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家子,真是败家子!”

大汉西京皇城之中,朱高煦站在武英殿里大发雷霆,吓得刘勉和刘苛叔侄二人都不敢出声。

“父皇不要气坏了身子,开平城孤悬于北疆,再苦守下去迟早都会丢失,还不如主动撤回去。”

朱瞻壑急忙上前劝道。

“那是朱瞻基这个败家子胆子太小,父皇给他留下的基业,他一样也没守住,开平更是为了进攻草原用的,可他偏偏收缩边疆的防线,这不是白白把开平送给瓦剌吗?”

朱高煦再次怒火万丈的骂道,当初他虽然没去成开平,但对那里还是十分了解的,丢掉了开平,大明的防线最少也要后撤好几百里,北京城也将失去一片战略纵深。

“这个……”

朱瞻壑闻言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了,不过说实话,朱瞻基收缩边疆防线这件事,也让朱瞻壑大为不满,毕竟他这一收缩,可是把朱棣当初几次北征打下来的战果,全都舍弃掉了。

另外更严重的是,因为朱瞻基坐视草原各个势力强大起来,导致北方边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日后迟早都会酿成土木堡之变的惨状。

朱高煦发了好一通脾气,最后终于冷静下来,这才向朱瞻壑问道:“瞻壑,大明那边越来越不中用了,不但丢了交趾,而且连开平也丢了,照这么下去,你皇爷爷留下来的江山社稷,迟早都要被败光了!”

“父皇您的意思是?”

朱瞻壑闻言一愣,听出朱高煦话里有话,于是再次问道。

“我的意思很简单,大明虽然传给了朱瞻基这个败家子,但也是咱们朱家的江山,我身为朱家的子孙,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把祖宗的基业给败坏掉!”

朱高煦说到最后时,两只眼睛也微微发亮,脸上满是毫不掩饰的野心。

下面的刘勉和刘苛叔侄二人听到朱高煦的话,也兴奋的对视一眼,但随即就深深的低下头,不敢在这件事上发表任何看法。

朱瞻壑闻言却是眉头一皱,朱高煦话中的意思很明白,他不想看着朱瞻基败坏大明的基业,自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率兵杀回大明,像朱棣那样夺取皇位了。

“父皇的心情儿臣能够体谅,但您也要冷静一下,我们大汉距离大明太过遥远,就算是想要干预大明的事,也是力不从心啊!”

朱瞻壑当即劝说道。

人家朱棣造反在北京,就算离南京远一点,那也在大明境内,而且就算是这样,也花了四年才杀到南京,相比之下,大汉距离大明可是有上万里之遥。

而且当初朱高煦还干过杀进北京城的事,朱瞻基就算再蠢,肯定也会在天津和北京一带布置重兵,所以朱高煦想率兵杀回大明,几乎不太现实。

“怎么力不从心,咱们的蒸汽船跑的那么快,回大明也用不了多久,而且你不是又改进了蒸汽船,使得它的速度更快,到时我率领大军直接乘船杀回去,肯定能杀他个措手不及!”朱高煦却信心十足的道。

“父皇您有所不知,新型的蒸汽船的确研究成功了,但这种船结构复杂,建造起来的速度也很慢,而且将它改造成战舰,也需要时间,我估计最快也得七八年,才能让咱们的海军全都换成蒸汽船。”

朱瞻壑急忙解释道。

七八年已经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些意外的问题,可能还会需要更多的时间。

“我又没说现在就杀回大明,刘勉你们锦衣卫加大力度,收集关于大明的各种情报,另外也要收买和说服大明内部的一些人投靠我们,至于瞻壑你也要做好准备,只要大明那边出了问题,咱们立刻就率兵杀回去!”

朱高煦野心勃勃的吩咐道。

“臣等遵旨!”

刘勉和刘苛叔侄二人立刻答应一声,当初他们之所以离开大明,其实更多是被逼无奈,现在朱高煦有志杀回大明,这让他们叔侄也都十分兴奋,毕竟大汉再好,也不是他们的故乡,谁不想衣锦衣还乡呢?

“这……好吧!”

朱瞻壑这时也只好勉强答应,虽然朱高煦对大明已经有了野心,但至少不是现在就发兵,这对于性急的朱高煦来说,已经算是十分克制了。

看到儿子答应,朱高煦也十分高兴,当即夸赞了他几句,这才挥手让所有人退下,他要好好考虑一下日后如何出兵大明的事?

离开了武英殿,朱瞻壑回到詹事府,随后整个人就陷入到沉思之中。

对于朱高煦想要杀回大明,夺取皇位这件事,朱瞻壑其实也不是特别意外,毕竟当初朱高煦率兵杀进北京城,要不是朱瞻基跑的快,说不定当时大明就已经变天了。

当然这也怪朱瞻基自己不争气,他都登基这么久了,却表现的让人十分失望,丢掉交趾也就罢了,竟然连开平也舍弃掉了。

要知道大明迁都到北京,本来就离边疆很近,现在又丢掉了开平,使得大明北方的边疆一下子后退几百里,如果日后草原人出兵,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杀到北京城下。

比如朱瞻壑一直担心的土木堡之变,其实土木堡距离北京也只有两百多里,想想瓦剌大军直接杀到北京城几百里的地方,还把大明的皇帝给掳走了,可以说在那一刻,大明距离亡国几乎是近在咫尺。

“皇爷爷几次北征,对草原形成了那么大的军事优势,根本不需要你做什么,只要保持原来的军事部署,不时派大军杀出草原扫**一番就行了,为什么你偏偏要收缩边防的兵力呢?”

朱瞻壑最后有点恨铁不成钢的自语道。

以大明现在的国力,完全可以每隔几年出兵扫**一次草原,到时即可以清剿草原上的势力,又能帮助大明练兵,同时给一些武将立功的机会,保持军队将领的更新换代。

但这么简单的事,朱瞻基却不愿意去做,当然背后也有一些文官在推动,因为他们即不想冒着打仗的风险,又不愿意见到有武将出头,于是最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