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许倬云。

我是一个一辈子教书的人,一辈子看书、写书、教书。我接触过的学生很多,几十年的教书生涯里,从本科生教到硕士、博士、博士后,所以一辈子都在处理有关人的问题。我现在想跟各位,尤其是当前中国的年轻人谈谈话。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中国有个词语,叫“大人”,什么是“大人”呢?你要负起你的一切责任。生下你是你爸爸、妈妈的责任,长得好看、难看你都没有责任。等你到了二十岁,你就要对自己的样子负责任了。你的脸是什么样子,表情是什么样子,这是你的责任。

一个人心情快乐,他的脸就漂漂亮亮、好看;一个人整天生气、吵架,他的脸色就很难看。所以到了二十岁以后,你就要负起你的责任。将来你是什么样的面貌,人家就把你看作什么样的人,你就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如同声音反射回来一样,你是什么样的人,人家就以什么样子待你。

换句话说,你今后的人生遭遇,你承受的所有好话、坏话,好举动、坏举动,十之七八是你的责任。有一个电影团队拍电影,要找个演员演天使,找了半天找了个很俊美的男生来扮演。二十年后,他们要找一个演员演魔鬼,结果找到一个外貌很好看,骨子里透出来的气质却是魔鬼的人。问他姓名,发现这个名字很熟——他说我也觉得你们很熟,你们这个电影团队曾经找过我。所以这个人以前像天使,后来像魔鬼。这是谁造成的呢?这二十年里,他的所作所为塑造了他的形象,这个形象代表的是他真实的自己,这个真实的自己不是俊美的五官。丑人也可以很吸引人,俊美的人也可以叫人很讨厌。所以,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的责任。

穿衣、吃饭、开名车,这是一种包装。一瓶酒包装得是否好看,并不能决定酒的品质好坏。包装得再难看,如果打开瓶子一股酒香叫人马上馋了,这就是真正的好酒。评判倒出来的第一杯酒,就看它的样子、颜色和风味,判断一个人也是相似的道理。所以人生由你自己创造,由你自己铸造,由你自己塑造,由你自己培养。你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你自己是要负责任的。“样子”可以叫作“修养”,也可以叫作“印象”,或者说是一个认识你的指标,它反映的是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面的衣装。你的每一句话是让自己更好看还是更难看,是你需要时时刻刻注意的事情。

人要怎么样取得修养?人生下来都是一片空白,“哇”地一哭的时候,才第一次表现自己。他是一片空白,但他马上就接收了外界的信号:妈妈亲一亲,医生拍一拍,爸爸抱在身边不放。初生的娃娃可能不知道这些信号,但很快他就知道了。这些信号帮助他塑造自己,他对身边的人有了感觉,也有了认识。人一辈子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外面的信号,无时无刻不在学知识,只是到了一个地步后,不在生活里边求而已。

知识要从知识的工具上求。谈话、讨论、念书、查资料和研究等,这些都是获取知识的工具。知识转变成感觉是直接的,一堆知识凑起来才是感觉。香、辣、臭、苦,都是得来的感觉。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材料,他的感觉可能完全不一样。同一杯酒在不同的时候,哪怕是同一个人,喝起来的感觉也不一样,佛家的一部经典专门讲这个东西。感觉本身会因时、因地、因心情而异,所以感觉靠不住,你接收的信号靠不住。

谁来判断呢?你的“心”在判断。“心”,在英文里叫“mind”(心思),它所在的地方叫“brain”(大脑);在中文里的意思则是“heart”(内心),是“心里头”的感觉。这个概念就显示了中国和西方观念的区别。我这次谈的是中国的“心”,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对自己的整个认识也是中国式的。中国人讲“貌由心生”“命由心生”,心里面生出你的面貌,心里面生出你的命运,一切都受到心的影响。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心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人心里面获得的经验,累积起来的基础的“经验库”是不同的。这个“经验库”接收信号,并且改造信号。所以,你在“经验库”里检查接收的信号之后,再把它解释、投射出去,你对事物的印象和反应就不一样。

简单地讲,学习是你自己决定的,不是旁人决定的,你无时无刻不在决定。但是只有搜罗资料、认识资料以后,你才能够以最好的方向、最好的方式、最好的途径发展良好的性格。这是别人对你的印象,也是对你这个人的评断和认识,进而决定了你的遭遇,决定了你到老时是懊悔还是不懊悔。我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十七八岁以至于更早,你就要一步步负起自己的责任,这不是有人来劝告你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读一本书就可以解决的。

中国的小孩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本来是善的,没有小孩天生是小魔鬼;性相近,天性是差不多的;习相远,遭遇的事情、学到的东西不一样。人生下来时的面貌都差不多,到后来却会有一千个、一万个面貌。所以在我刚才讲的故事里,二十岁是天使的人到了四十岁就变成了魔鬼。你在改变你自己,也是在改变你自己的命运。

中国人相面讲的是五官,五官不能改,但五官的状态可以改——尤其眼睛、嘴巴可以改。嘴巴跟眼睛不仅容易改,而且透露了你心里的感觉和想法。这个相面不是看你的表面,而是看你透出来的总体表现。所以说“命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遭遇什么样的待遇。

