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虐猫》,本来没有多少话好说。小说才那么一点儿,可以印在一张明信片上。

小说是写“**”的,是寄给“**”的一张生日卡。

这篇小说大概写于一九八六年,其时离“**”结束已经十年了。但是人们没有忘记“**”。“**”的许多事值得我们不断反思。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反思文学”。

“**”最大的损失是人的毁坏,人性的毁坏。人怎么会变得这样自私,这样怯懦,并从极端的自私、怯懦之中滋生出那么多的野蛮、邪恶和人类最坏的品德——残忍呢?为什么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上会发生那样大面积的坏死?这次浩劫是民族劣根性的大暴露。整个民族都发了疯,中了邪。只有极少数人还能保存他们的良知。我们是“**”过来人,对这场浩劫的前因后果到现在还不能有深层的认识。后来者,比如现在的中学生,就更会觉得完全不可思议。

我没有正面写“**”,我只是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并在几度折射下反映了一点浩劫小景,写“**”对孩子心灵的毒害,写他们本来是纯洁无瑕的性格怎样被扭曲,被摧毁。

孩子如此,大人可知。

几个孩子到处捉猫,把猫从六楼扔下来,是真事,就发生在我原来的宿舍楼里。我亲眼看见过他们用绳子把猫拉回来。他们用各种方法“玩”猫,有的是从别处移借来的。用乳胶把猫的爪子粘在药瓶的盖子里,这种恶作剧倒不是孩子想出来的,是一个大人,一个年轻的干部,并且我听到他的“发明”是在“**”之后。“桀之恶,不如是其甚也。”写小说,总要有所虚构,有所集中。

他们毕竟是孩子。孩子是无辜的。责任在大人。我即使在写这些孩子的邪恶行径时,也还在字里行间写了他们一点可爱之处,一点“童趣”。

我原来的宿舍楼是有人跳过楼(这在“**”中是极普通的事),但不是小说中所写的李小斌的父亲。把他写成李小斌的父亲是为了刺激李小斌和这几个孩子的觉醒。

“李小斌、顾小勤、张小涌、徐小进没有把大花猫从六楼上往下扔,他们把猫放了。”他们在罪恶里陷得还不是那样深,他们的人性回归得比较早。他们是有希望的。

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

希望,是这篇小说的“内思想”。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伤痕文学”。

这篇小说篇幅很小。要使小说写得很“小”,一是能不说的话,就不说;二是作者要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叙述语言上要尽量冷静,不要带很多感情色彩,尽量说得平平淡淡,好像作者完全无动于衷。越是好像无动于衷,才能使读者感觉出作家其实是有很深的感触的。

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