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怀与孙临(字克咸)交情最深。孙临乃兵部侍郎孙晋之弟,明末武官,安徽桐城人,诗人,方以智的妹夫。其岳父方孔炤是明末大名鼎鼎的易学大师,又是一位出身于儒学官宦世家善于领兵打仗的封疆大吏。方家先祖为靖难之役中被明成祖诛灭十族的方孝孺家族后裔,朱棣即位后,下诏要求诸藩名人署名上表效忠,方孔炤先祖方法拒绝签名,被逮捕,途中投水自尽。方法的这种忠节风范对族人人格理想产生深远影响。
方孔炤(1591—1655年),字潜夫,号仁植,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仕途较为坎坷,天启初年升任兵部职方员外郎,因为得罪魏忠贤被罢官削籍。崇祯元年复原官,不久被任命右俭都御史兼领巡抚湖广,在湖北与张献忠对阵,取得八战八捷的大胜。由于督师杨嗣昌受张献忠假投降**,拒不听从方孔炤的意见,放松防守,香油坪一战被杨嗣昌强令出击,中了张献忠军埋伏,全军覆灭,被逮埔下狱。其子方以智泣血上书,感动崇祯皇帝,被免死罪,获释后,准复冠带,嗣后以都察院右俭都御史降级戴罪总理河北山东屯务、军务。刚赴任即发生“甲申之变”而“踉跄归南”,遂闭关鹿湖终老。
方家崇文尚武,门风清正,教育管束子女甚严,就是女流也个个行为端方,多才多艺,在明末乱世中诞生了多位节妇烈女,受到朝廷表彰。但是,对于儿子方以智和女婿孙临在流寓南京时流连花街柳巷狎妓嫖娼行为荒唐,几近放手纵容。也许世风如此,他们的**正是文人墨客风雅生活的体现,因而根本无需谴责。这两位小爷均是17岁结婚,18岁即离开桐城去了留都南京读书学习,寻觅功名去了。郎舅两人结伴同行,在科考路上踟躇不前壮志难酬时,却在秦楼楚馆春风得意,赢得许多名姝的青睐。诚如他们的老朋友陈贞慧的儿子陈维崧在《在湖海楼文集》卷二中的记载:
当秣陵全盛时,……密之(方以智字密之)先生衣纨绔,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先生盖慷慨习兵事,堂下蓄怒马。桀黠之奴带刀自卫者,出入常数十百人,俯仰顾盼甚豪也。
他自己写道:“醉挽江东年少群,登高作赋更多闻。日随白玉堂中宴,夜作黄金台上文。”他们在用这种颓放消极的人生态度在酒色流连的脂粉堆中去抒发心中的块垒。陈子龙在《答方密之》的信中引李雯语:
李子云:“密之近有信来,在金陵甚豪顿,跃马饮酒。壮士满座。或引红妆,漫歌长啸,殊自快也。”
另一位复社“四公子”是如皋冒辟疆,在已卯年初夏来南京参加乡试时,就和方以智厮混在一起。方向他隆重推出了江南名妓董小宛,两人多次前去拜访小宛,那时董姬只有16岁。
孙临迎娶的是方孔炤的大女儿方子耀,是方以智的妹妹。方子耀“习礼能文,以至书法图画皆酷肖”。17岁与孙临结婚,后来孙临与小妾葛嫩在福建战败双双殉国,方子耀几度投水,绝食不死,守志养育遗孤终老。而孙临和方以智均是当年桐城名士,明崇祯初年,与方以智、方文、钱秉镫、周岐等人成立诗社、泽社、永社相互酬唱,诗酒风流,堪称狂生。这郎舅两人曾告别家乡妻儿,游学南京,跻身花街柳巷,很闹出了一些风流韵事,轰动留都。
