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此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喜事连连——当然,最令宁夏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时隔4年,再次到宁夏考察他一直挂在心头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2020年6月8日,也是我抵达宁夏的当日,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踏上他深怀感情、时时惦念的“塞北江南”大地。之后的三天时间,总书记风尘仆仆,考察黄河灌区,走访红寺堡脱贫群众和扶贫车间……那几天里,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了几个地方,所见所闻,宁夏大地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热浪。人们从心坎上溢出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一种幸福叫总书记来到咱身边。”
是的,对脱贫了的宁夏人民而言,对那些为脱贫而付出了巨大心血的广大干部来说,没有比总书记来到他们身边、没有比在总书记的关怀下真正实现全区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更幸福的事儿!
宁夏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意,是其他地方的人很难体会到的,这应该源于24年前习近平亲自开启并一直关注了24年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也正是因为这个跨越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伟大工程和两省区之间的真挚情谊,才让这场“山海之恋”变得壮美与**——
相距2000 多公里,
宁夏与福建,
我们曾经很远,如今很近,
只因24 年跨越山与海的守望与相助……
是的,假如不是因为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假如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庄严承诺,假如不是习近平总书记24年时时刻刻的挂念,这“山”与“海”能有今天这样情意绵绵、遥相呼应、相恋相爱的情景吗?
是的,假如不是“海”的胸怀和“海”的慷慨,“山”会有今天如此的绿与如此的花木茂盛吗?假如不是“海”的激**与浪拍,“山”会有今天开放和仰望天空的新理念吗?假如“海”不是持久地将暖风吹拂,“山”怎可能伸出巨臂,将“海”紧抱在自己的怀里?
山与海,本是兄与弟、姐与妹。山海相助,天地共荣;海携山起,宇宙生辉。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所以堪称地区与地区之间对口帮扶的典范,就在于这对“好哥俩”原本都不是“大块头”,或者说在众多“大哥大姐”中属于并不起眼的一对携手伙伴,然而“山”与“海”却以24年的真情相恋与相爱,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真情诗篇……
“山”和“海”为何能如此?这或许需要社会学家花费很多时间去调研分析。而我个人感觉,这“山”与“海”的经典携手,其中皆因一样至高无上的东西存在于它们中间,那就是情怀,或者说那就是祖国与人民、领袖与人民、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情怀。
一个人需要情怀。没有情怀的人,无论官位再高,财富再多,人长得再帅再美,结果他(她)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什么都不会留下,甚至连人的“符号”——名字——也会很快被淡忘。
有情怀的人,属于高尚和高贵的人;有情怀的人,即使是个贫穷者或文盲,他的精神和道德也将在圣坛上高高地屹立着。
一个有情怀的人,对他人、对弱者、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和友人、对现实和未来,都将留下珍贵和令人敬佩的东西。即便他仅为他人捡起一根柴,燃烧的也是温暖的火焰;如果他是一位知识分子、科学家,那他将点燃的是思想的火炬与人类进步的引擎;如果他是一位干部或政治家,那他将为一个团队、整个社会或民族,带来光明与幸福的时代光芒……
情怀如诗,情怀即诗。
在扶贫和脱贫攻坚的征程上,决策、措施、方案、计划、行动等事务,一个都不能少。然而,所有的这一切中,唯独决策者、领导者、具体干事者和所有参与这场伟大战斗的人的情怀,最重要、最根本、最可贵。
中国脱贫攻坚、携手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和信心,“促进宁夏贫困地区尽快脱贫,推动闽宁两省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主导下的闽宁两省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在20多年中铸造出的山海情怀——它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它如武夷山巍峨挺拔,永立东方……
这情怀,便是诗的磅礴情怀。
闽与宁,原本相隔遥远,天各一方。然而正是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一个政党的历史使命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片情怀,将这相隔遥远的两地,如山与水、天与地一般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超越于距离、超越于时空,也超越于民族的伟大诗篇。在今天的宁夏大地上,无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六盘山区到贺兰山脉,我们都可以看到“闽”的存在与“闽人”的身影。
