遂的西线军队、防守合肥的东线军队,总兵力将在二十五万左右,这样的扩军速度以及军费开支,是当时的曹操难以承受的。
三是“所得(刘)表众,亦极七八万耳”,明明白白说的是收降的刘表军队的总数,而不是准备投入战斗的荆州降军兵力。《刘表传》中记载刘表“拥十万之众”,除去刘琦的一万兵力、关羽带走的部分水军以及一些逃散的士兵,周瑜说曹操最多收降七八万人是经得起推敲的。这些士兵还要守卫各地,曹操不可能将他们全部抽调到前线投入战斗。与之对应,前半句话中的曹军人数,应当也是指全部兵力。
三国前期的战役,很少有一方投入兵力在十万人以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大小小军阀林立的原因之一——没有巨无霸,大家实力都差不多,所以有个万把人马就敢称雄一方。
弄清楚曹操的全部兵力是十五六万之后,可以断定曹操进攻荆州的军队不超过十万。
这不到十万的军队,还要分兵据守战略要地或承担其他任务,如乐进留守襄阳,曹仁镇守江陵,夏侯渊督运军粮后勤,等等。曹操的许多名将都没有到前方参战,这也说明他们指挥的军队承担的是其他任务,并没有投入乌林战役。
这样一来,曹操指挥参加乌林战役的军队总数差不多在六七万至十万。
这也是周瑜底气十足,认定必能破曹的一个重要因素。
取最大值十万,对阵三万,差不多是官渡之战的兵力对比。
战役的结果同样是以少胜多。不同的是,上次的胜出者曹操,这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曹操在赤壁败于周瑜的火攻可以肯定,军队在战时感染疾病(很可能是血吸虫病)而影响战斗力也没有多少疑问。
正因为曹操此战投入的兵力不是很多,所以失败的后果不是非常严重,史载“死者大半”(《三国志·吴主传》),也就是几万人,不至于动摇北方的统治根基,才能在战后不断主动发起新的战略进攻。如战后第一年进军合肥向孙权耀兵,第三年战马超夺取关中。而秦赵长平之战、前秦淝水之战,都是赌上国运的惨败,失败的一方从此一蹶不振。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不是惨败,但也是平生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败。尤其是损失了刚刚收降的荆州水军,失去与孙刘水军征战长江流域的凭借,只好怏怏不乐撤回北方。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败军还。一代枭雄从此望江兴叹,统一雄心终归折戟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