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何晏、王弼是魏晋清谈的奠基者,而王更高于何。除何、王外,正始谈坐上尚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人物,现分别述之于次。

1.夏侯玄(209—254)

夏侯玄不仅是著名的玄学家,而且是正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当时的名气在何晏等人之上。袁宏作《名士传》,以他为正始名士第一;又作《三国名臣赞》,共取二十人,夏侯玄为其中之一[220];傅玄所作《傅子》也说他是何晏、邓飏名士集团的“宗主”[221]。夏侯玄的玄学著作主要有《本无论》,已佚[222],他在清谈方面的表现也找不到具体的记载,《世说新语》中有关他的轶事亦与清谈无直接关系,看来是为其他方面的盛名所掩。此外,夏侯玄在正始初年即任军职,后又任征西将军,去长安主持军事,戎务倥偬[223],大约参加清谈的机会也确比其他人少。但考虑到他在玄学上的造诣、和诸清谈名士的关系及其领袖地位,他自然仍应视为正始谈坐上的重要人物。

2.裴徽(约209—约249)

太和初年,裴徽就是京师清谈圈中的活跃人物之一,他为荀粲、傅嘏二家作骑释,“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已见前述。正始前期裴徽做吏部郎,曾与王弼讨论儒道异同,亦见前述。又常与何晏等讨论《老》《庄》及《易》,见《三国志·二九·魏书·管辂传》引《管辂别传》[224]。正始后期,他出任冀州刺史,与管辂一见如故,“清论终日,不觉罢倦。”且举管辂为秀才进京,并介绍他与何晏、邓飏等人论《易》[225]。《晋书·三五·裴秀传》说:“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226]可见裴徽也是当时清谈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3.傅嘏(209—255)

傅嘏“善言虚胜”“尚名理”,太和初就同荀粲、裴徽结为论友,那时他们都不过是十八九岁的青年。正始时,荀粲已卒,傅、裴则仍然活跃于京师的谈坐。其时傅嘏先除尚书郎,后迁黄门侍郎。正始后期,傅嘏在政治立场上逐渐靠拢司马氏集团,而对曹爽、何晏等人表示不满,因而被何晏免官,后又被司马懿所起用[227]。傅嘏在清谈中的主要事迹是论才性。才性四本是清谈中的大题目,据《世说新语·文学》五条刘注说是傅嘏论同、李丰论异、钟会论合、王广论离,则傅嘏之论为四本之一。但《三国志·二一·魏书·傅嘏传》云:“嘏常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裴注引《傅子》云:“嘏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好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司隶校尉钟会年甚少,嘏以明智交会。”[228]则似乎傅嘏所论不局限于一本,而钟会后来之作《四本论》,乃系述嘏之说。

4.钟会(225—264)

钟会是王弼的朋友,比王弼大一岁,也是二十岁左右就已知名[229]。他显然也是正始谈坐中的活跃人物,少年聪敏,很为长辈们赏识。傅嘏论才性同异,他集而论之,作《四本论》,见《世说新语·文学》五条及九条注文。又“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见《三国志》本传注引《王弼别传》[230]。此外,他还著有《老子注》《周易尽神论》《周易无互体论》,见《隋书·经籍志》。又《三国志》本传说:“会死后,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言,其文似会。”钟会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曹魏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与夏侯玄的情形相似。

5.管辂(210—256)[231]

管辂与何晏、夏侯玄、傅嘏、裴徽、荀粲等人年龄差不多,但因为不在京师,不与诸人相识,直到正始九年(248)才为裴徽举为秀才,至京师,得与何、邓等人论《易》。但管辂其实很早就表现了清谈的才能,十五六岁时已有“神童”之目(见前)。尤精于《易》,《三国志·二一·魏书·管辂传》注引《管辂别传》就记载了他先后与琅邪太守单子春、安平太守王基、新兴太守诸葛原、冀州刺史裴徽、魏郡太守锺毓、平原太守刘邠、清河令徐季龙等人论《易》、阴阳、“圣人著作之原、五帝三王受命之符”等等。

6.邓飏(?—249)

