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打败张郃的同时,刘备从江州回到成都,时间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初。

曹魏侵略军被张飞打跑,益州内政在诸葛亮的主持下欣欣向荣,荆州已签署和平协议,刘备获得了难得的安逸。

但刘备并没有打算在益州安享富贵,他的目标更加明确——夺取天下!

此时的天下,曹操已经成为“魏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建魏国社稷宗庙,授金玺,加九锡,耕籍田——取得种种与天子同等的礼仪。这标志着曹魏已经建国,虽然曹操没有正式登极,但实际上已经是皇帝。

在位二十多年的大汉天子刘协,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傀儡。他并不是一个怕死的人,几次密谋除掉曹操掌握政权,试图以自己的意志挽救时局,做一个实至名归的皇帝,却不幸均遭失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遭到曹操的严密监视。

一次上朝时,受够了“皇帝”幸福生活的刘协对曹操说:“你如果能做我的臣子,就请你对我好一点;如果不能,希望你不要让我当这个傀儡皇帝了。”(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一句话吓得曹操大惊失色,从此再也不敢朝见皇帝。

汉献帝对国事插不上手,年轻人精力旺盛,只好寄情典籍,还专门让荀悦(荀彧的堂兄)按照《左传》的体裁删减《汉书》,编撰成一部《汉纪》,在文字里消磨寂寥的岁月。

也许只有那些竹简里大汉帝国过往的辉煌强盛,才能找回他的生命何欢;也许只有那些文字中大汉帝国已故的列祖列宗,才能懂得他的寂寞未央。

面对皇帝的无奈、曹操的跋扈,刘备时刻感到,“扫除寇难,靖匡王室”是身为皇族的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理想很难实现,但只要不断努力,总会一点点地接近乃至实现。如果不去努力,就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不需要一直紧绷着弦冲刺下去,而是在紧要关头来个百米冲刺敢于拼搏,在平常时刻放慢脚步积蓄力量。平常时刻的慢跑甚至休息,是为了关键时刻更好地超越。

在短暂的和平时期,刘备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养精蓄锐。待到来年兵精粮足,就该进行新的征战了。

下一个目标,是益州北大门——汉中。

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法正十分清楚汉中的价值。就在刘备养精蓄锐的时候,法正向刘备提出建议,主张出兵攻打汉中。

法正的建议堪称神来,立于不败之地,非常有说服力。

首先讨论可行性。法正指出曹操夺取汉中的时候不乘机进攻益州,绝对不是征战一生的曹操突然爱上和平了,而是实力不济,不能不罢手。此时镇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等人,不是我军将帅的敌手(已经被张飞部分证明),如果老板你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定能够攻克汉中。

其次是必要性的论述。法正认为汉中必须拿下,原因在于:“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实现搞定曹操、匡扶汉室的终极目标(别人信不信不要紧,刘备是相信的,这样宣传也是必需的);“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渐进式搞定对手;“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最次也能凭险固守,立于不败之地。此三条论述,比起庞统取蜀三策,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后,法正将攻取汉中的意义,提高到顺天应人与把握机遇的高度,说道:“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精彩!实在是精彩!千年之后读之,仍令人击节称赞!

法正如此高论,世间已无庞士元之后,成为刘备第一谋士,当之无愧!

作为一个出色的老板,刘备一向是识货的,当即就对法正的建议击掌称善。

方略已定,接下来就是执行。

打曹操不是闹着玩的,需要调动大批猛将锐卒,集中大量粮草军械。这一切都是要花钱的,意味着以刘备为首的益州干部要勒紧裤腰带干大事了。

刘备的老部下,已经过惯了苦日子,连没饭吃的情况都遭遇过,漂泊无依、跑路逃命更是家常便饭,勒紧裤腰带自然不在话下,但益州新干部就不同了。

益州本土干部在长达二十年的刘璋时代,习惯了想上班就上班,想休假就休假,日子过得非常舒服,别人不来打自己(当然打的主要是老板)就烧高香了,从来就没听说过要主动打别人,更不习惯集中力量办大事。听说要勒紧裤带,别提心里有多么不乐意。

于是,就有两个人站出来说风凉话了。

这两个人不是一般人,确切点说是两个半仙,一个是周半仙周群,另一个是张半仙张裕。

两个半仙在进攻汉中的问题上都持反对意见,但结局大不相同,周半仙得到举荐为“茂才”的奖励,张半仙却被砍掉了脑袋。

其中大有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