有人说,在宁夏的闽商达10万人;有人说,“闽”字的工厂和企业有万余家;更有人说,如果让宁夏人脱开了自己血缘上的亲朋好友,再选一个亲人的话,他们十有八九会说:福建人。“福建人就是我们的亲人”——我听自治区的领导这样说,听自治区的各级干部也这样说,宁夏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更是亲切而深情地这样说。自然,如果让那些曾经和至今仍在福建工作的宁夏人来倾诉“福建亲人”的话,其情其事,更有数不尽、说不完的催人泪下的故事。
在我的印象中,能把非血缘的人称之为亲人,似乎只有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才这样称呼。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能生出如此情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扶贫脱贫史册上异常耀眼和暖心的一件事,或许它的意义比那些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山区百姓在现实中多添了一头牛、多种了10亩地更加难得与可贵。
情谊无价,意味也在此处。
在福建采访时,我遇见了一位西吉常驻福建的人事干部董成璧先生,他说他就是当年在福建挂职干部牵线下,第一次带领97名西吉女青年到福建务工的“劳务站长”——董成璧自己给自己封的官职。
“第一批离开西海固到海这边来的姑娘,一般都是十七八岁,最大的不超过25岁。当时我也才20岁,是刚成立不久的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因为考虑到我是学校毕业后新上班的,能说普通话,所以让我带队,这一带就带了20多年……”没有人比董成璧更能体味“山海之恋”的深意和个中的味道,他说他亲手带过来的在福建务工的家乡人就有六七万。
“我能报得上名字的‘上门女婿’就有170多个。有200来个女孩嫁到了莆田……我都能叫得上她们的名字,连她们丈夫的名字甚至一些孩子的名字我都能叫得出来!”这是董成璧最骄傲的事。
站在莆田的大海边,董成璧在我面前长长地叹了一声,说:“当年我带人过来,要走七天七夜,因为当时还没有高速路……刚到这儿时,女孩们白天干活,晚上在被窝里哭,一是想家,二是不会说普通话。我就像一只兔子似的,到处蹿来蹿去,帮她们解决这事处理那事,第一个月我瘦了12斤……其实我也不是没想过打退堂鼓,可是看到我们那些姑娘第一次拿到千元工资时的情景,我……我再也没有想回去的念头了,我就想这辈子要让我们穷山沟里的孩子都能拿到更多更多的钱,让他们能够看一次大海、游一次大海,痛痛快快地吃一次麦当劳、海鲜,天天有热水澡洗……”
说到此处,董成璧已经泪流满面。
“后来我又发现,我必须继续留下来……因为从我们那边过来的人,不仅能够挣钱,而且在这边待上几个月、几年后,女孩们越来越漂亮了,男孩们越来越有灵气了,这个更让我高兴和意外!原来我们宁夏山区的人并不笨嘛!也是可以像沿海地区的人一样,活得好好的,活得有出息!”
董成璧越说越激动:“你知道吗,我现在不仅自己一家人都在福建这边,哥哥弟弟也都在这儿。跟我一样全家留在这儿的宁夏人,已经有好几千人……”
“有可能再回老家宁夏吗?”我给董成璧出了个问题。
“我?目前没有想过……”他愣了一下,回答道。
“为何?”
“我知道家乡现在也变得很好了,但这边仍然需要我。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后,老家那边出来务工的人员还很多,现在光莆田一个地方就有几千人,我是这支劳务大军的站长,所以大家还需要我……”董成璧笑着补充道,“我的工资和人事关系还是在西吉噢!”
啊,其实像董成璧这样的“山海”双栖人何止一两个,他们身上的山海情怀自然格外浓烈。这样的情怀,通常可以熔炼出有形的物质和崇高的精神,能让两个远隔千山万水的地区携手共荣。
由此我们再一次感觉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所建立起来的“山海之恋”,其实已经凝聚成如万里长城般坚固的伟大情怀。
情怀能让人超然,能让人刻骨铭心,更能让人勇往直前,不断奋进和创造奇迹……
我知道,闽宁之间的山海情怀,在现任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添进的身上,怕是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了。
“70后”的黄添进,今天算来也是奔50岁的人了。但在32年前,他怀揣3000元到银川时,也才18岁。那个时候的他,不懂诗,也不知诗是何味,他的心头只有一个梦想:走出自己贫穷的山乡,到遥远的地方,忘掉自己的身份,干出一番能够让自己有尊严地活着的名堂来!
其实这就是黄添进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福建人的“诗”——那个时候黄添进的“诗”是苦涩的,没有半点浪漫,只有心酸的泪水独自往肚子里咽……
“当时我们福建山区也不富,但我有手艺——做糕点的手艺。我心想:人家已经富了的地方我肯定干不过他们,所以就奔到比我们更穷的宁夏来了……这一来,没想到就是32年,我也从‘海’那边的人,变成了‘山’这边的人。”黄添进今天的这番感慨,还真道出了“山海”之间的那份诗意。
当年18岁的他举目无亲,独自一人来到银川时,他看到这里的百姓很少吃得上用大米和糯米做的糕点,尤其是内地人喜欢吃的绿豆糕和“驴打滚”,这里的国营食品店根本没有。于是黄添进就在银川火车站旁租下一间生产车间兼宿舍的小房子,开始将他从湖南学来的做糕点的手艺使了出来——这也使他成为当时银川第一个糕点加工个体户,当然也是第一位闽商食品小老板。最初的创业日子并非一帆风顺。推着车子在车站叫卖一天,赚上百十来元,除去生产成本和房租等所剩无几。最让黄添进记忆深刻的是,少赚钱、不赚钱都可以撑过去,可南方人难以适应干燥的塞外生活,流鼻血、拉不出是最难受的事,黄添进几乎天天为此遭罪。“后来是一位好心的本地大伯用他自己的土方子帮助我止了鼻血、通了肠胃,这才让我能够继续在银川待下来。”黄添进说,他在宁夏32年,数不清有多少伯伯婶婶、兄弟姐妹帮助过他,甚至在他突然生病倒下被人送进医院后,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还给他送水果、送奶茶。