想要做什么样的人,也是你自己决定

这是个大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价值分类”。“价值分类”是给你一个材料,你消化了以后变成另一个东西,这是个提炼的过程。至于是提炼成了比较原始的材料,还是提炼成酒或烟,不管提炼成什么,这个提炼出来的东西叫“智慧”。智慧本身没有底和边,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判断这些智慧有多深。

智慧,就是把所有的经验、知识综合起来。就好比烧一盘菜,同样的油、盐、酱、醋和原材料,水平高的厨子就可以做成不同的菜。什么时候放什么材料、用什么温度、怎么调,这就构成了它的差别。所以,智慧需要从知识里面提炼。知识变成智慧以后,它就会替你决定你一生创造的价值。你重视什么样的价值,你觉得什么对你的人生最重要,这些都将大不一样。

比如说,有人喜欢名,有人喜欢利,有人喜欢恭维,有人喜欢享受,有人喜欢大鱼大肉,有人喜欢萝卜白菜,其中的境界很不一样。如果要达到他的境界,他该怎么办?他应该决定大的原则。一个人想要做什么样的人,就要决定几个大原则。一个太贪财的人,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就抱着元宝或者一大堆钞票,天天在股票上花钱,想着怎么投资。这个人一辈子贪财,他的面貌看起来是“贪”,他心里的判断是“贪”。这种人只想得,不想失。失对他是最大的打击,得对他是最大的快乐。但他一辈子十之八九是不快乐的,因为股票、投资上他赢的机会少,输的机会多——或者赢了一百次,最后一次输光。这一次输光是什么时候?是死亡的时候,死亡就是一次输光所有的人生——是不是?

这种贪,是人的一种欲望。如果一个人一辈子的欲望是贪,他的面貌、他的谈话、他的形象都将是这个样子。你碰到这种人,和他交朋友,你要小心。他在打你的算盘,算你可以让他赚多少钱。

另一种人喜欢名,例如歌剧明星、电影明星,以及其他种种明星。在没有歌剧、电视机、照相机的时候,这类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别人称赞他。如果他本身有好名声,这个好办。如果一个人专门以弄巧、揩油、投机来得到钱财,而另外一个人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换来一样数目的钱财,别人对他们的判断就会不一样。投机者不受尊敬,努力做成专家的人受人尊敬。

就成功与名誉来讲,有些人可以堆砌、塑造一个形象,他们肚子里只有一点墨水,但假装念过很多书。这类人沽名钓誉,去找广告公司帮他们塑造形象,这种事天下多得很。我随便举个例子:美国的总统选举制从开国以来,基本上是靠候选人与别人对谈、讲演等获取选票。

1960年的选举,是肯尼迪获胜。从击败别的候选人,到被民众拥护,他一直在做广告。他雇用了美国纽约麦迪逊广场上最大的一家广告公司,那家广告公司专门替好莱坞明星、球队里的明星球员等塑造形象。

那时候我在芝加哥读书,这是一个选举氛围很浓厚的地方。在我的同学、朋友和老师中,有很多人对选举非常关注。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朋友,他是我大学时候的同班同学,住对面宿舍。他坐在电视机前直摇头,我问他为什么摇头,他说肯尼迪在“卖形象”,雇了广告公司帮他竞选。肯尼迪的细节做到什么程度呢?他与尼克松辩论的时候,尼克松没有刮胡子,脸上没有涂粉、涂油,而他是全盘找美容师做过。尼克松就在那次辩论上败下阵来。

肯尼迪获得了什么?他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奖品: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而且这个总统形象光辉,他被认为是美男子,是能干的人。他的班底都是一群了不起的人,但他又死得很悲剧。

今天我们在做美国历任总统排名的时候,发现肯尼迪没有功劳,他几乎是刚刚在及格线上而已。我们现在开始懊悔,当年把尼克松逼到那条路上,最后他只能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但那时尼克松的性格已经变了,之后又做了几件错事。但整体来讲,和肯尼迪这个光辉、了不起的总统来对比,尼克松其实比他高明。

真正的成功、失败,和表面的成功、失败颠倒过来了。通过他人塑造所得来的名誉、光辉都是假的。名誉一大半可以由他人塑造,得到的是真名誉还是假名誉,只有他自己知道。我是因为偶然跟肯尼迪的班主任谈了一晚上话,才了解背景。后来,我带着这个解释看肯尼迪的时候,每一次他讲演、施政,我都有批评。我的批评往往和《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第二天的批评相当接近。瞒得了天下,但瞒不了自己,这个修为是要在内心里面自己做的。

所以,这些是我当下对各位的劝告。你是什么样的人?大家接受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到最后死了还不算完,死后大家对你的评价都不一样,要等二十年以后,或许才能有相对真实、客观的评价。假如你是写文章的人或做研究工作的人,可能要到五年以后才能检验你五成的研究成果,可能要到三十年以后才能检验你整体的成就,可能要到你死后五十年才有人发现你是错的,有人发现你是对的。但是你只负自己的责任,外面的记录、光辉都和你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