郎舅俩人都出生于1611年,年龄相同,志趣相投,不仅联袂出入秦楼楚馆狎妓嫖娼,而且还一起调皮捣蛋。据余怀《板桥杂记》记载[1]:莱阳的名臣姜采的弟弟姜垓(字如须)与方以智是同年进士,迷恋李十娘,两人成天腻歪在一起,足不出户。方以智和孙临(克咸)都是能文能武之人,学得飞檐走壁之轻功。一天夜晚,漏下三更,星河灿烂,月色皎洁。郎舅两人,联袂出行,黑衣蒙面,状如盗贼。两人经过歌楼妓馆,全部垂帘闭户,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他们先是轻轻一跃,跳上院前屏风,悄然行走。再一跃登上屋顶,潜行直入卧室,然后敲门拍窗,大声吆喝,虚张声势。吓得姜垓,翻身下床跪倒在地,叩首求饶:“大王饶命,不要伤害了十娘。”这两家伙掷刀在地,拉下蒙面黑纱大笑道:“姜老三简直是菜鸟!菜鸟!”于是大叫拿酒来,四人围坐畅饮,尽醉而散。
余澹心讲起莱阳高士姜垓和桐城名士方以智、孙临这段往事时调侃道:“姜如须先生也算着旷代高才,偶尔效仿唐代杜牧(樊川)赢得青楼薄幸名,也如同东晋太傅谢安搞些风流韵事,以秋风团扇寄兴于文学才女,并非一味沉溺于烟花女子可比较,算作才子佳人的遇合而已。”
孙临的女朋友名叫葛嫩,字蕊芳,金陵人。其父原是一员边将,后抗清殉国,全家大都遇难,唯嫩娘一人逃得性命,幼年为生活所迫,被卖入青楼。她才艺双全,“指奸辨贤,抱香自重”,远离庸俗之辈,为当时秦淮名妓。
孙临,字克咸,文武全才,挥笔倚马千言即刻草就,弯弓射箭能开五石,且能够左右骑射,箭发无虚。其人身材短小精悍,自称飞将军李广,欲投笔从戎,披肩执盾,血战沙场,为国建功立业。又另外取一别字为武公。这小子喜好狎妓学游,纵酒高歌,展露天性。先是宠溺珠市妓女王月,后来王月被贵州豪客蔡如蘅(香君)夺走,他闷闷不乐,倍感无聊。与余澹心闲坐在李十娘家,十娘盛赞葛嫩才艺无双,孙临猴急着要去拜访。
夜阑时分他进入葛嫩卧室,小葛正在灯下梳头,灯光迷离中恍惚看到小娘子长发委地,双腕如洁白的藕节,面色微黄,眉毛似黛山远卧,瞳仁如黑漆点睛。葛姑娘款款起身,请孙克咸入座。克咸感叹道:“这正是温柔之乡啊!我就终老在此仙乡之中了。”于是第二天就定下情缘,之后足有一个月足不出户和小葛缠绵在一起。后来竟然纳为小妾。[2]
史料记载幼年时孙临聪慧过人,“于书、传略一涉猎,即解大意。娓娓而谈,或措之笔墨,皆成文章,尤工词赋。”所作《白云歌》云:
泰山云起度江湄,野色断烟心独悲。
悲风阵阵江波阔,沙棠舟上冷黄葛。
葛衣忽感浦花秋,壮年梦泣生白头。
瘦马随军秣陵草,青丝不系红粉楼。
楼中泪渍相思枕,长帆东北江中影。
送君不尽白云歌,团团寒镜升西岭。
从中可略见孙临的诗文功底。孙临为人豪爽,善言谈,喜结交,通晓声律,擅长吹箫奏曲,于是奇才剑客竞相拜访,时人称其有战国公子信陵君、平原君之风。他生前结交了许多文人豪士,与复社、永社诸君子相互往来。
孙临生逢国变之际。他的老家桐城兵荒马乱,面对乱世,孙临毅然弃家不顾,奔走吴越,与松江府夏瑗公、陈大樽等结几社、复社,讲求御乱制侮之道。孙临胸怀大志,但恨报国无门,加上其天性风流俊爽,于是终日流连歌台舞榭,盘桓于歌舞声色之中,而不复言国事。当大雪之时,他便邀请诸名士,人人身着戎服,骑骏马,带着歌伎游览于金陵钟山之间。歌伎们身穿红襦,胯围紫貂,抱着琵琶坐在马上。游至梅花之前众人下马,用红地毯铺地,其间置酒席。孙临与诸名士围坐在地毯四周,举起酒杯,让歌伎边弹琵琶,唱塞上曲,边饮酒作诗,“尽醉极欢而归”,以解脱自己心中不得从容戍边建功立业的苦闷。其所作《钜鹿公主歌词》曰:
官家子女弹琵琶,清歌一曲**。
妍雅瑶堂擂大鼓,纤手玉洁水弦舞。
颜色自伤老大速,日着罗绮随钜鹿。[3]
1644年,清兵攻破扬州。孙临之友杨文骢以兵备副使的身份率兵进驻金山寺,扼守长江,后被提拔擢为常州巡抚,兼沿海督军。当时的唐王朱聿键已入闽中,下诏招纳人才,抵抗清军。时为浙闽总督的杨文骢特向唐王举荐孙临,称孙临为奇侠,善于带兵打仗。唐王下诏,任孙临为监军副使。孙临终于得到了报国的机会,立即准备起程赴闽。当时南昌、杭州已相继失守。孙临率部退至震泽。
