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这个说法是不通的。什么是“样板”?据说这是服装厂成批生产据以画线的纸板。文艺创作怎么能像裁衣服似的统一标准、整齐划一呢?一九六三年冬天,江青在上海看戏,带回两个沪剧剧本,一个《芦**火种》,一个《革命自有后来人》,让北京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改编成京剧。那时总说是搞“革命现代戏”。后来她有个说法,叫“种试验田”。《芦**火种》后改名为《沙家浜》,《革命自有后来人》定名为《红灯记》。一九六五年五一节,《沙家浜》在上海演出,经江青审查批准,作为“样板”。“样板戏”的名称大概就是这时叫开了的。我曾听她说过:“今年的两块样板是……”

“样板戏”是“**”的先导,到一九七六年“四人帮”垮台结束。可以说与“**”相始终,举其成数,时间约为十年。

“**”是中国政治史上一场噩梦。“样板戏”也是中国文艺史上一场噩梦。“样板戏”一去不复返矣。有人企图恢复“样板戏”,恐怕是不可能的。但是“样板戏”的教训还值得吸取,“样板”现象值得反思。“样板戏”的亡魂不时还在中国大地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