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儿时的游戏,有许多是博弈性的,也就是说是有输赢的。这输赢,既有小玩具,也有各种惩罚,还有的就是结果本身。但不论输赢的是什么,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博弈,因为博弈的刺激性,输赢的不确定性,所以孩子们更有兴趣,更喜欢玩。这类游戏是有规则的,不能违反,必须按照规则来玩。违反了要受规则的处罚,谁要是经常耍赖,肯定就会没人和你玩了。游戏是要讲技巧、要体力的,你玩得不熟,技不如人,或者体力不行,你就会输得多。游戏更需要心智和意志力。博弈中拼的常常不仅是技巧、体力,许多时侯拼的是智力、心机和意志。
游戏肯定是有输赢的,只想赢不想输,你就玩不了。赢了不骄傲,输了承受得起,大家才能一起玩下去。所以,小孩子通过玩这类游戏,慢慢地、不自觉地会树立和培养出许多良好品质:公平公正,讲诚实、重信义、守规则,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等等。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共同守规则,才能玩到一块儿,才能体会到这些游戏中的快乐。
01
跳棋、军棋、康乐棋有时候别人走在先,但不一定就先到终点,后走的运气好,很可能先到终点。这棋的胜负设置机制,对小孩子认识事物是很有些哲理启示的。
那时的孩子,接触到的最早博弈性的游戏,可能就是棋类了。这种娱乐性、博弈性较强的棋类很多,男孩女孩都喜欢。小一些的孩子,玩康乐棋多些。形象、简单、明确:一张迷宫似的线路图,几颗不同颜色的棋子,一颗骰子。两个人以上都可以玩,先摇带有数字的骰子,谁的点儿大谁先走;再摇骰子,摇到几点走几步,最后看谁先到终点。康乐棋的有趣之处,是行走路线中的变幻莫测:途中的不同地点,有奖励也有处罚,比如棋子走到了这一个点上,有文字说明,可以继续前进五步,这样就很高兴;也有的走到另一点上,文字上规定,要倒退三步,这会儿又有些沮丧了。还有的点上规定,此处暂停一次,就得让对手多玩一次你才能继续。所以,有时候别人走在先,但不一定就先到终点,后走的运气好,很可能先到终点。这棋的胜负设置机制,对小孩子认识事物是很有些哲理启示的。与康乐棋相类似的,还有飞行棋。棋子是几个不同颜色的飞机棋子。行走规则和机制大致相同,有奖有惩,有前进有后退。唯一不同的,是可以把对方的“飞机”击落。比如你的“飞机”领先,这时候在第六格,对方摇骰子后按数字行走,落子正好在你的这一格,你的“飞机”就算被“击落”了,返回原点重新开始走。时常都快到终点了,还会被对手给打回起点。所以玩飞行棋时,看到对方的飞机,总要设法将其“击落”,看好差四步,就尽力想摇到“四”,摇得好,还真能把对方“击落”!而走在前面的,就一心想快走,脱离有效射程,玩起来比较紧张刺激,比康乐棋好玩。下弹子棋,玩的是比观察能力。一盒玻璃球,分为黄、红、兰、绿、黑、白六色,各把住一个角,先划“剪刀、石头、布”,赢家先走。自己水平高,也可以让对方先行一步。可以隔一颗子跳,也可以隔两颗子跳,玩者自己约定。聪明点儿的孩子,可以看好几步棋,还会为自己“搭桥”,利用对方的子“搭桥”,还会边走边拆对手的“桥”。观察力差点的孩子,就要被动些了,看不出最好的路线,走的慢,还常被对手“借路”,该破坏对方的路线时,也不会及时跳棋,最后会输掉好几步。要是双方都是高手,最后一般也就仅仅是“一步之输”。三人以上玩,那就热闹了,五颜六色的玻璃球,布满不大的棋盘,就更加考你的观察力。军棋,是稍大些的男孩子喜欢的,玩的就是心计。怎么排兵布阵,工兵放哪儿,地雷埋在哪儿,“司令”“军长”谁来保护,炸弹炸谁最可能……,在下棋的基本规则之下,全凭自己的充分发挥,变化多端,很有玩法。两个孩子玩的次数多了,各自的路数、风格都互相知晓了,就该换换思路了,给对方来个防不胜防,出奇制胜,最后,双方比的就是智与谋。还有什么“五子棋”等等,总之,这些简单、好玩的棋类游戏,既是一种博弈,也是一种锻练孩子思维、观察和判断能力的方法,比的就是心智。
02
弹玻璃球打弹子,是我们小时侯玩的最多的游戏,因为受限制少,白天玩,晚上在路灯下也玩;春天夏天玩,大冬天还玩。那时侯你要是看见哪个小男孩手上起冻疮或者“开麻皴”了,多半是大冷天打弹子冻的。