“我对宁夏亲,是因为宁夏人先对我亲……”糕点人出身的黄添进没有多少文化,但当他说起宁夏和宁夏人时,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他们实在,他们拿你当亲人,你就不得不像对亲人一样对待他们……时间久了,你就觉得自己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一员,你就是做生意,也要实实在在,多想着为大家服务,把香甜留给你当作亲人的每一个客户。”
“麦尔乐”是黄添进企业旗下的品牌,现在在宁夏知名度很高。“卖得开心、卖得快乐,这就是我食品名字的意思,它其实是我在宁夏做食品生意的心境……”每逢被问到他的食品品牌是何意时,黄添进总是如此解释。
宁夏人让黄添进“卖得快乐”,所以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好、越做越大。2006年,黄添进的“麦尔乐”在银川开设第一家西饼店,随后没几年就发展到40多家连锁店,并且完全实现了中央工厂生产配送和饼店现烤相结合的经营模式。2013年,黄添进瞅准商机,投资1.3亿元在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无菌化食品加工厂房,拥有国内一流的生产线,经营月饼、粽子、汤圆、面包、蛋糕等几大系列近200个品种,年产值1亿多元。这位当年仅带3000元到宁夏闯**的福建山区穷小子,如今早已变成亿万富翁。2015年,黄添进成为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闽商引路人。
“宁夏福建总商会会员总数由最初的50多人,现在已经发展到1800多人,代表着在宁的5000多家企业和8万家商户,仅5年间对宁夏的投资就达20多亿元。我们大家都把宁夏看作是自己的家乡,是为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事,所以干劲越来越大,情分越来越浓。”
我知道,30年前的1990年,黄添进就把一家子搬到了银川。那个时候老家的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黄添进说,宁夏人待我如家人,既然家人在那边,我就得搬过去。后来他的三个孩子先后都是在银川出生的,于是黄添进干脆把自己连同孩子们的户口全都迁入了银川。再后来,三个孩子都上完大学,本可以在福建和沿海其他地方工作,但黄添进又动员孩子们回宁夏。他对孩子们说:“宁夏才是你们的家乡,你们学到了知识,就要为正在奔小康的家乡作贡献。”如今,黄添进的两个女儿也已成家,对象都是宁夏本地人。
32年前的一个福建穷小子,只身一人来到宁夏。而今他全家四世同堂、十几口人都在宁夏,成了真正的宁夏人。
黄添进的人生变奏曲,是无数“山海之恋”的缩影,他的宁夏情怀已浸入他和他家族的血脉之中,什么力量都无法改变。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用情怀写成的诗:
山间的云,就是海上的浪。
海上的波,就是山中的风。
山挽住了海,海才宽阔无边。
海簇拥着山,山才显得壮美。
我在山海中游弋,
犹如在幸福中**漾……
听说林小辉这人是在林月婵家里。彼时我正在采访林月婵,有个电话打到她手机上后,只见林月婵立即兴奋起来,跟电话那头的人说得亲热异常。这自然也引起我的好奇。
“林小辉,是个好企业家,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投在了宁夏那边,你得采访他……我把他叫过来!”林月婵说到林小辉这人时,说话竟也不像病态时那么停顿了。可见这个林小辉在她的心目中分量不一般。
现在林小辉就坐在我面前——正巧,我在福州时他刚从宁夏那边回闽办事,于是便有了我采访到他的机会……
“你最好到我在隆德的闽宁工业园区看看……”林小辉不像个生意人,话不多,一脸憨厚,他如此说。
我答应了。一年之后的2020年6月初的宁夏行,我和他在隆德他的闽宁工业园区见了面。现场所见,比在福州听他讲的要生动和深刻得多,而且有些不可思议:在十分偏远的大山峡谷间的一片平地上,一排排整齐崭新的厂房和楼宇耸立在那里,宽阔的马路、来来往往的汽车,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就是我们的办公楼。”林小辉将我领进一栋四层楼房,从一楼的园区产业展区开始介绍,一直到四层的办公区,林小辉的“黄土地”王国尽显威武和实力。“这个闽宁工业园区,在隆德县支持下,由我投资兴建。2012年8月21日奠基,目前已建成四期,占地3000亩,建厂房20余万平方米,已投入基础设施资金6亿多元。引进入园企业51家,其中约三分之一为闽籍企业,有6家规模以上企业,全园实现年产值5亿元。两三年之后,估计园区年产值可以达到30亿元至50亿元,因为我们已经把‘上海医药’企业引入园内了,明年他们的产值就要达到20亿元左右,这是中国药业界的巨无霸……”林小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新厂房,很是兴奋地对我说。
“开始我们家乡在宁夏的挂职干部找上门动员我到宁夏投资时,我有些拿不准。可去考察了几次,我的心就被牵走了,跟着魂也被勾走了。”在福州时,林小辉这样说,最初他花了200万元请各路专家帮助他把脉,看可否在隆德建工业园区,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小投可以,不宜大投。但林小辉说:“一投就回不来了……”
“为何?”我笑问。
“因为有了感情。”他说,“自己这几年五六个亿就是这样撒在这片土地上……”
“后悔吗?”
