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绞圈房是颇具个性特色的上海民居,它传承了中国四合院建筑的精髓,是在特定地域综合条件下脱胎出来的上海特色民居(图5-9)。研究、保护绞圈房子,并非与石库门针锋相对,而是还原历史真相,传承优秀江南传统文化。

正是因为大家对绞圈房的保护越来越重视,2018年8月浦东新区合庆镇一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绞圈房不慎被拆后,引起上海市政协文史委高度重视。8月28日,文史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去合庆镇和周浦镇考察绞圈房;9月13日,召开“绞圈房研讨会”,会议旨在对绞圈房现状进行分析判断。“绞圈房保护难度在于它相对比较独立,一栋两栋零星散落,难以做到成片保护。”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安石认为,必须要根据不同情况,因房而异,“有的可以让居民居住,有的政府可以拿下来做展示馆、服务中心,还有的可以结合地区规划,进行功能调整,实施深度开发”。他提出可以借鉴长宁来福士在开发设计时保留圣玛利亚女校建筑的做法。对于乡土风貌的保护,要更加注重样式的抢救和文化的抢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认为,需要对绞圈房进行详尽的调查,建立起数据库,深入挖掘房屋样式、居民生活形态、口述历史等数据资料。他建议尝试在一定的村落全样式重建,以实体形式呈现出来,用于别墅开发、新农村建设、农家乐或旅游开发,让游客在休闲旅游中加深对上海文化的理解。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马建勋表示,保护历史风貌,既要保护一些名人故居、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也要重视民居、世世代代居住过的这些老房子,这或许是上海文化、江南文化的一种传统基因,也是一种文脉。他表示,未来希望将保护较好的绞圈房作为陈列馆以传播上海的历史文化。

最后,马建勋主任对加强绞圈房保护工作提出五点意见:

一是建议政府多个部门重点关注绞圈房,要在摸清现状、分析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进行列名分级保护。

二是形成共识,创新保护。要根据绞圈房的特点、保护难点,因房、因地制宜,分类保护,有条件的要考虑成片保护,并注意保留好相应的乡土环境(包括农田、河道)。

三是注重绞圈房的特色和价值分析,建议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调研,建立数据库。

四是突破目前保护上的瓶颈,对仍有住户居住的绞圈房,先行解决好水、电、煤等居住困难问题,对确实不适合居住的绞圈房,由政府征收,兼顾各方利益,活化利用。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要观点鲜明、具体。文化、宣传部门应特别注意乡土文化、民间习俗的研究和宣传,并和农家乐、旅游景点相融。

这五点意见针对性强,又有可操作性。大家都期待着集上海真正本土老房子之大成的“上海绞圈房博物馆”早日问世,使其成为了解上海地方史和先民起居史的重要窗口,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