弹玻璃球,是北方对这种游戏的叫法,我们贵阳叫做“打弹子”。叫法不一样,但玩法大同小异,是我们男孩子的专利游戏。所玩的玻璃球,就是下跳棋的玻璃棋子,红红绿绿的,看着就漂亮。小孩子贪玩,开始玩这东西时,就会把家里跳棋里的这些玻璃球拿出来。街上小摊、小杂货店也有零散卖的,两分三分一颗。还有种是不透明的,瓷烧的,上面也有红黄绿色的线条,我们称为“化学弹”,虽然比玻璃球结实,但小孩玩的时候都瞧不上眼,一般都不要,或者两颗才能顶一颗玻璃球。把一颗玻璃球夹在右手食指指肚与大拇指第一关节处,大拇指用力,把玻璃球弹出去,这就是基本动作。有的孩子是用大拇指的指甲盖来弹,那是不对的,没有弹力和爆发力,又难看,我们把这种弹法叫做“搯母子”,意思是这种动作有些女性化。玩法很简单,找一块空地,最好是泥土地,几个小孩一约,就可以玩了。一种是玻璃球打玻璃球。两个孩子,谁先弹都行,把自己的球随意弹出,后弹的小孩要用自己的玻璃球对准对方的球,弹中了就算赢,人家的球就归你了。如果你没弹中,球不能动,别人再来打你的球,如此反复。三四个孩子也可以同时玩,互相弹,谁弹得好谁就赢得多。这种玩法可以增加难度,玩之前先共同约定,要连续打中几次才算赢,一次,就叫做“一波”,两次,就叫“两波”,或者三次、四次,没有连续击中,别人反过来打你的。另一种玩法叫“打老虎洞”,先在地上掏出几个小洞,大小以略大于玻璃球为准。约定好哪个是一洞、哪个是二洞、三洞等。划拳定出先后,赢的孩子先打,玻璃球要连续打进这几个洞,中间如有失误没有进洞,就暂停由对方打,如比轮换。最先进洞的,就守洞,当别人的弹子没有能够进洞时,守洞的以最后一洞为准线,去弹对方的玻璃球,打中了,这颗玻璃球就归你了;没打中,对方继续攻洞。一直到对手的玻璃球打进最后一洞,这一局算结束。“打老虎洞”还可以增加难度:除了一洞、二洞在平地上,三洞和最后一洞,可以挖在一个有坡度的地面上。这样谁都不容易打进洞,对弹玻璃球的准确度、力度要求都很高,先打的孩子不一定就能先进洞,这就要比真本事了,所以觉得更好玩,更刺激。打进洞、打别人的玻璃球,打法有多种,可以慢滚,也可以直接弹射。还有的可以打“抬弹”,就是以自己的弹子落点为准线,把玻璃球拿起站立着弹出去,直接击打对方的玻璃球。这种打法要求技艺高,一般小孩很难打准,基本上都是弹玻璃球的“老油子”玩,有炫耀的意思。我们街上有个孩子打“抬弹”打得很好,基本上是十打九中,是我们这帮孩子中的“弹子王”,每次只要他与人打弹子,都有不少孩子围观。只是这种打法很伤玻璃球,多打几次,球体上就会碰起很多的麻子点儿,大家就不许这种“麻子弹”入场了。打弹子,是我们小时侯玩的最多的游戏,因为受限制少,白天玩,晚上在路灯下也玩;春天夏天玩,大冬天还玩。那时侯你要是看见哪个小男孩手上起冻疮或者“开麻皴”了,多半是大冷天打弹子冻的。
03
拍三角、打洋画
除了打三角,还打香烟盒(纸):把烟盒纸叠成三角或长条,烟盒分好多级,高档的可以抵低档的几个。玩香烟盒纸也有“文玩”的,不拿来赌,只是比谁收藏的品种多,品相好,相互之间交换,互通有无。
拍三角、打洋画,应该是我们小的时候在博弈性游戏中玩的最普遍的,带有很明显的“赌”的成份。玩的早些的是打洋画。说是“洋画”,实际上全都是中国古代人物,什么水浒里的一百单八将,三国里的刘、关、张和各国名将等等。每张“洋画”有火柴盒那么大小,用粗糙的马粪纸印制的,一大张上面有二三十张小张,买一大张,剪成小张,就可以玩了。打洋画的玩法很简单,小伙伴们先约定每次打几张,然后把洋画竖着摞在一起,窝成一定的弧度,各家出五张或者更多;然后划“剪刀、石头、布”决定谁先打。先打的孩子把手中的全部洋画捏成一沓,朝地上用力一砸,被砸翻了画面向下的,就算他赢的,剩余的画面仍然向上的,先打的小孩就用手掌对准洋画拍地,被拍翻了的,还是他赢的,只准打一次。还有剩余的,就由对方来继续,轮流打,直到把这些洋画全部打完,再来第二局。打洋画还是有点技巧的,拍的时候,手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五指要并拢,大拇指和食指间要留出缝隙,这样拍在地面时,手掌下的气流就会冲出,正好对着洋画片,这样就容易把洋画拍翻。有的孩子不太讲究,巴掌拍下去很响,没风,手还很疼,拍了也很难拍翻,结果自然是输得多。