“没有!”林小辉一听我这问话,赶紧表达内心的真实意思,“我现在基本是把身家性命都投到这儿了……你一定要问为啥,简单,就是爱上这里了!这里现在就是我的家、我的事业所在!”
“你看,2012年来时,这里没有一间房子,全是荒地。现今这块土地可以为当地每年创造几亿、十几亿的产值,有2000多名当地百姓在这儿务工,而且在不远的将来,整个园区将要实现百亿年产值、5万人在此务工,这等于是半个隆德县城的规模呐!”林小辉骄傲地提高了嗓门说。
“这就是你的‘黄土地’理想?”我想起他的企业名称。
“是。当时起这‘黄土地’的名字,就是我喜欢上了这块土地,同时也立志想把这块土地变成生金生银的富贵之地……这就是我的理想。有点诗意吧?”林小辉的话,让我一下感觉到他的内心其实也很浪漫。
然而我知道,林小辉的这份浪漫,是用心血和汗珠演奏出来的。“刚到这里时,我30多岁,家里已经有亿万资产。可看到这儿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竟然连对象都找不到,穷呗!我想我应该为他们做点事,让他们也能找得到对象,也能成家立业,于是我就想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做些真正能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富裕起来的事,所以想到了建个工业园区。就冲着这份心愿,我带上自己过去挣的钱和七八十个人,从福建来到了这片山坳坳里,直到今天……”当这位来自福建莆田的企业家双脚踩定宁夏大地后,就显出福建人那种精细干实事、用脑做生意的品质,全心全意投身于他心目中的“园区”。
“我们是贫困山区,你们能帮多少忙就帮多少……”
“‘黄土地’确实不起色,但它实在,你们看着给价吧——”
林小辉说,这些年无论在外面招商,还是销货,上面这两句话说得最多,听上去甚至有些“可怜”,但他心里有杆秤:“通过我的努力,哪怕能让山区的百姓有一户脱贫致富,我都会感激那些来园区办企业、买我们货的人。”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林小辉,他走过的“闽宁创富之路”,其实就是首诗。他的园区,就是一首“发表”在大地上的诗作,眼下已经很美很美了,明天、未来还会更美。
在宁夏一路采访中,无意走访的许多学校和扶贫车间,以及残疾人创业基地,竟然听说当中有许多项目都是林小辉资助或捐的款,这更让我对于林小辉对宁夏这块大地的挚爱深感敬意。当我希望他能够提供这些年为宁夏做的“好事”时,他竟然憨厚地冒出这样一句话:“我没啥值得表扬的,那些到宁夏来挂职的干部才值得好好宣传,不是他们的影响,我们还没有机会认识这块土地,也不可能有机会把自己的家和事业全部搬到这个地方呀!说句实话,以前我只是个商人,不懂太多事,但这些年到了隆德办扶贫工业园区后,我懂得了自己的价值,懂得了比赚钱更珍贵的价值,所以我才甘愿把身家性命全部投放在这里……”
林小辉的话让我回味了很久,一个原本就是亿万富翁的人,不远千里,来到山区,为了让一批贫困的人过上好日子,自己心甘情愿“丢”下几亿、十几亿的钱,这难道不是一种超出生意范畴的特殊情怀吗?而我知道,像林小辉这样的闽商在宁夏已经有近10万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身份也从“闽商”变成了本土的“宁商”,甚至他们的后代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闽宁”的名字……这难道不是诗吗?不是山海之恋的诗吗?
