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耗费了漫长的岁月,试图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但如果宇宙中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宏大的幻觉,他们所有的研究不过是在白费力气呢?如果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血肉之躯,而是一块硅芯片处理器中穿梭的电子数据呢?如果我们的意识以及我们感知和体验到的一切都由一台电脑生成,而这台电脑也许正放在“真实”世界里某人的桌上呢?

2003年,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发表了一篇文章,并且在文中提出这一令人不安的理念并不仅仅是凭空猜想。他坚称确有理由相信它是真的;我们所有人及整个可观测到的宇宙,或许都是电脑虚拟出来的。

认为人类生活在虚拟世界的观点已在哲学圈回**良久。你可以在古代的文献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柏拉图写道:“我们都如同笼中的囚犯,凝视墙上的投影,以为这些投影就是真实世界,却对外面更丰富的真实世界一无所知。”类似的看法也出现在印度教和佛教最早的文献中。但是这种认为我们的知觉欺骗了我们的传统观念,在它流行的漫长时间里,一直未曾说清这种欺骗是如何发生的。也许是哪位神把世界设计成这样的吧。

20世纪,电脑的发明为这些怀疑的思想增添了新的情节,因为突然间人们可以想象出一种创造虚假现实的物理手段了。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研究者将来能造出人工、非生物的智能,拥有与人类相当的知觉这件事越来越有可能了。本质上说,它就是生活在硅芯片中的大脑。并且如果他们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东西,那么想必他们也能控制其感官输入。他们可以构建电脑生成的虚拟环境,供其生活其中。该造物将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但它却没办法知晓此事。

这种可能性构成了一种矛盾的局面:如果令一个有知觉的造物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从技术上可行,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自己的情况并非如此呢?我们怎么能确定我们自己不是电脑处理器里的某个人工大脑呢?

一些研究者曾试着寻找辨识差别的方法,设想我们能以这种方式,用科学的方法解开这一矛盾谜题。他们相信虚拟世界必然包含暴露真相的缺陷,只要查验得足够仔细,就会发现它们。差别在最小的尺度上或许显得不甚清楚,就像你把数字图片放得太大,它会被像素化一样。或者,它也许会在程序中包含错误和故障,令欺骗曝光。

但这种思路真的不会出错吗?首先,这些研究者认定我们了解真实世界应有的样子。可如果实际上我们一生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也就无法知道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了。我们会缺乏“真实的”参考标准以评判自己所处的虚假世界。

研究者的主张同时假设:我们有可能比虚拟世界的编程者更聪明,但显然编程者在这场游戏中手握着所有的牌,只要他们乐意,他们有许多方法从我们的眼前隐藏事实。如果我们确曾撞见无可否认的证据,证明世界是虚拟的,那么他们可以轻易地将程序倒转,把我们的发现抹去。更不用说,我们根本无从知晓自己有没有被给予审视世界的自由意志。我们只知道,人们采取的或许都是预设好的行为,而我们天真地以为自己所做的决定全凭自己。你能确定你今天早晨真的想要第二杯咖啡,还是仅仅是在服从命令呢?

换句话说,我们似乎逃不开虚拟世界的矛盾谜题。如果人工智能有可能存在于电脑生成的环境中,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避开这个世界可能来自虚拟的不确定性。

博斯特罗姆的主张就是从这里切入的。他认定“确无科学方法能够判定我们宇宙的真相”,还认为我们可以代之以概率分析,弄清哪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到底生活在虚拟世界还是真实世界。

坏消息是:他认为如果我们就这样,把它当成统计学和概率问题,那么自然会得出结论,我们有相当大的概率生活在虚拟世界里。

他的推论过程是这样的,如果你打算对宇宙历史中曾存在,或将存在的所有拥有知觉的个体进行普查,那么你也许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个体是虚拟个体,比率有可能为99 : 1,甚至更高。因此,得出以下结论是合理的:我们最有可能属于更大比率的那个群体—虚拟个体。

虚拟个体的数量可能比非虚拟个体大得多,原因在于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但人造的世界很可能有很多。一个拥有且可以运用巨大计算能力的先进文明,则可以创造充斥着虚拟个体的成千上万个虚假“世界”。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忙于用现有技术创建日渐精密的虚拟世界了。包含虚拟环境的电脑游戏,如《魔兽争霸》《第二人生》和《模拟城市》都颇受欢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很合理地认为:这样的游戏会越来越精细复杂,越来越像真实生活,直到最后我们的后代有可能凭借成熟的人工智能进入游戏生活。博斯特罗姆相信,先进文明创建人造世界可能不仅用于娱乐,还用于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研究其祖先和自身演化过程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在虚拟世界内部创建虚拟世界的可能性,这会产生更深程度的人造个体,也许其中存在不计其数的层次,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在彼此内部存在,从而令虚拟世界的数量呈指数增长。但是真实世界永远只有一个,因此虚拟个体相对于真实个体而言,在数量上会有显著的优势。

所以,很显然这就是答案了。我们的确生活在电脑虚拟世界中。但博斯特罗姆提醒人们:这种论证的思路有其局限性。它的前提在于一种假设,认为先进文明既能够开发虚拟世界,又乐于这么做。毕竟,我们也能想象从不曾创建虚拟世界的未来情形。据我们所知,先进文明有可能自我毁灭,或者在达到特定发展阶段,使其能创建真正令人信服的人造世界之前就已被消灭。或者也许我们低估了技术挑战,创造虚拟世界本就不可能。或者它们被认为完全不符合伦理,以非法之名而被禁止。

