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圈房作为一种民居类型,从建筑的角度来分析,它有三大特征。

1.四面有房,绞圈而建

请注意,这里不仅是“四面有房”,而且要“绞圈而建”,双坡屋顶,要像绞链那样,四面之房绞连在一起。围圈而居,这是绞圈房的最大特征,从俯视图中,可清楚地看到这种特征(图2-1)。

绞圈房基本单元呈方形,第一埭中间有墙门间,两边分别是次间和落叶(稍间),第二埭中间是客堂(厅堂),两边分别是次间和落叶,在第一埭与第二埭房屋间各有东西厢房相连。四面围合的院子叫“庭心”。如果有第三埭,在基本单元上再加一个三合院,形成两个庭心,俗称“双绞圈房”。当然三绞圈乃至九绞圈房都是如此。

2.左右对称,庭心居中

绞圈房不论是三开间,还是五开间、七开间,乃至九开间,不论是一绞圈,还是双绞圈、三绞圈、四绞圈,乃至九绞圈,都是沿着中轴线,两边厢房和双坡屋顶左右对称,每个绞圈庭心居中的房子(图2-2)。

庭心就是四面围合的天井,周边用石条框筑,地面标略低15~20厘米,与石条的厚度相等,地坪有铺方石板、乱石块、碎缸片等材料,还有用青瓦竖铺,更多是铺青砖,下角有出水孔,直通河流下水道。青砖铺地,是将青砖横竖对准,铺在刮平的地面上,多拼成人字形,也称篾席形,其他五花八门拼法也有。庭心中央铺设“梅花”“连升三级”等图案。青砖筑地,最接地气,砖缝间长出青苔和小草,乡土气息浓郁。庭心的大小根据绞圈房面宽三、五、七开间长度距离而不同,庭心面积大小相差很大,大的庭心还可种植几棵树木,起遮阳和观赏作用。庭心使四面围合的平房能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农作物收下后,堆在这里晾晒,洗好衣服后也在这里晾晒。有些庭心也挖一口井以方便人们获取日常生活用水。

上海绞圈房庭心两侧的厢房都是房间,从上往下看都是双坡屋顶。而其他江南民居的厢房大多是单坡房或是廊沿和过道,因此其屋顶呈现单坡屋顶。这是上海绞圈房与其他江南民居的显著区别。

3.特色构件,匠心独具

绞圈房除了整个建筑风格呈现出上海固有的特色外,还有一些建筑构件,也表现出上海本地特色,例如腰沓门、忽闪窗、戗篱笆、墙门间等。

腰沓门

腰沓门大多设于绞圈房的灶间(图2-3)。据《上海话大词典·房屋结构》记载,此为“矮沓门”,解释为装置在大门外的、低矮的小门。乡间称为“腰达门”,也称“腰沓门”,因为它从门的齐腰处装置,一般为大门的一半。大门朝里开,腰沓门朝外开。这是绞圈房中常见的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矮木门。当然,除灶间的腰沓门外,有些绞圈房的边门、穿堂门,甚至大门,也添加腰沓门。因此在沪剧《卖红菱》中,杨飞飞饰演的范凤英,听到外面叫卖红菱,唱道:“拎仔竹篮身朝外,一手推开矮沓门,移步上前客人称,啥个价钿讲我听。”(图2-4)

腰沓门一般上下部都有装饰性的图案,或者配饰木条,或者镂空花格,这样一来,小小的腰沓门就增添了灵气。腰沓门有四大功能:一是解决灶间烟尘,灶间要做饭炒菜,难免烟熏火燎,腰沓门的设计有利于通风排烟;二是半扇门便于采光照明;三是城郊住户家中大多养有猫狗,而且还大多饲养鸡鸭,安装了腰沓门,可有效防止鸡鸭狗猫入室、幼儿乱跑;四是为了保护隐私,以空间界定的方式来强调领域感。

