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完全沉浸于失败的抑郁中。恰在这时,蒙巴顿将军飞到了重庆,一进门就对史迪威说:

“如果你还想要你的职务,我去替你要回来。”

史迪威不相信蒙巴顿有回天之力。他遵照好自为之的训导,从门口向屋里退了一步,有点惶恐地说了这句话:

“不要让别人看见你在同我握手,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

蒙巴顿将军是英王的表兄弟,自小就有着高贵的品德。而今,他是盟军东南亚战区的总司令,有着与蒋介石中国战区总司令相同的职衔,使他越发自傲自信起来。他趋步向前,紧紧拥抱了史迪威:“放心,我一定为你把职务要回来。”

蒙巴顿将军并未直接去向蒋介石“说情”,而是通过萨默维尔将军和蒋介石传话:“如果指挥中国部队近两年之久的人被调走,他将无法执行使用这些部队的计划。”

蒋介石自然明白这番话的用意:调走史迪威是不能接受的,否则,未来盟国在东南亚以及缅甸的战役中蒋介石的军队将被拒绝参加。结果,中国等于被排除在盟国之外,蒋介石想当世界领袖的美梦也随之化为泡影。得失相较,蒋介石遂陷入进退维谷之中。

再说,以抵制史迪威战略计划闻名的何应钦也看到了这次驱史的本质:亲美的宋子文欲取孔祥熙而代之。结果,他这个以亲日出名的军政部长必将让位于陈诚,丢掉军界第二把金交椅。为此,他一反常态为史迪威说话,坚决反对此时此刻调走史迪威。

自然,调走史迪威最大的受害者是孔家。俗话说得好:在王冠面前是没有亲兄热弟的。孔祥展为确保自己手中的权力―而且还时时凯概宋子文手中握有的租借物资的大权,便向蒋介石施加影响,希冀收回成命。同时,宋霭龄为确保孔门利益,通过宋美龄向蒋介石摊牌:宋子文搞掉史迪威的真正目的是控制租借物资。“只要他能……搞到美援,他的影响就大。但是史迪威坚持要把缅甸战役变成现实,这样就会消耗掉供应物资,从而威胁到他的地位”。另外,在当代美国人的眼中,宋子文是中国的明星,他“希望建立起一个权力基础,并从这个基础出发把他的妹夫(蒋介石)排挤掉,消除政府反动成分,建立起一个能领导实现现代化的政府”。最后,宋美龄十分动情地说:

“达令,他是我的兄长,但我坚决反对他想搜取最高权力的野心。”

宋霭龄在幕后导演、宋美龄在台前表演的这幕戏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她们说到了蒋介石最为关注的要害―政权。是借逼走史迪威捧红宋子文呢?还是借故暂时留下史迪威冷淡宋子文呢?毫无疑问,蒋介石选择后者。但是,如何做才能保住所谓的面子呢?他又“使自己陷入如此难堪的处境”。

宋霭龄不愧是女中豪杰,完全猜透了蒋介石难堪的心境而且又轻易地导演了一幕请蒋介石下台阶的好戏。请看史迪威如下的记述:

梅(宋美龄)在8点打来电话。埃拉(孔夫人)也在她那里。她们是一对战士,不错,埃拉说仍有个转败为胜的机会。我不愿介入,平静地对她们说我不想呆在不受欢迎的地方。她们开口谈起“中国”和职责等来,要我大度一些,坚持一下。埃拉说如果我们闯过了这件辜,我的地位就会比以前更为稳固……梅说,那我们马上就去做。“花生米”改变了立场,演起了戏,竭力显得态度和蔼。他说了两点:(1)我应明白总司令和参谋长的职责。(2)我应避免任何优越感。蒋介石说,在此条件下我们可以和谐地再次继续工作。

现在……正像埃拉所说,他们已把我们压到最后一道堑壕,而我们则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不管怎么说,这个乱子结束了……在整个乱子过程中,我觉得十分轻松没有遗憾,也没有自责,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

接着,史迪威知道了真正想搞倒他的是宋子文。并在日记中记下了他所知道的这次宫廷争斗的内幕:

好,好,是子文。他在德里对萨默维尔说事情正在取得成功。他与大元帅一同进行了谋划,梅和埃拉听说了此事。马上就是一场战斗,o埃拉昨天终于告诉我,我不了解事情另一半,但最终也许会知道的。说她只得在“她的血肉”(子文)和中国的利益之间做出选择……她说我们已完全控制了“花生米”并让他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她认为这是一大胜利……因此我想子文是挨了一下猛击。

对于上述“宫廷内斗”,海峡两岸仍未有统一看法。但笔者认为如下的评论是公允的:“她们(宋美龄、宋霭龄)站在史迪威一边的介入也许是由于对参与重大政治生活的渴望;也许是由于仍不为人所知的家庭不和,也许是出于对盟国合作事业的最真诚奉献。不论她们动机如何,她们对史迪威的突然支持取得了成功而且发生在一个最为合适的时刻:蒋已决心要求解除史迪威的职务并已通知了蒙巴顿和美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