是的,这就是诗,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美的诗篇。
而“山海之恋”能够产生这样的诗,我们不得不特别致敬那些为书写这些诗篇而“铺纸磨墨”的援宁挂职干部们。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4年的坚守与持续,也恰恰是因这些飞翔与奔波在“山海”之间的时代楷模,才会有今天宁夏大地翻天覆地、美丽如画的巨变和人民美满幸福的日子。
2020年7月3日,中宣部以云发布方式向全国宣布: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中宣部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意义极其不同,一是时间上,二是人数上,三是“时代楷模”排序上,都意味深长。要知道,在这之前,中宣部共授予个人和集体正好是100个“时代楷模”。第101个给予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它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24年来一直关心和关注的这一对口扶贫模式将载入中国扶贫、脱贫史册。正如授予荣誉称号的新闻词中所写的:“199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敢于牺牲,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经验’,缚住贫困苍龙。”创造“闽宁经验”并为其作出巨大贡献的楷模们的人数之多、覆盖之广,是前100个“时代楷模”中所没有的。事实上,中央这次所授予荣誉的对象并非单指180余名福建赴宁的挂职干部和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队员和志愿者,也包括数以万计的像林小辉、严国圣、林水英、陈德启、黄添进等这样的闽宁企业家,正是因为他们24年来的不懈努力、无私奉献、奋力拼搏,才让宁夏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减少贫困人口9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56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15元,宁夏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101”的排序,或许没有什么讲究,然而他、她和他们这些为创造“闽宁经验”而谱写诗篇的福建亲人——宁夏人这样称呼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是一批负有特殊使命的时代楷模,他们“真情奉献、久久为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
“践行者”“奋斗者”“先行者”“探索者”——呵,“101”号的时代楷模,你们无愧于这样的荣誉和称号。是你们,以崇高和坚定的使命感,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一个伟大事业,一以贯之地坚持了24年,并丝毫不走样地为这一事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你们以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精神,一棒接力一棒,直至最后的冲刺;你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毅力和智慧,成为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勇士,创造了无数奇迹;你们是中国智慧的实践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山已经把你们的英名,镌刻在峰岩上;海已经将你们的丰碑,簇拥在每一波涌起的浪尖上……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在这里庄严地将他们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写入此书,虽然在数以万计的群体中他们可能只是点点滴滴,但我相信,即便如此,这些仅凭我个人捡拾的“零散”音符,也足以让“闽宁经验”的时代协奏曲,呈现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
林月婵的名字已经在宁夏大地上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现在,我要说的这位“老马”,是接替林月婵出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一职的马国林。我采访马国林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三年多了,然而他说他现在一直在忙活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那些事儿”……“其实也都算不上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建设,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久久为功,才有了今天看上去巍巍长城一样的伟业。”马国林说。
1999年,第一批到宁夏的挂职干部履职结束之后,马国林是作为省扶贫办负责人代林月婵去接这批的8名干部回福建的。“那个时候,我们派去的挂职干部没有领队,所以省组织部门和宁夏当地提出希望从第二批开始能够有个领队,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和协调挂职干部们的积极性。结果在选第二批赴宁挂职干部的领队时,我自己被选上了。这一选上,就把我跟宁夏粘在了一起,20多年里,我在福建、宁夏两头来回跑了100多趟。林月婵大姐说她像山海间的一只飞鸟,我跟大姐说,我就是后来居上的另一只飞鸟……”
马国林后来担任了当时的固原地区常务副专员,分管农业和扶贫工作。马国林给我讲述了他第一次下乡的印象:“那天我和几个干部走了大半天山路,口干舌燥。走到一个村庄,见半山腰有户老百姓,就进去想要碗水喝。那百姓就给端来一碗水递到我手上,当时我看着碗里的水,愣住了,因为那水黄浊得闻起来还有一股腥臭味……如果在我们福建,那一定觉得是有人给你作恶,但在宁夏山区,这样一碗水就是当地百姓对你的最高礼遇了!”喝完这碗水的马国林,当时双眼满是泪水。
“一是那水确实太难喝了,二是心里不是滋味。那个时候,我们福建那边连农民家都喝矿泉水了,他们宁夏山区的人竟然还在喝这样又脏又臭的污水。而且这样的脏水还像是宝贝一样不能随便浪费,你说心里难不难受嘛!”
这揪心的事,让七尺男儿马国林想着法子要为宁夏山区和戈壁滩上的百姓解决饮水难的问题。“从这开始,我就在山与海的两头跑啊跑,尤其是每回回到福建,见人就作揖:帮帮忙,给口干净水给我的亲人喝!我这么一说又一解释,大家就明白了我是在为宁夏山区和戈壁滩上那些喝不上水、喝不上干净水的百姓筹集打井的资金,所以几乎有求必应……”马国林的面子很大。
打井的事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联席会上也被确定了下来。“我清楚地记得近平书记还在会上特别强调,像为百姓打井的事要优先做、快速做、做到底!”马国林是这件事的具体执行者和领导者。
2000年春节已过,六盘山上依然白雪皑皑,甘城乡的打深井战斗已经拉开战幕,那轰鸣的钻井声,震**了整个山谷十里八乡的百姓。他们围着马国林和钻井机台,直愣愣地等着地底下冒出甘泉,因为“甘城”自有这名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就从没见过啥是甘甜之水……
80余天过去,突然在6月26日这一天,一股清澈的甘泉从井底呼啸着喷出数米高……
“甜水!”
“甘城乡有甜水啦——!”