拍三角的玩法和打洋画基本一样。三角都是用过的作业本、课本叠的,正好一页纸折叠一个,报纸叠的是不允许的,纸太糙。除了摔翻了赢,也是再拍,只是三角更难拍翻,一般要对准三角的大角拍,才容易拍翻。后来我们兴起了另一种打三角的玩法:找一块空地,先划一个板凳面大小的方框,在方框前一步的地方,横着再划出一条线;距离这条线十多米的地方,平行再划一条线,就可以开始玩了。小伙伴们先约好,每次打多少个三角,然后各自拿出相等数量的三角,一起放入方框内;参加玩的小孩,每人自备一块巴掌大的小石块,大家都站在方框旁边的线内,向远处的另一条线扔掷手中的石块,谁的石块距离线最近,谁就最先打三角,其余的都按照离线的远近来定出次序;石块扔出线的最后打。大家都站在这条线外,按先后次序,用手中的石块向远处方框扔掷,石块打出方框多少个三角就赢多少,然后由第二、第三依次打,谁打出多少算多少。全部参加者都打过一遍,如方框内还有剩余,就充公作为第二局的共同筹码。在石板地上打,手里的石板可以平滑掷出去,有点像玩冰壸,要是在泥巴地上打,就要靠直接击中方框内的三角才行。不论哪种掷法,都要有准头。这种玩法很有运动感,我们小孩更喜欢玩,所以拍三角的玩法渐渐就很少有人玩了。用石块打三角,后来又变成了用链子打了。有的是用铁丝链,把铁丝铰断成小段小节的,拧成一个个的“8”字形状,然后相连为一根长长的链条;有的是用废弃的自行车链条。打三角时,把链子团成一团在手里扔掷。用链条打三角,常常一下子把框里的三角一扫而光,但是也有不利之处,争先后时,扔轻了离线远,扔重了不知哪节链子就会越线,很不好掌握。除了打三角,还打香烟盒(纸):把烟盒纸叠成三角或长条,烟盒分好多级,高档的可以抵低档的几个。玩香烟盒纸也有“文玩”的,不拿来赌,只是比谁收藏的品种多,品相好,相互之间交换,互通有无。价值高的,一张可以换两张甚至更多。比如“中华”就比一般中档香烟的烟盒“价值”高,还有什么红牡丹、绿牡丹、南洋、空中堡垒等等,收藏得多的还有外国烟盒,那时就比较稀罕了。小孩子都很珍惜,一张张平平整整地夹在书中,轻易不让人摸,很像是集邮。
04
打锑巴那时候的牙膏皮,大多是锡质或铝质的,为了拿来做“锑巴”玩,我们小孩子每次挤牙膏都故意多挤一些出来,想尽快用完好拿来玩,为此常常挨大人的骂,挤那么多干嘛?!
“打锑巴”,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游戏,我们贵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在小孩子中间玩得很普遍。说是打“锑巴”,实际上是一种泛称,反正是除了钢、铁之外的一些金属都在内,比如铜、铅、铝、锡等。把这些金属熔化,铸成五分硬币大小的块状,或者把铜丝、铝丝卷成一个个小圆饼,就是玩的东西。这些金属的来源,主要是牙膏皮、废铅字钉、铜芯或铝芯的废电线、破了的铝锅铝盆之类的东西。玩法很简单,选好一堵墙,离墙两三米的地上,平行画上一条线,几个小孩子用自己手里的各种金属小块往墙上摔掷,哪个小孩子的“锑巴”距离线最近,谁就先打,超出界限的为输;先打的捡起自己的“锑巴”,朝别人的“锑巴”扔掷,砸中了即为赢,别人的这块“锑巴”就是你的了。没有掷中,由距离界限第二近的孩子来扔掷,每人只能扔掷一次。玩这种游戏,很能练习扔掷物体的准确性,要是没有准头,肯定输得惨。锑、铅、铝、铜这些金属的硬度有很大的差异。锡很软,没什么反弹力,朝墙上摔时就要用力大些,而铝轻,弹性大,太用力了就弹出界线了,所以每次打的时候,都要根据不同的材质来分配力度,玩多了,慢慢就能掌握住要领,就能把"锑巴"弹到最佳位置,争取先手。那时候的牙膏皮,大多是锡质或铝质的,为了拿来做“锑巴”玩,我们小孩子每次挤牙膏都故意多挤一些出来,想尽快用完好拿来玩,为此常常挨大人的骂,挤那么多干嘛?!要是赢得多了,就分成类,铝的一堆,锡的、铜的各一堆,包起来拿到废品收购店去卖,换点儿零食钱,很有些成就感。那时候,铜最值钱,紫铜最贵。这种游戏玩到后来,变成了打硬币。用五分的硬币打,输赢一分或两分,有些明显的“赌”的味道了,大人们看见就不许玩,但小孩子还是偷偷地玩。“打锑巴”,是我们小时候游戏中博弈性最强的游戏,输赢的心理状态也是最剌激的,因为这些五颜六色的金属块是我们小孩子最有价值的“财产”,有时会玩得心跳!
