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4日,可可(Koko)在美国旧金山出生。她不会说话,但会用一种修改版的美式手语传递信息。她会1000多种手势,用来表达心情、喜好和复杂的想法。对了,可可是只大猩猩。

在我们已知的跨物种交流案例中,她或许是最高级的一例。不过,虽然可可交流能力很强,但有件事她做不到——提问。她从来不提问,只会表达实际需求。当然了,她并不是没有好奇心,也不是智商低,她在智商测试中能拿70分到90分呢。她缺少的其实是……像我们一样。做父母的都知道一个小孩能提出多少问题,可可却从来不发问。天为什么是蓝的?太阳有多远?为什么东西会掉到地上?我们人类知道“那外面”有一些信息,并且想掌握这些信息,但可可不知道。显然,这一点是区分人类与其他所有物种的因素之一。

甚至可以说,我们非常渴望知识。我们想探索,想认识、理解这个世界。这种需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知道,满足这种需求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我们观察闪电,问自己它们是怎么来的,又回答自己道,天上有个雷神,是他把这些闪电“砸”下来的。这答案是挺让人满意的,但并不是最严谨的。曾经我们不知道(或许也不想知道)自己的回答究竟对不对,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方法来解答问题:科学。

科学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它当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特别有效的一种。它讲究铁一般的规律,而且有些规律不能光凭直觉感知。没有人会在某天早上醒来突然说“太阳绕地球而转”,或者“地心引力扭曲时空”。科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严谨地诠释大自然,而理智、精准地找出最接近事情真相的解释,并不容易。关于宇宙中“太阳绕地球而转”和“地球绕太阳而转”这两个说法,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哪个更准确?人类科学的真正质变发生在17世纪。通常认为,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开创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是通过观察或实验驳斥错误的假说。通过实验去直接了解宇宙的运作原理,对我们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其实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确实有效,因为它可以自我修正。你们想想最近400年里,人类认知发展得何等迅速。

这一巨大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科学,归功于人类对理解世界的需求。因为在弄清楚一件事后(哪怕是非常理论性的事情),我们就能利用相关知识去解决其他问题(哪怕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此外,知识还能让我们做出猜想,这是科学方法中非常核心的一点。有的假说接近真相,有的则不然,而正是通过猜想,我们才能将二者区分开来。举个例子,如果太阳绕地球而转,那么我会猜想,金星没有阴晴圆缺,不像月亮有上弦月和下弦月;相反呢,如果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那我就会猜想,金星有阴晴圆缺。伽利略将天文望远镜对准金星,发现它有阴晴圆缺,他以实验前的猜想和实验后的结果为基础,验证了假说是否正确。正是这种实验方法将人类带入了日心说时代。

猜想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从实际意义来看非常有用,但它也可以单纯作为一个游戏,一个将我们同其他所有动物区分开来的趣味游戏。问自己“假如……,那会发生什么”是和科学做游戏的绝佳方式,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我们人类特点的一个方面。这本书便是关于物理和天文学的许多“假如……,那会发生什么”的合集。假如我们地球的某个部分和以前不一样了,那会发生什么?或者是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呢?我们联想到的场景,纯粹是幻想罢了——以上假设中几乎没一个会真的发生。但我们还是要严谨,要以物理学、天文学以及宇宙学领域内的现有认知为基础,去解答问题。

这本书是一场穿越“可能性”的旅程,始发站便是地球,我们会见识到千奇百怪的场景,看看地球上的生命将会怎样。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巨大的太阳耀斑撞击地球,会发生什么?受这个话题的启发,马西米利安诺·贝利萨里奥(Massimiliano Bellisario)在社交软件脸书(Facebook)上开了一个讨论主页:“谁害怕黑暗?”。我们是该主页的管理员。如果撞击我们的不是太阳耀斑,而是一个小行星,那会怎么样?或者,如果地球停止转动呢?再或者,假设地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太阳呢?如果太阳消失了会怎样?我们在许多电影里见过一些行星周围有多个“太阳”,有时是多个“月亮”,那么,假如地球的月亮或太阳也不止一个,而是有两个,那会发生什么?是我们的诗歌数量翻倍,还是我们将身处另一个世界,人类要遭殃了呢?当然,季节发生变化是肯定的。假设地球的公转轨道和现行轨道大不相同,比如,它和哈雷彗星走上了同一条轨道,那又会发生什么?

当今“地平论”依旧盛行,甚至比中世纪更甚,那我们就不得不想,如果地球呈现出其他某种怪异形状,圆盘也好,立方体或甜甜圈也罢,生命将如何演变?你们要是知道,在这些奇奇怪怪的形状当中,有一种甚至还受到了物理定律的支持,应该会非常惊讶吧。

太阳,同样适用于这种提问游戏。太阳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它可以通过很温柔的方式消灭我们。比如,若一个人想用水浇灭太阳,会发生什么?剧透一下:这是个烂主意。再比如,如果有另一颗恒星或一些奇怪的天体,比如黑洞或中子星取代了太阳的位置,又会怎么样?再有,如果某颗恒星想穿越太阳系拜访人类,那会发生什么呢?

关于宇宙的问题,范围就更广了:我们不再局限于地球周围,而是来看看,如果我们的银河系与仙女星系相碰撞,会发生什么?实际上,这个情景真的有可能发生!换一个假设,如果一颗超新星在地球附近爆炸了,或者宇宙中所有恒星同时爆炸,那会发生什么?有些想法十分荒谬,却引人入胜:如果宇宙中不是真空,而是充满了气体,会怎么样?或者,如果在距离地球10光年的地方有一面镜子,我们能看见什么?光速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对我们来说,光速仿佛无限快,但放在宇宙尺度下,光速数值却小得可怜。可是,假如光速真的无限快呢?

我们学会的最出人意料的本领,大概是能轻而易举地描述出世界末日的情景,在这些情景中,我们自身——甚至是宇宙,都不可能继续生存。这本书的每一章里,人类的结局都很惨,但遭遇的事件各不相同。在整个进化史上,哪怕只有一个方面发生改变,我们就很可能在一瞬间惨死,或是无法进化。有许多因素共同维持着现有的平衡,失去这一平衡,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思考宇宙如何形成,思考如果某些事物并不是现在的样子,那会如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反映着宇宙本身。我们就是宇宙,是能够感知自我、会询问“我是谁”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