出水的现场情景,马国林说他前所未见。“整个乡都轰动了,甚至县城的人都过来看出水……有一个回族老汉,喝下第一口清纯的井水时,满脸流着泪,抖着双手过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直哭,而且一个劲地说着:‘感谢共产党,感谢好干部。’当时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抓着老汉的手,跟他一起哭了好久好久……”马国林这样回忆。
后来马国林干的事越来越多,他领队的那一期挂职干部和后来去的两期赴宁挂职干部,帮助当地完成了15000多口井窖建设和十几万亩保水、保土、保肥的“坡改梯”工程,改善了环境,农民收入也有了保障。“现在想来,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是:经我之手,从西海固那边带出了30000多名劳务人员到福建这边来务工和学技术,他们有的后来就留在了福建,有的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你看,我手机里尽是他们这些人的信息,有几百号人了。现在还是一样,天天有人跟我联系。过去他们联系我,主要是碰到问题希望我帮助解决。现在他们说是有了好事向我汇报,其实是想让我这位‘山海之恋’的老红娘高兴高兴!”年过六旬的老马在他的“义务扶贫办公室”里,抱出一大堆信件和报纸,开始讲他和一起赴宁的挂职干部们那些难忘的“闽宁往事”。“一茬接一茬,就是一场24年没断过的接力,他们有的甚至没有回来……”马国林说到这儿,哽咽了。
“他们更多人像雷锋和焦裕禄一样,一心一意为当地百姓脱贫攻坚办实事,成了当地人民群众心目中难舍难分的亲人和共产党人的形象代表。”马国林告诉我,如今宁夏许多县市政府,都编著了《闽宁扶贫协作纪事》,“那是24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史书,里面详详细细地记录了对口扶贫协作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更让人感动的是每位我们福建过去的帮扶挂职干部及支教、支医、支农队员和志愿者的名字都列在里面的‘英雄谱’上,这让所有参与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创造的‘闽宁经验’的工作人员都有种崇高的荣誉感。”然而我知道,镌刻在今天宁夏大地上的,何止是这些一个个简单的名字,只要稍稍在宁夏各地走一走,你就会发现:如今,许多福建的地名,成了宁夏的村庄、集镇、学校、医院等的名称……仅在同心县,我好奇地稍稍记了一下,就有“石狮镇”“石狮职业中学”“惠安新村”“惠安住院大楼”“南安实验小学”“南安村”“南安社区”“安溪中学”“安溪敬老院”等数十个福建省泉州市管辖地区的相关名称。一问,原来都是对口帮扶同心县的泉州市出资兴建的。在银川、在固原、在吴忠、在中卫的许多县区,都有以福建各市县区名称命名的新村、新镇、新学校和社区、医院等单位,这些名称皆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产物,更是“山海之恋”的结晶,每一个名称后面,都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比如同心县石狮镇的建设,不说福建、宁夏两省区的领导一次次协商、会谈、定方案,仅石狮市与同心县具体实施操办这事的双方干部之间就不知有多少次来来回回的一次次“拉手搭背”,倾情注力。我听说,石狮方的黄源水(市委副书记)和黄水源(挂职到同心的常委)与同心方的王有才(县委书记)等领导之间的“握手”与“交道”,传出了一篇篇有趣的“恋情”:石狮两股“水源”,同心汇聚“有才”,于是就有了石狮镇。后来,石狮方面又派来何敬锡与林天虎两名才俊先后到同心挂职,这对“尽心(何敬锡)天虎(林天虎)”,通过各种努力,将石狮侨乡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先后为同心县建起希望小学、医院、镇机关大楼、农民养殖基地、劳务培训中心等公共设施。同心人感动至极,无以言表,于是一个个以“石狮”命名的新标识在同心这块离福建遥远的地方,遍地开花,这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和山海之恋最好的注解。虽然后来有关部门不再提倡这种冠名,然而如今留在宁夏大地上的这些“福建名”,足以让相关的闽宁两地人民建立起一层世代的亲情与血脉关系……
是的,当一种情怀和一种情谊融入血脉之后,它便会升华为割不断的情愫。而编织成情愫的正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的行为与情感,人的行为与情感的缘由,则是人内心的感受与体验后所迸发出的一种能量。
中宣部表彰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的赴宁人员中,有一批是支教、支医、支农的志愿者,他们在宁夏贫困地区的出现,并没有被冠名,然而他们的身影和精神其实比冠名和耸立的一座座丰碑更让宁夏人惦念与铭记。
我读到一位叫傅文超的老师所写的一段文字:
支教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返回福建那一天,自发来到火车站送别的学生的眼泪打湿了我的心,那一声声的哭泣、呼喊,多年来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而深刻,难以磨灭。在我看来,学生们朴实真挚的感情无与伦比,那是我一生中取之不尽的财富,这是任何荣誉都无法比拟的。那荣誉证书只是对自己的一份肯定,真正吸引我两次踏上宁夏的土地到同心支教的,是那一双双明亮的、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是那份朝看日出、暮听蝉鸣、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坚守的这份不变的教育梦想,以及不曾改变过的对教育事业的痴心……
像傅文超这样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赴宁夏支教、支医、支农的福建人何止几个、几十个,而是几百、几千人,有人去了一年、两年,甚至希望永远地留在宁夏……这是为何?我这样的问题向他们提出后,这样的人会坦然而又深情地告诉你:因为我们爱上了宁夏,因为这里是我们新的家乡……
你对此将无颜再问。你只有对他们致敬和礼赞。
养羊人在羊场里自建的跑道上驱赶滩羊“跑步锻炼”
马国林还对我讲,宁夏本地产品有三大宝:土豆、枸杞、滩羊肉。这“三宝”以前多少也是有名的,但内地市场并不大听说,甚至很多内地人还以为这“三宝”是甘肃或陕西的!“但自从有了我们的挂职干部之后,‘宁夏三宝’这些年名气传遍神州大地,这你感觉到了吗?”