05
“太平天国”玩这个游戏时,要经常动些“小脑筋”:选“国址”时,专门挑那些干硬的地方,这样即使“敌人”打过来了,钉子也不容易插得稳,便于抗击和反扑;进攻时,宁可走一些弯路,也要选择泥土较松软的地段,以确保每次甩插钉子都能不倒,而“敌人”想要斩断线路,也要费不少力。
小时候,有一种游戏既简单又好玩,叫做“太平天国”。在一块泥巴地上,相距两米左右,各自选一个自己的“根据地”,用小刀在地上划出一个巴掌大小的“田”字,每个方框内分别写上“太平天国”四个字,双方就算布好阵了。玩具就是一根敲扁了头的大钉子,钉子帽上系上两三根细布条,像似把飞镖。当然,小刀子也可以玩。双方先划拳定先后,赢家以自己的“"太平天国”为基本点,以对手的“国”为进攻方向,用大拇指和中指为一卡,量出一个点,然后将手中的大钉子或小刀子甩扎在这个点上,大钉子插入泥地中不倒,再量第二卡,再扎,还没倒,就把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目标直接奔向“敌国”。如果当中钉子甩下去后没站稳,就由对方从他的“国”开始反攻。每次扎的点距离不能超过手指间的一卡长,可以在距离之内,超出距离就算失败,由另一方玩。当双方的前进路线相交时,可以把对方的“战线”吃掉;在敌方线的两侧甩插,钉子没倒,就可以把两点之间的线段给抺掉;中间要是有失误,对方又可以来断你的线。当其中一方攻到对手的“田”字上时,要逐一插入每一个方框内,钉子不倒,就抺掉其中一个字,然后将四个字逐字全部抺掉,就算是赢了。如果这当中有失误,对方来插,可以逐格恢复,甚至可能把你逼退出去。玩“太平天国”也可以三个人以上一起玩,互相厮杀,看谁最后胜利为王。玩这个游戏时,要经常动些“小脑筋”:选“国址”时,专门挑那些干硬的地方,这样即使“敌人”打过来了,钉子也不容易插得稳,便于抗击和反扑;进攻时,宁可走一些弯路,也要选择泥土较松软的地段,以确保每次甩插钉子都能不倒,而“敌人”想要斩断线路,也要费不少力。这种游戏简单易行,对抗性很强,一根钉子或一把小刀子就可以玩,男孩子们很喜欢。
06
抽陀螺
现在的陀螺都是机器制造的,很漂亮,不但自己就会转,还带声、光、电,但绝对没有我们儿时自己“砍”的陀螺好玩,那种陀螺发出的呜呜声,才是真正的陀螺声!
抽陀螺,以前是小孩子玩的游戏,从来没见过大人抽陀螺,今天却倒过来了,极少见小孩子玩,几乎是大人或老年人在玩,真是有趣的事。我儿时生活的贵阳,把抽陀螺叫做“抽格啰”,是当地的方言,“格啰”就是陀螺。抽陀螺,好像古今中外都有,是小孩子普遍玩要的游戏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童年时几乎都玩过,陀螺是很平常多见的儿童玩具。那时城市里有叫做木器社的小店,前店后厂,柜台后面有几台机器,专门制作各种木器,像什么擀面杖、锅铲把、菜刀把、木工锉把、锅盖帽等等,整天车床响个不停。一截截的木棍在工人师傅的操作下,慢慢变成各种各样的木器。其中一些短的木料,就被车成了小孩玩的陀螺,白白胖胖,有大有小,印象中小的五分钱一个,大些的七分。我小时候很喜欢看各种手艺活儿,路过木器社,就要站在那儿看很久:木料在工人手中的车刀进退之间,一会儿变细,一会儿变粗,一条条木花从木料上飞出,没几分钟,随着机器慢慢减速,木工师傅把车刀最后一推,一个木器就从车**轻轻地掉了下来,很好看,也很好玩。但是我们抽的陀螺很少有买的。这种漂亮的陀螺虽然便宜,但不禁抽,太轻;更不禁碰撞,只有刚学玩的孩子或者小女孩才玩这种陀螺。我们玩的陀螺基本上是自己做的。我们自己做陀螺,称为“砍陀螺”——都是用斧子或菜刀砍出来的。找一根木质很硬的粗木棍,比如青冈木之类的,木质很密,份量很重。先砍陀螺的下半部,砍一遍,要看一看,保证整个锥面要完全对准陀螺的轴心点,不能有一点偏斜,不然砍出来的陀螺就会旋转不好,东倒西歪。发现歪了,就要慢慢修正过来,所以每一刀下去都不能太深,要浅浅地砍很多遍。锥体部分基本砍好了,就按比例把上半部柱体锯下来,然后用小刀子细细刮削,直到整个陀螺基本光滑了,最后拿木工砂纸打磨一遍,陀螺就基本上做好了。最后,找一颗大小适宜的轴承钢珠,慢慢敲进陀螺的尾尖处,就全部完工了。没有钢珠,用木工钉也行。用钳子铰断钉子的一大半,留下钉帽,钉进陀螺的尾尖里,再用小锤子把钉帽四周打塌进去,用磨石磨圆,也可以当作钢珠用,还不容易掉下来。抽陀螺的鞭子也全是自己做。鞭杆也要找硬一些的树枝,重要的是鞭绳。抽一般的陀螺,布条或细绳就行,但木质硬、陀身重的陀螺,布条和细绳就不禁用,一是力度不够,二是抽不了多久,鞭绳就会被陀螺给“吃”掉。那时废品商店有卖汽车轮胎线的,就是汽车外胎胶轮里面的胶线,一般是四五根线并在起,上面附有黑胶,线是化纤的,所以这种胶线很结实,十分耐抽,买回来抽陀螺,又耐用又方便。