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倭国现在的局势,那就是“僵持”,自从朱瞻壑派出水师,将幕府的老巢镰仓给一把火烧了之后,整个倭国的局势就彻底的僵住了。

足利幕府又叫镰仓幕府,就是因为他们在镰仓起家,之前镰仓被上杉氏宪攻陷,现在又被大明烧毁,可谓是脸面丢尽。

但足利义持却不敢擅动,因为大明和大内氏勾结在一起,足利义持的弟弟足利义嗣也投靠了大明,与上杉氏宪也同样是个巨大的隐患。

如果足利义持率兵攻打大明,必须先过大内氏那一关,而如果攻打大内氏,大明的水师肯定会绕到幕府后方骚扰,甚至必要时,还会直接出兵帮助大内氏。

足利义持虽然恼火,但并不傻,他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自己出兵,只能胜不能败,因为只要一败,大明和大内氏就会联手推出足利义嗣,让他这个亲弟弟与他争夺将军之位。

足利义嗣是足利义满最宠爱的儿子,当初曾经有过传言,足利义满想要将将军之位传给义嗣,但最终还是年长的义持得到了将军之位,因此足利义嗣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当然足利义持做了将军后,对足利义嗣也多方打压,所以之前他才和上杉氏宪一同起兵叛乱。

都是足利义满的儿子,足利义嗣如果出面,幕府内部对他的排斥会更小,再加上他背后又有大明和大内氏的支持,万一足利义持战败,他好不容易才坐稳的将军之位,恐怕就要再次动摇起来了。

所以足利义持不敢冒险出兵,只能阵列大军在大内氏的边境,以此来威慑对方。

当然大明这边也没有主动出兵的打算,毕竟才刚打下九州,战略目标本就已经达成,而且要接管九州,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所以朱瞻壑暂时没有出兵的打算。

至于大内盛见,他夹在大明和幕府之间,实力也最弱小,因此他更不可能主动出兵,而是加强与大明的联系,防止足利义持狗急跳墙,万一真的出兵,到时他也好和大明联手反击。

三方都不敢或不愿主动出兵,于是局势就这么僵持下来了。

“世子,九州的防御部署已经完毕,其中招募了三万倭兵,建立了九个卫所……”

大宰城主府内,张辅指着地图,向朱瞻壑介绍整个九州的兵力部署情况。

自从倭国的局势僵持下来后,九州这边的军事力量,就由进攻状态改为防守状态,毕竟战略目标已经达到,没必要再保持临战状态,毕竟这是要烧钱的,而分派到各地驻兵后,军事上的负担就小多了。

朱瞻壑不懂军事,对于张辅对兵力的部署情况,他也只是了解一下,也提不出什么意见,不过他相信以张辅的能力,每一处部署肯定都有军事上的考量。

等到张辅介绍完军事上的情况后,杨允也站起来,介绍了一下对九州的治理情况。

随着朝鲜官吏的到来,大明终于可以将那些倭人的旧贵族替换下去,从而对九州各地达到了实际的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倭人旧贵族不甘心失去权力,甚至有铤而走险,在地方上发动叛乱,不过这些叛乱全都遭到了明军的铁血镇压,比如这段时间朱勇就四处奔波,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经过了这一轮的清洗后,地方上那些旧贵族的势力大为衰退,识趣的人都老老实实的交出手中的权力,使得大明的官吏顺利接管。

当然了,有一些旧贵族就算交出手中的权力,肯定也会不服气,如果有机会,他们肯定还会借机闹事,不过这些人并不会影响到大局。

另外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朱瞻壑也重点扶持了一些倭人家族,其中有像菊池氏这样的老牌家族,也有一些新出现的家族。

这些倭人家族,充当着大明走狗的角色,朱瞻壑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帮助大明统治地方,另外也能牵制分派出去的朝鲜官员。

而在这个过程中,朱瞻壑也发现,想要统治一片领土,其中的利益纠葛十分的复杂,绝不是三两句话可以说清的,甚至如果让后世一些学者来,完全可以搞出无数本研究论文出来。

不过这也让朱瞻壑学到了许多上位者的统治御下之术,日后就算去了天竺,应该也能顺利接管天竺那边,而不至于乱了手脚。

听完了杨允的介绍,朱瞻壑这才站起来说道:“两位辛苦了,日本行省现在大体上稳定下来,英国公与杨布政使都是居功甚伟,我会亲自上书,向陛下为两位请功的!”

“谢世子!”

张辅和杨允闻言也都起身致谢道。

不过相比杨允,张辅却显得有些落寞,因为他的情况不同,别人是想抢着立功,但他却怕功劳太高,这次九州的事情完结后,恐怕他下半辈子就只能呆在京城了。

正事谈完了,于是张辅和杨允起身告辞,朱瞻壑刚送两人离开,却忽然只见有人飞奔而来禀报道:“启禀世子,北京送来陛下的书信!”

听到有朱棣的书信,朱瞻壑也立刻接了过来,随后挥手让人退下,自己来到书房,将朱棣的书信打开。

这是朱棣亲笔写的书信,刚开始对朱瞻壑在九州的表现夸赞了一番,随后又告诉朱瞻壑一个好消息。

这个消息是从天竺传回来的,郑和的船队归来,带回了朱高煦在天竺的消息,现在朱高煦已经打下了北天竺的大片领土,彻底的在北天竺站稳了脚根,德里虽然还没有打下来,但也成为朱高煦的囊中之物。

看到朱高煦在天竺进展顺利,朱瞻壑也总算松了口气,毕竟对方是他的父亲,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更何况向海外开拓还是他出的主意,如果进展不顺,他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朱棣在信中也将朱高煦好一顿夸,顺便还贬了朱高炽和朱高燧几句。

不过在信的最后,朱棣却告诉朱瞻壑一个不好的消息:姚广孝生病了,而且还很严重,估计撑不了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