还真是。老马的话也让我脑海中不免泛起北京市场上近几年宁夏特产猛增的强烈印象。
“盐池的滩羊肉简直就是极品!”到盐池采访,一顿纯正的滩羊肉,让我这样平时不爱吃羊肉的人一下上了瘾,那种口感、那种肉质,吃一口便有放不下的感觉,让我从此改变了对羊肉的看法。而在同心一位百姓家,老乡亲自给我泡的一杯枸杞茶让我陶醉了好半天——“那才是神仙茶!”
我知道,盐池滩羊从过去二三百元一只到现在可卖到三四千元一只,其价格和品牌影响力像火箭飞上了天一般飙升,这与福建挂职干部的拼命“吆喝”不无关系。至今,盐池人民依然清楚地记得高国富、张学勇等一个个“福建县长”的名字,更记得这些县官是如何带着他们上京城、下福建、走深圳,去推销盐池滩羊肉的。曾经在厦门街头出现过这样一幕:一家经营滩羊肉的饭店,消费者为了吃上一盆滩羊肉,需要排队等候三小时。“好菜不怕等,吃了赛神仙。”厦门人这样推崇盐池滩羊肉,就与上述挂职干部不遗余力的推介有关。
福建到同心的挂职干部从跟着马国林一起过来的何敬锡,到后来的林天虎、杨树青、蔡荣清、傅子评、薛建民、陈剑宾、林育伟……他们虽然在自己的家乡不在同一岗位上,然而到了同心接力挂职后,这些干部无一不把推销“同心滩羊肉”以及“同心枸杞子”作为己任,竭尽全力,奔波于山海之间和全国其他地区。“老实说,我们本地干部过去干事有点像犁地的耕牛——慢性子。随着福建干部的到来,他们与我们同一个班子后,那种沿海地区干部干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作风,对我们宁夏干部作风的改变,起到了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在那次丁县长请我到一个乡村吃便餐时,同心县的几位乡镇干部也在场,一提起这个话题,当地干部就感慨万千。“过去说沿海地区发展快,我们就会认为是因为他们那里交通发达、信息灵通,而我们落后就是因为这些条件不行。但自从福建挂职干部与我们一起工作之后,才发现:我们与沿海地区干部之间的差异,除了观念、理念上跟不上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差距是,我们的工作作风、工作劲头远不如他们。人家是一天能干完的事绝不拖到第二天、第三天去做,甚至会把第二天、第三天的事提前做好。我们过去则不是这样的,没人逼着、催着的事,就可能一直拖着、等着,直到火烧眉毛时才真着急起来。现在不同了,身边有福建干部做榜样,上面有脱贫攻坚的任务指标,你就得换个脑袋、改一改作风,真心实意地干一番事业……”
滑志敏,现任盐池县委书记。这位属猴的同心籍宁夏本地干部,他的家庭是宁夏困难地区少有的读书成才的家庭,兄弟姐妹八个除大哥外全都上了学,并且成人后多数当了干部。滑志敏是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毕业后却到了财政局工作。“贫困山区的财政工作,一半工作就是如何用国家给的那些钱把贫困乡村和百姓的事办好,因为县级财政本身就没有多少收入,所以我一参加工作基本上就接触了扶贫工作。红寺堡开发,到了那边创业,一干就是好几年。后来当吴忠市财政局局长,之后就到了盐池县任县长,一年半后的2015年开始改任书记,这也就遇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开始。几年下来,体会多多,其中一条是我从福建干部身上学到的,也是从盐池脱贫、帮扶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即要让百姓从理念上真正改变脱贫致富的观念,高度重视百姓的精神脱贫,也就是说:要让我们盐池的干部和群众,有自身动力和自身能力去摆脱贫困。”
“但再重要的工作,也没有比抓人的工作更重要,没有比抓人才和提高人的能力更重要的事情了!”滑志敏说。其实他本人就是一个特别会抓“人”的本领的人,同时又是自己做在别人之前的人。盐池滩羊能有今天的影响力,能在当地农民致富中起到80%以上的增收贡献率,与滑志敏身先士卒抓滩羊销售渠道的建立和制订27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统一滩羊产业的“入关口”、稳定价格等有直接关系。当地脱贫的群众称他是“滩羊书记”,看来名不虚传。
2017年,南非等非洲国家组织了一批大学研究生到盐池一个典型的脱贫村庄学习调研,原计划一周时间。可第一天参观完后,这些南非学生就都要走了,一问为什么,他们说:“你们的方法我们学不了,你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奇迹,你们在社会主义体制、机制下的人的能力和观念、理念,是我们非洲国家现有制度下无法实现的。”
“其实,我们盐池的脱贫经验的重要一点,就是学习了福建挂职干部们留下的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勇于创造的精神。”滑志敏说。后来他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中对福建方面说:“你们不用再说给多少钱了,我请你们多把我们的干部培训好,这是我和盐池人民最高兴的事。”正是这一精神和能力上的“饥渴症”——用滑志敏的话说,盐池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干部、企业主和有志发展产业的群众,到福建学习和接受培训。学习回来的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致富带头人。
党的十九大代表、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的朱玉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第一次到曾记畔村,刚坐下就听朱玉国介绍村里情况,近一个小时下来,就是完整的一堂“党课”——朱玉国的能说会道堪称“宁夏一宝”,因为一个农民能这么会说、这么有水平,着实让我领略到了。
朱玉国所在的村是2016年就摘下贫困帽子的。他的经验来自于用心学习福建挂职干部,学习福建依靠金融来实现农村精准脱贫的方法,结果大见、快见成效,闯出了一条全新的脱贫致富道路。“我经常跟村民们说,什么叫梦想?梦想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有愿望,有目标,这就是梦想!再具体一点:到我们农民头上的梦想,那就是大家都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一个致富的愿望,一个致富和追求目标的方法。过去我们的扶贫多数时候是输血,确实也对那些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起了些作用,但对年轻人、对村庄的长远发展没产生作用,甚至还养懒了一些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来了福建挂职干部,我们县里又派了一批又一批干部和骨干到福建学习培训,慢慢我们就明白了,原来人家能够富起来,就是每个人都有追求、有愿望、有目标,头脑灵活办法就多了,办法一多,事情成功的机会也就来了!”