一般的小陀螺,自身轻,用大拇指和中指捏住陀螺的上面,手指用力一旋,陀螺就可以开始旋转了,然后再用鞭子抽;我们自己做的陀螺,个子大,陀身重,用手指根本旋不起来,必须用鞭子才行:用鞭绳在陀螺身体中间缠上几圈,然后用左手扶住站立在地上,右手拿住鞭杆使劲一拉,左手迅速放掉陀螺,在鞭绳的快速拉动下,陀螺就旋转起来了。这时,要急速抽打陀螺,以使它转速加快,不然陀螺自身重,很快会停下来。一般玩陀螺,只是抽转,看谁的转得稳。买的陀螺,因为是机器旋出来的,轴心很正,所以抽几下就会转得很好。我们小孩子自己“砍”的陀螺,精度没那么好,要不时地修正,一直到旋转达到最佳状态:连续不停地抽很多鞭后停下来,陀螺会旋转着在一个点上定住不再移动,我们把这种最佳状态称为“定根”。要是谁的陀螺出现了这种状态,小伙伴们就会不自觉地发出“定根了!定根了!”的赞叹声!那会儿,就别提会有多高兴和自豪了。不只是玩比“定根”,我们更喜欢玩的是陀螺的“打架”,也就是把陀螺抽起来走到一起,相互碰撞,看谁的陀螺禁得住撞。两人都先是猛抽自己的陀螺,直到能听见陀螺发出“呜呜”的声音,达到最高的转速,这才会把各自的陀螺赶到一起,相互撞击。要是你的陀螺转速差些,或者陀身轻些,就可能被撞跑,严重的会被弹出很远,歪歪斜斜转几下就倒地了。有时被撞开了开始摇晃,你就要赶紧补上几鞭,把它救活。为了使自己的陀螺在“打架”时不吃亏、能取胜,我们想了许多招儿。一个是陀螺上套水管的接头(两通),这样一来,同样大小的陀螺,碰起来肯定就占便宜啦,一碰到一块儿,木头的陀螺就给弹老远去;要是两个陀螺都穿了这种“金钟铁布衫”,相碰时就能听见金属相碰的声音。只是这种铁陀螺太费鞭绳了,抽不了几次,鞭绳就给“吃”掉了一大截。另一个就是“砍”一个大个儿的陀螺,得有小腿粗。我们把这种大个子陀螺称作“饭薯”,意思像个大红苕。这种“饭薯”一般不会输,不是有句话,叫做“十大九不输”吗,和其它陀螺一碰,很容易把对手碰开。我们那时最有兴趣的,就是这种陀螺“打架”,玩起来那才叫带劲!就是比输了,也觉着爽快!我们那时住的院子,基本上都是青石板地,抽陀螺是最好的场地。一玩起来,老远就能听见鞭子噼噼叭叭的声响,尤其是抽“大饭薯”,抽起来很过瘾。你有多大劲儿,就可以用多大劲儿,常常是脱了上衣还会抽出一身的汗!现在的陀螺都是机器制造的,很漂亮,不但自己就会转,还带声、光、电,但绝对没有我们儿时自己“砍”的陀螺好玩,那种陀螺发出的呜呜声,才是真正的陀螺声!经常玩抽陀螺的孩子,手臂都要粗壮些,力量也大些,这是真的。
07
“打皇帝县官”
据说这种游戏古来有之,叫做“击壤”。宋代《太平御觉览》中《掷砖》记有:“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一枚方园一尺掷之。”可能这就是我们玩的这游戏吧。
“打皇帝县官”,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种游戏。据说这种游戏古来有之,叫做“击壤”。宋代《太平御觉览》中《掷砖》记有:“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一枚方园一尺掷之。”可能这就是我们玩的这游戏吧。这种游戏流传较广,变化也比较大,称谓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打瓦”等等,所用的器物也各不相同,有石、砖、瓦、木等。我们儿时玩的,当地就叫“打皇帝县官”,用砖头和石块儿玩。先找五六块砖头,在空地上竖立排成三到四排:第一排并列排三块砖,砖头之间相隔一砖的距离,中间的一块砖叫“县官”,左右两块称作“打手”;第二排一块砖,与“县官”对齐,相间也是一块砖多些的距离,称为“宰相”或者“省长”;最后一块砖也在一条纵向线上,距离相等,称作“皇帝”。“ 宰相”(省长)前也可以增加一块,称为“判官”。玩的时候,三五个小孩,各自找一块巴掌大小的石块或小砖块,作为扔掷的物品。游戏的规则是,在第一排砖头前平行画一条线,再以这条线为准,相隔十来米的地方再画一条平行线。小孩子手持石块,站在砖块儿这边的线内,先后扔出石块,看谁的石块距离远处那条线最近,谁就先打;如果石块扔出了界线,就最后一个打。分出次序后,小孩子们全部转到远处的那条线外,开始扔掷石块“打皇帝县官”。击打有规则:必须最先击打第一排的左、右“打手”,然后再打中间的“宰相”和“判官”,这些“人物”都被击倒以后,再打“县官”,最后才能打“皇帝”。必须一次连续都击倒才算赢,如果中间有一次失误没击中或没击倒,则由第二个孩子来打,之前被击倒的砖头全部立好从头开始。打左、右的“打手”还好打,因为是第一排,而后面的就不那么好打了,因为“县官”在第一排,正好挡在“宰相”“判官”和“皇帝”前面,又是直直的一排,扔掷的距离又不算近,所以石块扔掷的力度和角度都要掌握适度才行。而且每次只能打倒一个“官”,如果倒下的砖头碰倒了前后左右的砖,就为失败,让其他人来打。这种规则和“官员”的排例,很有点意思吧?正是这样的难度,小孩子玩起来才觉得挺有兴趣的。玩游戏时也可以分两队,两人一队,先打未中或有犯规了,第二个补上去打,失误了,就由另一队打,看看最后谁赢。打了几个回合后,大部分整块的砖都被打成两截了,还接着用。为了增加游戏的难度,就把最短的砖块放在中间当“判官”或者“宰相”,把大块的放在最前面一排当“县官”,以挡住中间和后面的“大官”,甚至搬一块大的石块来当“皇帝”,打中了也不容易倒下去。这个游戏,很能锻炼小孩子的臂力和扔掷的准确性,男孩子尤其爱玩。
