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来为人物画像,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中外小说里的人物肖像都不精彩。中国通俗演义的“美人赞”都是套话。即《红楼梦》亦不能免。《红楼梦》写凤姐,极生动,但写其出场时之相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实在不美。一种办法是写其神情意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具体地写了焦仲卿妻的容貌装饰,给人印象不深,但“珊珊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却使人不忘。“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不写容貌如何,而其人之美自见。另一种办法,是不直接写本人,而写别人看到后的反映,使观者产生无边的想象。希腊史诗《伊里亚特》里的海伦王后是一个绝世的美人,她的美貌甚至引起一场战争,但这样的绝色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荷马在叙述时没有形容她的面貌肢体,只是用相当多的篇幅描述了看到海伦的几位老人的惊愕。用的就是这种办法。汉代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者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用的也是这种办法,虽然这不免有点喜剧化,不那么诚实(《陌上桑》本身是一个喜剧,是娱乐性的唱段)。
释迦牟尼是一个美男子,威仪具足,非常能摄人。诸经都载他具三十二“相”,七十(或八十)“种”好,《释迦谱》对三十二“相”有详细具体的记载,从他的脚后跟一直写到眼睛的颜色。但是只觉其繁琐,不让人产生美感。七十“种”好我还未见到都是什么,如有,只有更加繁琐。《佛本行经·瓶沙王问事品》(朱凉州沙门释宝云译),写释迦牟尼入王舍城,写得很铺张(佛经描叙往往不厌其烦),没有用这种开清单的办法,正是从众人的反映中写出释迦牟尼之美,摘引如下:
见太子体相,功德耀巍巍。
所服寂灭衣,色应清净行。
人民皆愕然,扰动怀欢喜。
熟视菩萨行,眼睛如显著。
聚观是菩萨,其心无厌极。
宿界功德备,众相悉具足。
犹如妙芙蓉,杂色千种藕。
众人往自观,如蜂集莲表。
…………
抱上婴孩儿,口皆放母乳。
熟视观菩萨,忘不还求乳。
举城中人民,皆共竞欢喜。
这写得实在很生动。“众人往自观,如蜂集莲表(花)”,比喻极新鲜。尤其动人的是:“抱上婴孩儿,口皆放母乳。熟视观菩萨,忘不还求乳”,真是亏他想得出!这不但是美,而且有神秘感。在世界文学中,我还没见到过写婴孩对于美的感应有如此者!
这种方法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是一个老方法了。但是方法无新旧,问题是一要运用得巧妙自然,不落痕迹,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这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二是方法,要以生活和想象做基础的。上述婴儿为美所吸引,没有生活中得来的印象和活泼的想象,是写不出来的。我们在当代作品中还时常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不绝如缕。
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