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丝路龙头 / 闻所未闻的东土神都 / 万年蜀古史 / 夏文明的子宫 / 诸神留下的启示 / 上古华夏与韦陀

史前丝路龙头

近年来由于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推动,学者们对南方丝绸之路进行了更为广泛和细致的考察,将这条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的古道从时间上往前推至商代,空间上也做了更具体的划分。

目前考古学界已经考证出,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的起点为巴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向南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沿牦牛道南下,经今邛崃、雅安、荥经、汉源、越西、西昌、会理、攀枝花、大姚,西折至大理。东路从成都南行至今乐山、犍为、宜宾,再沿五尺道经今大关、昭通、曲靖,西折经昆明、楚雄,进抵大理。两道在大理会为一道,又继续西行,经保山、腾冲出德宏抵达缅甸八莫,或从保山出瑞丽进抵八莫,跨入外域。

南方丝绸之路国外段有西路、中路和东路三条。西路即是历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又称为“滇缅道”,从成都出云南至缅甸八莫,再至印度、巴基斯坦以至中亚、西亚,这条纵贯亚洲的交通线是古代欧亚大陆最长、最悠久的国际交通大动脉之一。早在殷周之际,杜宇即从这条道路从朱提(云南昭通)北上入蜀,自立为蜀王。近年来蜀、滇文化中的中亚、西亚文物和风格近似的文化因素的大量发现,证明此道在殷商之际已经开辟。

中路,是一条水路相间的交通线,水陆分程的起点为云南步头,先由陆路从蜀、滇之间的五尺道至昆明、晋宁,再从晋宁至通海,利用红河下航越南,这条线路是沟通云南与中南半岛的最古老的一条水路,战国末年蜀王子安阳王即由此道率众三万南入交趾,称雄北越。

东路,从蜀入滇,至昆明,经弥勒,渡南盘江,经文山,出云南东南陲,经河江、宣光,循盘龙江,可直抵河内。《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楚将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考古学界认定,庄蹻入滇即由此道。正是这条连接楚、滇、印的古通道的存在,使楚与滇文化,乃至印度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另外一条支线史称“戕柯道”,从成都至黔中,通过红水河、黔江、西江水路,经贵州、广西抵达广州而至南海,由海路可通东南亚、南亚。

由于南方丝绸之路诸道皆以成都为中心,使古蜀文明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兼容性,乃至世界性,诚如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所说:“四川的古文化与汉中、关中、江汉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就中国与南亚的关系看,四川可以说是龙头。”段渝教授并且断定梵语对中国的称呼“cina”(支那)一词指的是成都,而不是秦朝或春秋时的秦国。因为秦王朝始建于公元前221年,春秋时秦国贫弱,影响绝不可能远播西方,而“cina”最早出现于《摩诃婆罗多》,其年代应在5000年以前,至迟也在公元前4世纪。成都这个名称,见于《山海经》,春秋时期的四川荥经曾家沟漆器上还刻有“成造”的戳记。“成”这个字,从南方语音来考虑,乃真部从纽字,读音与秦字的先秦古音并无区别。按照西方语言的双音节来读,也就读作“支那”,支那其实是成的对音。梵语里的cina,在古伊朗语、波斯语、粟特语以及古希腊语里的相对字,均与“成”的古音相同,明显都是从梵语cina转生而来,也恰同成都丝绸经印度播至其他西方文明的传播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