08
“打鸡棒”
“打鸡棒”游戏,有些玩法很像是打棒球,只是跑动没那么大。和其它类似的游戏比起来,对技术要求更高些。打也好,接也好,要反应快速,动作敏捷,判断准确,如果掌握不好,还容易受伤。
“打鸡棒”也是一种扔掷式的游戏,技巧性很强,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游戏之一。“鸡棒”就是游戏时的玩具:三根擀面杖粗细的木棍,一根长约30公分,握在手中用来打击短木棍的;两根短的,约15公分长。玩“打鸡棒”场地要大一些才行,至少要有一个篮球场大小。在场地的一头,先挖一个枣核型的小坑,长20公分、宽10公分左右就行,做“鸡窝”。在场地的另一头,画出一条底线,作为“界线”。“打鸡棒”的基本玩法分为两轮。第一轮,叫“打鸡头”。把一根短棒横着放在“鸡窝”的中间,游戏者用长棒伸入到“鸡窝”短棒下的中间位置,用适当的力迅速挑起短棒,弹起在胸间的空中位置,然后用长棒快速打击短棒,使之飞出。打的力度和角度都要适当,不能把短棒击出底线。在打棒者开打之前,对方由一人站在场地中间,短棒(鸡棒)被打出来后,要设法接住这根“鸡棒”。如果没有接住,“鸡棒”也没有出界,则打棒方胜。这时,从“鸡棒”的落地点为准,用长棒为尺,直线一直丈量到“鸡窝”,看有多少“棒”,并记录下“棒”数。如果接棒者接住了“鸡棒”,则要站在接棒的位置,用“鸡棒”向“鸡窝”扔掷,而打棒者这时就要手持长棒来“护鸡窝”,设法将扔过来的“鸡棒”打出去,如果打中了飞过来的“鸡棒”,“鸡棒”再次落地后,又以此点来丈量到“鸡窝”的“棒”数,并记为总分数。如果“护鸡窝”没成功,“鸡棒”落入“鸡窝”就算为输,由对方来打,自己变成接棒的一方。“鸡棒”是否打进“鸡窝”,以“鸡棒”是不是接触到了“鸡窝”的边缘为准,如果准确地扔进了“鸡窝”,那当然是完胜,毫无争议。如果第一轮打棒者胜,就进行第二轮,叫做“砍鸡头”。把一根短棒斜放在“鸡窝”的前端,露出短棒的一半在地面,打棒者要用手中的长棒敲击翘起的短棒,使之弹跳在空间,然后快速将还没有落地的短棒打出,也是不能飞出底线。而接棒者再次接棒,其它规则和第一轮相同。最后两轮打完,以“棒数”的多少来算输赢。“棒数”还可以翻倍计算。这就要看“打鸡棒”的技术高低了:无论是第一轮的“挑棒打”,还是第二轮的“砍鸡头”,打棒者在打出“鸡棒”前,如果能够用长棒接住短棒,并轻轻往上挑打一次短棒后再把短棒击出,那么计算棒数时就可以翻一倍计算,如果挑打了两次,就可以翻两倍。有的小伙伴打得好的,可以挑打三四次后再打出去的,确实是“打鸡棒”的高手。玩这种“挑打”,没有熟练的技术是不行的,短棒挑起或敲击跳起时,能够准确地把它打击出去,本身就要靠反应的迅速和击打的准确,况且,还要用长棒先接一下,再轻轻打到适当的高度,连续数次后再打出去,确实不容易,没有经验,很可能失误。刚开始玩打鸡棒的孩子都不会冒险使用此招。接住“鸡棒”后往“鸡窝”里扔掷时,也有技巧,可以玩许多假动作:假装扔出,等对方刚一做出动作再真的扔出,使之措手不及;假装往低位扔掷,突然又从中间位置扔出;假装快速掷出,突然又慢速扔出,等等,玩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斗智。“打鸡棒”游戏,有些玩法很像是打棒球,只是跑动没那么大。和其它类似的游戏比起来,对技术要求更高些。打也好,接也好,要反应快速,动作敏捷,判断准确,如果掌握不好,还容易受伤。比如打短棒,弄不好就正巧碰在大拇指上,疼得钻心;接棒时不准,不是砸到手上就是砸到腿上,打起个小青包是常有的事。我们小时候住的地方,正好有一个泥土地面的大院子,除了我们院里的孩子玩,街坊邻居院子的小伙伴们也常来玩。但是我们院子里的孩子野性少了些,技术也不如人家好,要是和他们玩“打鸡棒”,我们总是输得多,但还是很喜欢,大家也能玩得很好。说实话,我们这种机关单位院子里的小孩,许多游戏都是跟这些小伙伴们学来的。
09
掷子