唐王督师大学士黄道周,率兵攻打徽州。黄道周兵败被俘,死于南京。江西、浙东重新陷入清兵之手。此时鲁王朱以海从海上遁入闽中,孙临趁清兵主力仍未入闽,率兵攻打衢州,未能攻下。年内与杨文骢招募士兵,在浙西南龙泉山中操戈训练,并再次攻打衢州,仍未攻下,乃率部扼守仙霞关,策应建宁保闽(福建)。此时十万清兵已入闽,孙临率兵三千驻于关外,杨文骢守在关内。
当时苏州沦陷,孙临与子女失散,他全家陷入了险境,尤其是爱妾葛嫩的殉难,给他带来极大的悲痛。葛嫩娘得遇孙临后,两人志趣相投,恩爱相处。孙临征战时嫩娘随军而行。一日,舟过太湖,孙临因事登岸,嘱军士护葛嫩娘于舟中,不料清兵突至,军士格斗战死。一清军见葛嫩娘貌美,欲逞兽欲,挥刀上前迫使就范。葛嫩娘怒不可遏,以牙咬碎舌头,满嘴鲜血喷向清军官。清军仍无耻步步紧逼,葛嫩娘知难幸免,怒目而吟“愿做吴江一段波”遂扑向湖中,赴水殉难。
孙临闻讯率部赶来,击退清兵,网得葛嫩娘尸体,见其臂肩伤痕累累,衣裙紧缝密纫。这是她早已有所防范而采取的措施,以护贞节。葛嫩娘之死向时人展现了她的民族大义,为世人所敬仰。葛嫩殉难后,孙临忍住巨大的悲痛,与清军展开血战。杨文骢兵败,退至浦城时被清兵捕获。
孙临闻听杨文骢兵败被俘的消息后,当即拔簪交给夫人方子耀说:“背君弃友,吾不能为”,救不了杨公吾必死矣,你持此簪告知太夫人,“儿死得其所矣”!遂率三千人马杀入关中。
战败后,面对清军立地大呼,“我乃监军副使孙武公也”,遂被清军抓获。清军将杨文骢、孙临押至建阳,见二人神勇,劝二人投降。二人破口大骂,威武不屈,均被清军杀害。
孙临临刑前对天狂笑曰:“孙三今日登仙矣!” 杨文骢一家三十六口亦同时遇难。《明史》将杨文骢、孙临等人共入“列传”。中载:
(1646年)衢州告急。诚意侯刘孔昭亦驻处州,王令文骢与共援衢。七月大清兵至,文骢不能御,退至浦城,为追骑所获,与监纪孙临俱不降被戮。
文后赞曰:
废兴之故,岂非天道哉。金声等以乌合之师,张皇奋呼,欲挽明祚于已废之后,心离势涣,败不旋踵,何尺寸之能补。然卒能致命遂志,视死如归,事虽无成,亦存其志而已矣![4]
孙临死时年仅36岁。据史料记载:孙临与杨文骢死时尸体横在道旁,附近居住的百姓钦佩二人的作为和气节,合力将二人埋于坎瘗大树之下,并刮下树皮将其二人的官爵姓氏写在上面,以为祭拜。孙临的家人得知后,其兄入闽,间关走建阳水东三百里,在士人所标明的大树下,“发之,求得遗体。尸已毁,两体败,两人骨不可复辨。因并焚于东峰僧舍,分裹置衾枕中复归。以戊子(1648年)冬抵载冲庄,同棺分殓。逾六年甲午(1654年),两人合葬桐城县东三十里之枫香岭,复为祠三楹,奉两木主。过者必吊,呼为‘双忠墓’”。孙临生平著作颇丰,可惜大多散佚。存者仅《肄雅堂集》《肄雅堂诗选》《孙克咸诗》《大略斋集》《我俚集》及《楚水吟》前半部等。
[1] 见《**丛书·板桥杂记》,岳麓书社,1994年,第51页。
[2] 见余怀著;《板桥杂记》,岳麓书社,第43页。
[3] 见陈澹然等撰著:《孙武公传》,民国二年(1913年)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
[4] 见《明史·卷列传二百七十七·孙临、杨文骢传》,线装书局,第14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