忽闪窗

江南民居的窗,厅堂用格棂窗,灶间一般是直棂窗。有个性特色的是绞圈房的起居室大多采用一种能移动的窗,上海人称为“忽闪窗”,也叫它“汏栅窗”(图2-5)。“汏”(dà)在上海话中是拖、拉的意思;“栅”,表示栏栅,就是两扇直棂窗前后叠合,外扇固定,里扇可移动。每条木棂宽约8厘米,木棂间空隙与每条木棂的宽度保持一致。推开里扇,前后木棂闭合,光线无法射入,屋内漆黑一片;若反方向推移,前后两扇重叠,则光线便能从木棂间隙射进,屋内自然阳光灿烂。忽闪窗的外部木棂也可做成花样,或雕刻花纹。上海人称它为忽闪窗,形象很传神——“忽闪”一下,就能开闭。除了实用的功能,忽闪窗还有审美的妙用,特别是在午后,当阳光透过窗棂射入屋内,地上斑驳,光柱晃悠,或明或暗,美丽极了!

戗篱笆

绞圈房子的外部墙面,大多筑有一层竹条斜纹编结的护墙篱笆(图2-6)。《上海话大词典》将其称为“枪篱笆”,网上也有叫“羌篱笆”的。其实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戗篱笆”,说它叫“枪篱笆”和“羌篱笆”是因为不了解“戗”的含义,误听了上海话的读音所致。

对于“戗”的含义,《辞海》释义有三,其中第二个意思是指在外围对大堤起加固、保护作用的小堤。这里说得很明白,而筑于绞圈房外部墙上的竹篱笆之所以叫“戗篱笆”,就是运用了这一意思。这是名副其实、恰如其分的。有例为证: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有“民族英雄”之誉的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上海、宝山等地正属于他的管辖之地。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十四日,史载这一天,上海、宝山一带遭遇强台风侵袭,沿海塘堤多处毁坏。林则徐即令地方官立即组织修复。九月,林则徐草拟《勘估宝山县海塘工程折》上奏朝廷:“宝山江西各段塘面所筑土戗,均被风潮漫溢,全行穿缺。”这里所说的宝山黄浦江西“各段塘面所筑土戗”,是指大堤外的“土戗”,也是运用了“戗”的第二个释义。“戗”,读作qiāng,而“羌”和“枪”正好与上海话“戗”同音,因此会被误写为“枪篱笆”或“羌篱笆”。

其实,包括绞圈房在内的上海老房子中,有两种戗篱笆:一种是上文所谈的覆盖于墙体上的戗篱笆,材质大多是剖竹;还有一种是作围墙之用,就是连同房屋之前的空地、院子一起围起来的戗篱笆(图2-7)。《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庐“修竹交加列翠屏”,就是把戗篱笆当作围墙用的。这种戗篱笆的材质有用竹竿的,但不少是栽种枝杨作为戗篱笆。枝杨是一种极易繁殖、生长的蕨树,它高度约有1米,枝干长刺,逢春疯长,叶如柳而阔,上面常生有带刺的长约1寸的彩色刺毛虫,人被它蜇后皮肤会红肿奇痒,因此房屋主人以此来防备外人随意进入。后一种戗篱笆在城郊常见,而前一种戗篱笆则是上海绞圈房的特点。

墙门间

墙门间也称前客堂,是绞圈房的特有名称(图2-8)。是否有墙门间是区别绞圈房的一个鲜明特征。绞圈房第一埭中间的房子作为进入庭心的过道,位于同屋檐下那扇与墙面平行的大门间,人们都从这里进出。一般墙门间的宽度比客堂窄,仅作过往道路之用,也有面宽与客堂相同的,两边设木椅或竹椅作暂时休憩之地。墙门为木质门,有六扇、四扇和两扇,每扇木门上部开设漏窗。墙门可脱卸,均为棋盘门,中间两扇为白天进出所开,配门环,晚上进出则开一边侧门。绞圈房前大多有竖放的青砖铺就的空地,在靠近墙门前有一块长约3米、宽约30厘米的花岗岩石镇宅。迈进墙门间,可清晰地看到不加粉饰的砖墙立面,梁柱分明的穿斗式木构架。墙门间是通往宅内的正道,家族中碰到婚丧大事,都从墙门间进出,故一般不放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