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瑗和来济这一被贬,他们原来所担任的中央领导职位就空出来了。谁去接替呢?许敬宗。礼部尚书许敬宗被提升为侍中,兼任度支尚书(即户部尚书),以度支尚书杜正伦兼中书令。武则天的另一个心腹李义府,在此之前已经当了中书令。这两个人都进入了宰相集团。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程序分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一个文件,只有经过中书省、门下省两个程序,才能真正成为敕旨,形成一个“红头文件”。武则天任用这两人,那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她想让她的政令畅通无阻。这两人肯定会为武则天卖命,因为他们是武则天的心腹和亲信,也是武则天对付敌人强有力的武器。

在李治的恩宠下,两人有些无法无天,特别是李义府,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不停地惹是生非。

按说,他这样的高官是不缺女人的,可他偏偏看中了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神秘女人——女犯人。

显庆元年(656年)八月,李义府有一次视察监狱,看上了一个姓淳于的女犯人,竟然指使大理寺丞毕正义把她放出来,自己纳之为妾。

这简直就是色胆包天!大理寺卿段宝玄得知后,立即将此事奏报李治,李治随即安排给事中刘仁轨(后来也是一位出将入相的大唐名人)调查此案。李义府深知刘仁轨是个正直而无私的人,干脆设法逼死了那个帮他放人的大理寺丞毕正义。

大理寺丞一自杀,可就是人命案了,还是一名朝廷官员。然而,秉公办案的刘仁轨却没有证据,拿他没辙。

李治本来想原谅他,不想追究,但是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岂能人人都这么没有良知?御史王义方看不下去了。他回家禀报母亲,说现在朝廷里出了这么一件事,而我是一个监察官员,如果不管呢,良心不安;如果管了,又怕皇上怪罪,连累母亲。他的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自古忠孝不两全,你既然当了这个官,就要舍孝全忠,报效国家。另外,你这样做,还可以成就一生的大名。如果你因此获罪,我死而无恨!王义方受了母亲一番鼓舞,马上上书朝廷,要求严惩李义府,还死者一个公道。

可是唐高宗没有惩办李义府,反倒责怪王义方出言不逊、毁辱大臣,马上贬他为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司户(掌管居民户籍的官员)。这样一来,大臣们一下子就知道了李义府在皇上心目中的分量,再也不敢轻易和他叫板了。

大概人性总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这家伙一看没事,拍拍屁股又站起来了,从此更加无法无天。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显庆三年(658年),李义府犯事被贬了。

后来他竟然纵容自己的儿子和女婿公然卖官,搞得家里门庭若市,在朝廷上影响极坏,却无人敢管。可是偏偏有一个大臣不信邪,又和李义府拼上了。谁呢?杜正伦。

新晋宰相杜正伦看不下去了,两人经常在殿堂上大吵大闹,互相指控。因为两个人都是高宗提拔的,所以高宗以大臣之间不能和睦为名,各打五十大板,把他们二人也同时赶走。杜正伦贬为横州(今广西横县)刺史,贬李义府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刺史。

即便这样,李义府还是技高一筹。不久之后,他又在武则天的庇护下复出,担任吏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一个宰相;而杜正伦最终死在了被贬的地方。

李义府回到朝廷后,恶习不改,马上又耀武扬威,把一个出身赵郡李氏的五品官李崇德逼死了。

上文说过,李义府原本门第很低,当了大官之后,他就和赵郡李氏攀亲戚。李崇德虽然心里充满了鄙夷,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把李义府写到家谱上。

后来,李义府一被贬官,李崇德也就不客气地把李义府又从家谱中除名了。李义府那个气呀!官复原职之后,立刻给李崇德安了一个罪名抓起来。李崇德关进监狱之后便自行了断,撞墙死了。李义府逼死五品官,这可是他害的第二条人命。可皇帝还是没有治罪。

李义府自己冒充不成,就想给儿子找个贵族媳妇,没想到所谓的“五姓七望”都婉言拒绝了。正好当时唐高宗和武则天修《姓氏录》,想要压制旧贵族。李义府就趁势要求皇帝下诏严禁“五姓七望”互相通婚。

还有个间接因他而死的,某县令“过劳死”也和他脱不了关系。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改葬祖父,大肆张扬,让附近七个县都派人参加义务劳动。有一个县令不知是想巴结李义府,还是不忍心去抓劳工,特意想恶心一下李义府,反正是亲自上阵了,没想到劳累过度,死在工地上了。这县令一死,又闹出一条人命来。

面对种种指责,连庇护他的高宗也坐不住了。可是,这家伙毕竟立下汗马功劳。思来想去,李治决定私下里找其谈心。没想到李义府受宠不知自爱,反而愈加恃宠骄恣。

在同一年,他任右相典选(即选拔官员),专干买官卖官的事。升降褒否不看实绩,只看金钱关系,弄得怨声载道。

高宗见他闹得太不像话,又找他来谈心,说:“卿子及婿颇不谨慎,多为非法,我尚为卿掩覆,卿宜戒之!”听闻卿的儿子、女婿皆不谨慎,贪赃枉法,是我为你多加掩覆,没把这事抖搂出来。从今往后你可要谨言慎行,整顿一下家庭内部风气,别再这么干了!

李义府猖狂惯了,听了之后不但不认错,反而勃然变色,伸长了细脖子追问:“谁向陛下道此?”高宗不禁也动了怒,说:“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我都这么说了,你又何必追是谁告诉我的呢?

一般人到这个时候就会赶紧谢罪,可是李义府被惯坏了,一句话没说,转身扬长而去,把李治给晾那儿了。他没想到李义府竟然如此狂妄,气得七窍生烟。此时,对于高宗来说,李义府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他再也没有必要容忍下去了。如果皇帝想要除去大臣,找到理由是相当容易的,何况李义府又是这样一个爱惹是生非的人。

很快,李义府就出事了。他这叫“多行不义必自毙”。

李义府的母亲去世了,高宗根据规定给他守丧的假,初一、十五让他去为母亲祭祀。李义府是个迷信的人,便利用这些假日穿上便服,找到风水先生杜元纪为自己望气,看看自己还有多少富贵可享。此人一看,煞有介事地说李义府宅第之上有不祥之气,屋主必有牢狱之灾,必须积财二十万缗才压得住。到哪儿筹款呢?当然得争分夺秒贪污受贿。

他想到了那时候已经过世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已经在显庆四年(659年)自杀了,他的儿子也死了,孙子都流放岭南。现在有一个孙子长孙延好不容易九死一生才又回到长安,已经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官职。

李义府把长孙延找来,跟他索要七百缗的贿赂,帮他谋得一个从六品的司津监之职。这个事情立刻被人弹劾了,说李义府和罪犯家属勾结。

本来,和之前他犯的事相比,这件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皇帝的心已经变了,高宗马上派有司审查此案,并命李勣监审。

审讯结果下来,数罪并罚,李义府被流放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市);其子李津流放振州;其他诸子女婿全部流放庭州。此次流放后,李义府一直未得赦回,死在流所。高宗惩处了李义府,朝野相庆,对高宗和武则天“内惩所亲”甚是称赞。

李义府是武则天的人,虽然惹是生非,但是对武则天一直忠心耿耿,所以武则天未必不想保他。但是,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她能够看清形势。她明白,现在是唐高宗下定决心要除掉李义府,而且李义府劣迹斑斑,官怒民怨,如果自己再去保他,可能就会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