所有的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它们降低了虚拟个体的数量超越真实个体的概率。博斯特罗姆认为,如果将所有这些不同因素纳入考量,那么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的概率大约在20%。这总比99%的概率要好多了,尽管这个数字还是高得让人感到不适。

不过,单纯为了讨论,让我们想象一下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情形。因为这会带来一些着实古怪的影响。例如:我们将无法知道虚拟世界何时启动。或许大爆炸代表了程序最初启动的时刻,或许一切开始于五万年前的虚拟山洞人,而编程者们从那时起就一直在跟踪着人类的发展,如同在开展某种演化方面的实验一样。也许它昨天,或者一个小时前才刚刚启动。我们早先的所有记忆都是被植入我们意识中的虚假记忆。我们甚至可能生活在一个五分钟的无限时间循环中,就像博物馆里一卷不断反复播放的历史胶卷一样。

也可能你是虚拟世界中唯一的真人,而其他所有人都是幻影个体,缺乏真正的知觉。然而,博斯特罗姆指出:如果我们在此衡量概率,必须有许多单人虚拟世界被创建,从统计学意义上你才更有可能身处其中一个,而非真实世界之中。因此,你还不能马上就跳到结论,认为你的邻居都是人造个体。

接着,有趣的部分来了:在一个虚拟世界中,所有物理学的法则都可以被丢出窗外。一切都可能成真:魔法、吸血鬼、幽灵、狼人、超能力、奇迹……你随便提。事实上,如果我们身处虚拟世界,那么创造我们的编程者,就是“上帝”。他们的能力是无限的。他们可以令我们起死回生,或者赐予我们永生。博斯特罗姆指出:来世成了极为可能的事。

虚拟世界的概念吸引了一群热情的粉丝—或许不出意外地,恰是受到“一切皆有可能”原理的吸引吧。科技大咖埃隆·马斯克曾宣称自己是该理论的信徒,据《纽约客》杂志报道,两名硅谷亿万富翁也认为这是真的,他们一直在资助一个项目,试图找到进入真实世界的突破口。

许多支持者认为,我们的世界是电脑生成的概率比博斯特罗姆的估计要高得多。一些人几乎把它当成了已经确定的事,他们辩称这能解答许多未解之谜,比如声称超自然现象存在的说法,或者为何宇宙看起来奇怪地适合于我们的生存需要。

当然,随着虚拟世界的假说越来越流行,该假说也引起一批科学家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一切该适可而止了:说到底,这终究是个荒谬的概念,我们应该接受宇宙的真相。

他们有这样的感受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相信博斯特罗姆和他的支持者们过分高估了这种令人信服的虚拟世界能被造出来的概率。他们主张:技术挑战本身就会极为艰巨,有可能根本无法逾越。在电脑游戏中创建栩栩如生的图像是一回事,但生成建造整个世界的必要的,一直细化到量子层面的数据,完全是另一回事。就连最现代的超级计算机或许都没法做到。

而且,说真的,为什么会有先进文明创造这样的东西呢?物理学家萨比娜·霍森菲尔德明确表示,任何能够创造人工智能的人,当然都想让这些智能发挥作用,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困在虚拟环境中。

然而,更大的怨言在于,整个关于虚拟世界的讨论看起来都轻率而没有意义。毕竟,就算知道宇宙可能是一个虚拟世界,我们也束手无策。它对我们应当怎样生活,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指导。也没给我们增添任何新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证明或者证伪这个假说。他们坚称,整个概念都应当被归入伪科学的胡扯这个类别。

博斯特罗姆同意:我们不应仅仅因为自己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就做出任何行为上的改变。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一假说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但有一种支持该假说的思路认为,它吸引人们去注意它吸引人们去注意,科学知识大厦底层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用天文学家威廉·基尔的话说就是:宇宙待我们以法则。

科学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然界遵循特定的规则,且不会违背这些规则。这其中包括自然法则,如万有引力和电磁学的法则,它们是普遍及统一适用的。但是,人们没有办法测试并证明它绝对正确。我们只能说,目前我们从未观察到任何一个违背自然法则的例子。

另一个假定正确的规则—这与虚拟世界假说直接相关,即我们观察不到的宇宙区域与我们能观察到的宇宙区域相似。当天文学家从地球看向太空时,他们可以大致观察到任一方向上四百六十亿光年远的距离,这是光从宇宙诞生时起能走的最远距离。鉴于他们怀疑宇宙或许无限大,那么这一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可观测空间的气泡,也就只代表了整个宇宙一个很小的部分。

尽管如此,宇宙学家仍会照例得出关于整个宇宙的结论。他们能得出结论,只因为他们假设整个宇宙与我们生活和所观测到的区域非常相似。他们假定我们附近的太空区域是整个宇宙的典型样本。他们把这一假定称为“宇宙学原理”。但同样,我们依然没有办法检验这一原理是否正确。我们只知道,一旦你越过可观测宇宙的边界,那里的太空有可能是由马苏里拉奶酪做成的。

要真是用奶酪做成的宇宙,那它就会违背所有已知的物理法则,但是一个虚拟宇宙却不会违背任何法则,这样的宇宙没有什么本质上不可能的事—也许偶尔会出现难以实现的情况,但没有不可能(实现)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试图想象一种可能性,即宇宙不循法则地对待我们。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以某种方式拉远视角,看到可观测宇宙之外的整个宇宙的全景画面,我们将不会看到星系外套着星系,一直延伸到无限的景致。相反,我们会碰到的是一块电脑硬盘的坚硬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