掷子这种游戏,对于小孩子的手眼配合、反应能力和自控力的锻炼,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要做到“心灵手巧”,才能顺利过关。“抽皮筋”这种“惩罚”,对于处于“劣势”的孩子,也是一种“受挫”锻炼,要做到逆境中不动摇,遇到“打击”不心慌,这才能够玩下去。
掷子,一些地方叫做“抓子”,是中国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南方、北方的孩子都玩。记忆中,最早玩“抓子”是女孩们。玩具有两种,一种是用小碎布头缝的小袋子,里面装的是沙子,也叫沙袋;另一种是羊骨头里的关节骨,也叫“羊拐”,被染成红红绿绿的。估计西北地区吃羊肉多,所以“羊拐”也比较多。这两种玩具的玩法大概差不多,抛、接、抓,那时我们小男孩偶尔也玩,但印象不太深了。真正喜欢上这种游戏,是后来从西北的西安到了大西南的贵州以后。贵阳把这种游戏称之为“掷子”,主要是用小石子来玩,而且男孩子玩的还比女孩多,女孩也有玩的,但玩具主要是沙袋,“羊拐”很少见,估计和地域、饮食、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贵州多山,尤其盛产青石板。那时贵阳市里的居民院落、古建筑院落等,院子里地上铺的基本上都是方方正正的青石板,看起来就很整洁。市郊农村的房屋,许多都是用整块的石板做屋瓦,很有地方民族特色,有一个地方地名就叫做“石板哨”,可见石板之多,用途之广。所以,这里的小孩子玩“抓子”游戏,所用的材料大多也是石板做的:结实、大气、掷地有声,更适合男孩子玩。找几块破碎了的石板,先用小钉锤敲成小块,然后再一颗颗细细敲打:先敲成大概的圆形,再用磨刀石慢慢磨光,去除棱角,最后弄成1.5公分大小、看着像棋子似的“子”。一副“子”可以是四颗,也可以是五颗,游戏规则都一样。玩四颗子的,一般是小些的孩子和初学者,难度不大,手也抓得住;而五颗的,是稍大些的孩子,一手抓得住,难度也大些。“掷子”的基本动作就是抛、接、抓、抹,全凭手上的功夫。基本分为六个级,六个级完成了为“一等”,第二回为“二等”,玩之前小伙伴可以自己先约定,玩几“等”为一局。六个级的具体玩法:(以五颗子为例)
1.“独狸”: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颗子,其它四子握在手心;捏住的一颗先抛向上方,然后迅速把手中的四颗子轻撒在地上,再快速接住抛出的那颗“天子”;再次抛出那颗“天子”,同时抓起地上任意一颗“地子”,再翻回手来接住“天子”;再抛出手中已抓住的两颗“天子”,抓一颗“地子”,翻手接住“天子”。之后,抛三抓一、抛四抓一,直到最后把五颗子全部抓到手中,这一级才算完,如果中间有失误,比如没接住,没抓住、掉子等,这一级就算暂时输,由对方开始掷。2.“二对”:先抛出一颗“天子”,丢下去四颗“地子”;再次抛出“天子”,抓起两颗“地子”,反手接住“天子”;再抛出手中的三颗“天子”,抓起剩余的两颗“地子”,再接住三颗“天子”。3.“小三”:先抛出一颗“天子”,丢下四颗“地子”,接住“天子”;再次抛出“天子”,抓起一颗“地子”,反手接住“天子”;抛出手中的两颗“天子”,一次抓起地上的三颗“地子”,反手接住两颗“天子”。4.“大三”:程序基本相同,只是要先一次抓三颗“地子”,最后抓一颗“地子”。5.“马亢”(“亢”是地方方言发音,为第三声):用拇指夹住一颗子,把手中的四颗子一起抛上,同时迅速把拇指间的那颗搁在地上,反手接住四颗“天子”;再次抛出四颗“天子”,再抓起地上的一颗“地子”,反手接住四颗“天子”。6.“背等”:把手心里的五颗子一起轻轻抛起来,然后反手以手背接住五颗子,再从手背上轻轻把五颗子倒在地上(手背接子时滑掉一两颗也不算犯规);从散落的五颗子中任意挑选两颗拿在手中;地上剩下的三颗,由对方任选一颗,放置在另外两颗子的中间,作为“中子”。放置好以后,掷子方把拿起的两颗子一起抛起,同时抓起“中子”两边的两颗“地子”,再反手接往两颗“天子”。在抓两颗“地子”的过程中,不能触碰到“中子”丝毫,否则就为犯规。抓这两颗“地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跳抓”:抓起第一颗子后,手快速越过“中子”抓住第二颗,然后反手去接“天子”;二是“绕抓”:抓住第一颗子后,手不离地面,手指贴住地面,快速从“中子”前或后绕过,准确抓住第二颗“地子”,再反手接住“天子”。“背等”,是掷子游戏中难度最大的最后一级,手法和手指的感觉十分重要。五颗子抛起后,要用手背同时全部接住,就不太容易。这时,手背要尽量凹起,五根手指适度散开,这样才能很好地接住五颗“天子”;抛出五颗子时,一是要轻,不能抛高,二是要尽量使五颗子形成一团,以便手背同时接住。再就是接住后的“翻子”,要尽量轻缓,把五颗子尽量倒在自己能够很好掌握的位置,如果“翻子”动作不当,石子散落太宽,那抓子时就难了。