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泉先生:

捧接来书,真同隔世。你历尽坎坷,重返故地,仍理旧业,从来信行文及字迹看,流利秀雅,知身心并甚健康,深可欣慰。承嘱为文谈老年心态,自当如命,但恨只能作泛泛之谈,无深意耳。

糊里糊涂,就老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别人对我的称呼从“老汪”变成了“汪老”。老态之一,是记性不好。初见生人,经人介绍,很热情地握手,转脸就忘了此人叫什么。有的朋友见过不止一次,一起开会交谈,却怎么也想不起该怎么称呼。有时接到电话,订了约会,自以为是记住了,但却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一些旧事,包括细节,却又记得十分清楚。这是老人“十悖”之一,上了岁数,都是这样。另外一方面,又还不怎么显老,眼睛还不老。人老,首先老在眼睛上。老人眼睛没神,眼睛是空的,说明他已经失去思想的敏锐性,他的思想集中不起来。我自觉还不是这样。前几年《三月风》杂志请丁聪为我画了一张漫画头像,让我写几句话作为像赞,写了四句诗:

近事模糊远事真,

双眸犹幸未全昏。

衰年变法谈何易,

唱罢莲花又一春。

人总要老的,但要尽量使自己老得慢一些。

要使自己老得慢一点,首先要保持思想的年轻,不要僵化。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是和年轻人多接触。今年五月,我给青年诗人魏志远的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说:

去年下半年,我为几个青年作家写过序,读了一些他们的作品。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经验,都是对我的衰老的一次冲击,对我这盆奇形怪状的老盆景下了一场雨。

…………

志远这样的作家是不需要“导师”的(志远是我在鲁迅文学院所带的研究生,我算是他的导师),谁也不能指导他什么。任何一个作家都不需要什么导师。我不是志远的导师,是朋友。因为年辈的相差,可以说是忘年交。凡上岁数的作家,都应该多有几个忘年交。相交忘年,不是为了去指导,而是去接受指导,或者,说得婉转一点,是接受影响,得到启发。这是遏制衰老的唯一办法。

我说的是实实在在的话,不是矫情。但这对一些人是不适用的。

要长葆思想的活泼,得常用。太原晋祠有泉曰“难老”,有亭,亭中有小竖匾,匾是傅青主所写,曰“永锡难老”。泉水所以难老,因为流动。人的思想也是这样,常用,则灵活敏捷;老不用,就会迟钝甚至痴呆。用思想,最好的办法是写文章。平常想一些事情,想想也就过去了。倘要落笔写成文章,就得再多想想,使自己的思想合逻辑,有条理,同时也会发现这件事所蕴藏的更丰富的意义。为写文章,尤其是散文,就要读一点书。平常读书,稍有发现,常常是看过也就算了。到要写一点什么,就不同了。朱光潜先生说为写文章而读书,会读得更细致,更深入,这是经验之谈。文章越写越有,老不写,就没有。庄稼人学种地,老人们常说“力气越用越有”,写文章也是这样。带着问题读书,常常会旁及有关的材料。最近重读《阅微草堂笔记》,原来是为印证鲁迅对此书的评价(我曾经认为鲁迅的评价偏高),却从书中发现纪晓岚的父亲纪姚安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通达,因写了一篇散文《纪姚安的议论》,这是原先没有想到的。我因此又对乾嘉之际的学者的思想产生兴趣,很想读一读戴东原、俞理初的书,写文章引起读书的兴趣,这是最大的收获。写作最好养成习惯。老舍先生说他有得写没得写,一天至少要写五百字,因此直到后来,笔下仍极矫健。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生命状态最充盈,最饱满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孙犁同志说写作是他的最好的休息,我有同感。笔耕不辍,乃长寿之道。只是老人写作,譬如登山,不能跑得过猛。像年轻人那样,不分日夜,一口气干出万把字,那是不行的。

一个弄文学的人,倘不愿速老,最好能搞一点现代主义,接受一点西方的影响。上个月,应台湾《联合日报副刊》之邀,写了一篇小文章。文章小,题目却大:《二十一世纪的文学?》。我认为本世纪中国文学,颠来倒去,无非是两个方向的问题:一个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问题;一个是继承民族传统与接受外来影响的问题。前几年,在北京市作协举行的讨论我的小说的座谈会上,我于会议将结束时作了一个简短的发言,题目是《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好像这是我的文学主张。所以说“回到”,是因为我年轻时接受过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范泉先生大概还记得我在《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的那些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我觉得现实主义是仍有生命力的;一个人,不能脱离自己本土的文化传统,否则就会变成无国籍的“悬空的人”,——我曾用这题目写过一篇散文,记几个美国黑人学者的心态,他们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历史的深刻的悲哀。所谓“祖国”,很重要的成分是祖国的文化。为了怕引起误会,我后来在别的文章里作了一点补充:我所说的现实主义是能容纳一切流派的现实主义;我所说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不排斥外来影响的文化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可以融合的;民族文化和外来影响也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作家也不必不归杨则归墨,在一棵树上吊死。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可能是既是更加现实主义的,也是更加现代主义的;既有更浓厚的民族传统色彩,也有更鲜明的西方文学的影响。针对中国大陆文学的现状,我以为目前有强调对现代主义、西方影响更加开放的必要。人体需要接受一点刺激,促进新陈代谢。现实主义如果不吸收现代主义,就会衰老、干枯,成为木化石。

“衰年变法谈何易”,变法,我是想过的。怎么变,写那首诗时还没有比较清晰的想法。现在比较清楚了:我得回过头来,在作品里溶入更多的现代主义。

不一定每篇作品都是这样。有时是受所表现的生活所制约的。比如我写的《天鹅之死》,时空交错,有点现代派;最近为《中国作家》写的《小芳》,就写得很平实,初看,看不出有什么现代派的影子。说要溶入更多的现代主义只是一个主观追求的倾向。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作家不要自我设限,如孔夫子所说:“今汝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给我看过相的都说我能长寿。有一位素不相识的退休司机在一个小酒馆里自荐给我看一相,断言我能活九十岁。我今年七十一,还能活多久,未可知也。我是希望能多活几年的,我要多看看,看看世界的变化,国家的变化,文学的变化。

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