邓飏是何晏、夏侯玄的朋友,也是曹爽集团的重要谋士。他年轻时即与夏侯玄、诸葛诞等“收名朝廷”,且“共相题表”,有“四聪”“八达”之目,结果被免官禁锢[232]。曹爽秉政后起用,与何晏、丁谧同为尚书[233]。曹爽集团聚集了一批当时颇负盛名的名士,这些人想来都是正始清谈中的角色,邓飏似乎是其中的佼佼者。裴徽曾向管辂称赞他与何晏“有经国才略,于物理无不精”[234],管辂也认为他是一流的清谈家,是少数几个能令人“精神清发,昏不暇寐”的清谈对手之一[235]。直到东晋时,习凿齿与伏滔论青、楚人物,还说:“何、邓二尚书独步于魏朝。”见《世说新语·言语》七二条刘注。

7.司马师(208—255)

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和后来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往往忘记了他在年轻时是一个翩翩贵公子,以名士自居。他与夏侯玄、何晏年龄相若、家世相当,名气也差不多,颇有鼎足而三,为名士领袖之势。《三国志·九·魏书·何晏传》裴注引《魏氏春秋》云:“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236]这虽然不是论清谈或玄学,但令夏侯玄、何晏得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清谈与玄学方面的才华,司马师既与夏侯、何齐名,想来也不会与此无关。又《三国志·二八·魏书·钟会传》注引《王弼别传》云:“弼之卒也,晋景王闻之,嗟叹者累日,其为高识所惜如此。”[237]王弼是一个纯粹的玄学清谈家,司马师如果不是自己也内行的话,岂会如此欣赏王弼的才华?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在太和初期和正始前期,司马师尚未担负军政要职,尤其是司马氏尚未与曹爽集团决裂之前[238],他应当是谈坐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8.刘劭(424—453)[239]

刘劭严格地说不能算正始谈坐上的人物,我把他放在这里只是为了方便,同时借此说明一些其他的问题。刘劭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生平著作很多,其中《人物志》最有名,至今尚存。《人物志》兼采儒、道、名、法诸家之旨,开魏晋学术之端,汤用彤先生《读〈人物志〉》一文论之甚详。《人物志》相当强调谈论对于鉴别人物的重要性,《接识》篇云:“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240]《材理》篇对于材理不同的人在论辩时的不同表现尤有精辟的描述[241]。据此我们可以推定,刘劭本人一定是一个善谈且有丰富谈论经验的人。事实上,《三国志》本传载散骑侍郎夏侯惠荐劭表就说:“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但奇怪的是,我们在《世说新语》中完全看不到刘劭的名字,在其他资料中也看不到他参与清谈的记载。是不是太和初至正始他不在京师呢?也不是,查本传,刘劭从黄初年间起就在京师做太子舍人、秘书郎、尚书郎、散骑侍郎等官,太和初虽曾出任陈留太守,但不久就征回,拜骑都尉,与庾嶷、荀诜等人定科令,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傅嘏曾难之。正始中,则执经讲学,看来也在京师[242]。解释只能是他大概的确没有参与荀粲、傅嘏、何晏、王弼等人的清谈圈子。这原因大半在年龄。刘劭生卒年不可确考,据本传说:“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撰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卒,追赠光禄勋。”[243]这样看来,可能是卒于正始年间。而本传又说他“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考荀彧为尚书令在建安初,至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卒。则刘劭见荀彧当在212年以前,且已成年,那么他的生年当在公元190年左右或更早。所以太和年间他已是四十岁左右之人,比荀、傅、何、夏侯等人要大出二十余岁,自然不大可能参加青年们的时髦清谈圈,而刘劭曾经熟悉的那种“清谈”也渐渐地不被这些年轻人欣赏了。有人说,历史上每当大转变的时代,常有两个大家同时出现,一以结束旧传统,一以开创新潮流。如果说荀粲是新式清谈,即魏晋清谈(或说“清言”)的创始者,那么刘劭就不妨说是旧式清谈,即汉末以来那种清谈(或说“雅谈”)的结束者。太和、正始间正是新旧交替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