有的小伙伴用手背接“天子”时,手背拱起,结果石子掉在手背上后弹得四处都是,随你摘回哪两颗最远的子,剩下的三颗子距离还是太大,对方安好了“中子”后,任凭你把“天子”扔得再高,也很难在它掉下来之前抓起两颗“地子”。当然,翻子时也不能过于小心。有时,翻子后几颗子距离太近,对方就会把“中子”放到“地子”距离最小的两子之间,几乎是紧挨在一起。这时,你要是没有过硬的技术,是很难取到两颗“地子”的。对于这种情形,技艺高超的小孩还是能够应对的。我们街坊上有两个小伙伴就很了不起,扔出“天子”后,能够很灵巧地把“中子”旁紧挨着的小石子取在手中,而“中子”丝毫没有触动;还有是“抹”:扔出“天子”后,都不用眼睛看地上的三颗子,用大拇指和食指准确地摸住“中子”两边的“地子”,轻轻一抹,就把两颗子抹出来抓在手中,凭的就是感觉。没有长时间的练习和一定的天赋,是很难达到这种技艺的。“背等”倒子时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几颗子都紧贴在一起,掷子的一方捡取两颗子后,其余三颗子的距离太小,无法安放“中子”。这时按游戏的规则,就要由对手拿起其中一颗,然后用左手五指并拢弓起手背,对准两颗“地子”,右手持子从其左手背上自然滚下,击中任何一颗,滚到多远算多远,这时掷子者就要扔出两颗“天子”,然后一次抓起地上的这三颗子后去接两颗“天子”。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对手都会设法通过滚子来增加难度:手背倾斜度能够让石子冲下的速度最大,尽量形成三颗“地子”各自一方,使抓子者很难一次抓齐。如果一方的这六级全部都完成了,“一等”结束,开始“二等”,再次进行同样的六级过程。中间若有失误,双方都记好是几等几级,下次再从这个等级继续;而这时则由对方开始掷子。游戏中,一方失误,轮换对方,一直到最后,看谁先完成游戏前约定好的等级,即为胜方。然后,由失利方继续掷子,一直到完成约定的等级。好玩刺激的,就在于这个失利方继续完成等级的过程当中。按游戏规则,失利方在继续完成约定等级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一次失误,就要由胜利一方来惩罚一次。这个惩罚,我们称为“抽皮筋”,是比较厉害的:失利方伸出一只手臂(一般右手掷子的,都伸左臂),胜方抓住其手,以右手食指抽打其手臂一下,称为“一皮”;第二次失误,食指和中指并拢抽打,我们称为“二皮”;第三次失误,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抽打,称为“三皮”;第四次,四指并拢抽打,称为“四皮”;第五次:五指一起抽打,称为“满掌”,是最重的惩罚。这种“抽皮筋”,可轻可重,完全看游戏的孩子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很好,都不会用劲儿,基本上是象征性的,但抽到“满掌”时,多少还是会疼的。如果两人关系一般,又都硬气不服输,那抽起来可真疼,尤其是抽到“四皮”和“满掌”时, 皮肤会抽出红红的印痕来,我们称为“黄瓜轮”,意思有些像黄瓜外皮上的样子。这种惩罚虽然不会伤筋动骨,但还是有些“残酷”的,被抽出的红肿两天都消不掉。如果两人掷子的水平技艺相差不大,有时抽不到“满掌”就能赶到预定的等级,这一局游戏就算完成了,要想继续玩,再重新开始,也可能下一局被抽的是另一人了。有时候,两人掷子的技艺差距并不大,落后的等级也不多,但是一旦被“抽皮筋”后,心里就有些慌了,往常能够完成的动作也老是失误,结果越来越差,要被抽好多次。所以,这时的心理状态很重要,斗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心理素质!不敢输,爱面子的孩子,是不大敢玩这个游戏的。小时候,我在院子里掷子算是可以的,被抽的时候少,大多是抽别人。但和街坊小伙伴中的“高手”玩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不时地也被人抽,但从来没怕过,技不如人,咱们就多练!只想赢不想输,没人和你玩。那时小男孩们很喜欢玩掷子,院子里经常掷子的一块青石板,都被我们玩得油光铮亮的。掷子这种游戏,对于小孩子的手眼配合、反应能力和自控力的锻炼,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要做到“心灵手巧”,才能顺利过关。“抽皮筋”这种“惩罚”,对于处于“劣势”的孩子,也是一种“受挫”锻炼,要做到逆境中不动摇,遇到“打击”不心慌,这才能够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