“诚信越好,产业做得越大。产业做得越大,诚信获得的金融资金支持就越大,会激励产业更上一层楼,美丽幸福的村庄建设就会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们曾记畔村的脱贫致富模式。”朱玉国侃侃而谈。如今他不仅是村党支部书记,而且是远近闻名的“盐池脱贫模式”的宣传员,据说每周要接待好几拨前来学习的干部群众。“十年前我就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要解决村民医疗问题,当互助社资金达到300万元时,村上就可以拿出一部分钱为村民买医保了,可以避免因病返贫和看不起病的问题;第二个梦想是养老,当互助社资金达到600万元时,村上花钱给所有村民买养老保险;第三个梦想是教育,当互助社资金达到800万元时,村上给考上大学的贫困生每人奖励一笔钱,让他们不必因经济问题影响学习。十年下来,我的这三个梦想在村上全实现了……靠的就是一个观念的改变。”朱玉国说。
今天的曾记畔村已经是当地十分有名的富裕村了。在漂亮的村委会所在地,朱玉国向我展示的不再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档案,而是一沓沓“富农卡”。
“一个数据可以看清楚我们村的变化:过去全村只有一辆破旧的机动车,现在村上有300多辆各种新汽车……”朱玉国很是自豪地对我说。
在他身后,是卷起的千层麦浪,如海浪般汹涌。它让我有仿佛置身于鼓浪屿边观海之感……那是一种爽朗和**、幸福与激**,因为这样的麦浪与海浪的意境融合,就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山海情”,它的互动、它的融合、它的奋力,就是这个伟大时代的潮流,将推进两省区共创繁荣与辉煌。
海浪拍岸,涌起千层雪。雪融大地,绿意披河山。
当晚雨下得很大。听张柱书记历数这些脱贫攻坚战中的感人事迹时,我的心情既沉重,又异常振奋。“正是福建干部和我们本地干部的携手奋斗,才有今天连老天都感动得雨润大地……”他说。
是的,宁夏、西海固现今已经完全变了样。“这回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竟然有10000多名湖北人在西海固工作!虽说增加了我们防疫的工作量,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十分振奋:咱固原、咱西海固也开始吸引外地人了呀!”张柱书记的兴奋是有理由的。
“疫情缓解之后,内地不少地方缺少劳动力,特别是听说福建一些企业需要务工人员,我们就及时租用了11架飞机,把数千名本地务工人员输送了出去……这样的事,在前几年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对我们宁夏来说,已不足为奇了!”张柱书记说到这儿已经有些哽咽,而他后面的话更让人深深地感动。“过去包括我自己在内,对脱贫大家心里还是没有底的。但是这些年来,习总书记一次次地来到我们身边鼓励和教导我们,中央和自治区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又有福建同志倾心倾力的帮助支持,我们真是越干越来劲,越干越觉得希望越大,光明就在前面,就在明天。这个时刻,我们每一个干部都想着能在自己的手上把脱贫致富这项伟大的事业完成好,完成得完美和出彩!”
呵,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情怀!伟大时代造就的情怀!没有比这样的情怀更鼓舞和激励人的潜能和力量的了!没有比这样的情怀更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的了!
山已经在笑,海早已跳跃。山与海的携手共欢,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便是人间辉煌的再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难道不是吗?24年前由习近平亲自创造的“闽宁经验”,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事业的康庄大道,就是破解世界级难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为人类文明史贡献智慧和精神的康庄大道……
沸腾的黄河,会让贺兰山、六盘山再次耸立于中华民族的群峰之列,昂然高歌!
2020年6月完稿
2020年11月修改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