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魏晋清谈”这个说法已经约定俗成,真要改为“魏晋清言”,大家反而会觉得不习惯。从方便着眼,“魏晋清谈”这个术语仍可沿用,然须给它一个较严谨的现代定义,以为讨论与研究的基础。

我现在试下一定义如下:

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下面我再解释一下如此定义的理由。

第一,这个定义排除了广义的清谈,即将魏晋清谈作为魏晋思潮的代名词。因为“清谈”这种广义的用法既无必要,又容易造成混乱。前人缺乏严谨的科学训练,用语每易含混,才会造成这种情况,我们当然没有必要继承。

第二,这里说的“贵族”指当时的门阀士族,以别于寒庶或平民。魏晋时代的清谈名士,无一不出身于门阀士族,处于社会的上层。

第三,这里说清谈的内容是“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方式是“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这就把清谈同一般的谈话、聊天或具体的人物批评以及两汉经师的讲经等区别开来。虽然清谈同它们都有关系,而且有时候也不免相混,但从严谨的与纯粹的角度来看,毕竟是不同的事情。魏晋清谈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应是一项精致的学术活动、智力活动,它有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并逐步发展出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

第四,说清谈的内容是“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而不说“《老》《庄》”或“三玄”(《周易》与《老》《庄》),这样就使它的涵盖面较广。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魏晋清谈虽以“三玄”为主要谈资,但它所涉及的内容并不限于“三玄”。东晋以后,佛理成为清谈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就是早期的清谈也有很多内容并非“三玄”可以概括,例如人物品鉴之理就不好说是出自“三玄”。清谈不等于思潮,但清谈的内容反映了思潮。魏晋思潮本来就很复杂,熔儒、道、名、法、佛于一炉。“《老》《庄》”或“三玄”固然是其中重要的、突出的、使之别于前后思潮的成分,但远非它的全部。所以,说魏晋清谈的内容是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比说魏晋清谈是谈《老》《庄》、谈三玄,更为确切,更为接近事实真相。

第五,说清谈谈的是“哲理”,这也很重要。如果谈的是具体的东西,例如具体的政治批评、具体的人物批评,都是不能叫作“清谈”的。标准的清谈谈的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理,而不是具象的、形而下的事。这也就是当时人说的“理”“名理”“虚胜”“玄远”“义理”“微言”“玄言”“道”等等。《世说新语》中的众多例子都说明只有谈这些的时候才被称之为“清言”,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清谈”。

第六,说清谈以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这是稍留余地。如当时人在清谈之后常常要著论、写文章来继续发挥自己的观点,如果不死抠字眼,这自然也可视为清谈的一种方式,至少是一种补充的方式吧。

本书对于魏晋清谈的所有叙述与讨论均将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