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判断,进而采取不同的行动,这是由不同的心态所决定的。相应地,不同心态的职场人对同一份工作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反应,进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说,你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了你拥有什么样的状态,进而决定了你的职场位置。良好的职场心态,是职场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技能。

专注当下,莫忧未来

当下,焦虑已经成为职场人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你每天兢兢业业、加班加点,但工作的成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那几个不如你勤奋的同事,却似乎处处比你出色。你已经尽力去尝试了,却总得不到领导的认可,甚至还被误解、被批评。此时,焦虑、急躁喷涌而出,甚至使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选择。“我这样做是正确的吗?”“这样下去是不是就没有前途了?”如此种种,皆是源于你缺乏一颗平常心。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奖牌得主的幸福指数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铜牌得主的幸福指数要明显高于银牌得主,这是源于银牌得主往往会因自己没拿到金牌而懊悔,而铜牌得主则因能登上领奖台而喜悦。职场中也是如此,大多数的职场焦虑源自对自己过高的期望。无论名、利、位,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人难免就会陷入懊恼、沮丧、痛苦的情绪中。若从理性角度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针对已发生事件的负面情绪是毫无意义的,更可能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甚至会在思想上、行动上阻碍其接下来的工作。因此,与其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懊悔不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忧心忡忡,不如专注当下,使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

拥有平常心,要对“成功职场人”形成正确的认知。“成功”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做好一份工作、升职加薪、良好的同事关系、稳定的职场生活,都可以视为某种程度的成功。成功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固定的实现路径。勤奋与努力固然重要,合适的机遇也是必不可少的,职场拥有自己的规则。与其苛求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不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既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努力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成功就会与你不期而遇。

拥有平常心,要戒除攀比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无论别人多么辉煌,与我们都没有任何关系。嫉妒和冲动会使人变得疯狂,无论是面对对方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就,还是钻空子谋来的利益,我们都会心有郁结,愤愤不平。其实,他人的成功或失败都是属于他人的,与自己并无关系。大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因为他人的成功而失去什么,也不会因为他人的成功而得到什么。与其愤怒,不如放平心态,从他人的成功中总结经验,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使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陷入无谓的比较中,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拥有平常心,要学会控制情绪。诸事不顺、工作出错时,沮丧、焦虑是难以避免的,但不能放任这些情绪扩大化,影响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出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深陷其中,怨天尤人,消极不作为。不妨接受问题的存在,冷静下来,寻找补救的路径,让工作迅速回归正轨。

越压越强,越挫越勇

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保罗·斯托兹首次提出“逆商”这个概念。所谓逆商,就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职场之中,人们会难免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逆商低的人会畏缩后退、丧失前进的勇气,逆商高的人则会将逆境作为成长的催化剂,越压越强,越挫越勇。逆商,已经成为当代职场必须具备的能力。

保罗·斯托兹认为,逆商包括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四大关键点。其中,控制感是指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面对职场中的逆境与挫折时,逆商高的人表现出更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更善于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与途径。起因和责任归属是指对逆境产生原因的分析思考能力。一般地,陷入逆境可能源于自己的能力欠缺、疏忽大意等内因,也可能源于伙伴不配合等外因。高逆商者,往往能够对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拥有清醒的认知,并痛定思痛,主动寻求解决路径。影响范围是指将逆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的能力。在高逆商者面前,逆境不是灾难性的,他们可以控制逆境尽量少地对自己及周围人的工作与生活造成影响,将逆境的破坏力降至最低点。持续时间是指将逆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短时间的能力。高逆商者能够在逆境面前保持乐观,相信逆境不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光明就在眼前。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将“逆商”纳入员工考核体系当中,成为测评员工职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逆商也并非是不可培养的,掌握适当的方法,每一个职场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逆商。

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与逆境。逆境与顺境都是职场中的一种正常状态,无视逆境的存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表现。逆境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职场人无不是在逆境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逆境并不可怕,反而是逃避逆境危害更大。直面逆境不过是承受一时的痛苦,在逆境中放弃希望则不仅不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还可能导致更糟糕的状况。

同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压方式。比如,学会感恩。逆境中并非全是不利因素,也有潜在的机遇,比如雪中送炭的贵人。生物学研究证明,感恩的善举能够刺激人脑释放多巴胺,有效化解各种压力和紧张情绪。再比如,寻找成就感。逆境之中,多思索自己的优势,可以帮助自己重拾自信,点燃走出逆境的热情。还比如,尝试倾诉。找到信任的家人、朋友、领导,诉说自己的苦恼与困境,不仅可以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还可能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走出逆境的路。当然,运动、音乐也是良好的解压方式。总之,职场之中不缺少逆境与挫折,我们找不到彻底告别逆境的方式,却可以化逆境为磨砺,化挫折为力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职场中,跨越各种界限的协同合作,使同理心成为一种必须掌握的职场技能。同理心,就是将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上,代入对方的角色去理解、思考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交流链接,以更客观明确的方式实现充分沟通。简单来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理心一般包含认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两大层面。所谓认知同理心,就是将自己想象成另一个人,从他的视角看世界,设身处地去考虑“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办?”“他在这种情况下,最紧迫的诉求是什么?”例如,当领导决策出现失误时,站在领导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对于这次失误,领导也是不愿意发生的,更不希望有人当面说破。由此,便不会对领导的失误耿耿于怀,更不会因此当面与领导唱对台戏,而是会积极寻求可能的补救路径。而情感同理心,则是体会他人所处的情绪状态,为他人的情绪所感染。例如,在领导讲述组织发展愿景时,被领导的热情与斗志感染,自觉投入到组织发展的奋斗当中。

想要修炼同理心,应当学会倾听、观察与想象。透过言语和肢体行为,理解对方想要表达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暂且搁置自己的情绪与判断,专注理解对方的“语言”。自身的情绪、动机,有时会导致我们丧失理性的判断,即使对方没有恶意,甚至可能同意你的某些观点,你也置若罔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尤其当对方观点与你针锋相对的时候。此时,采取第三人称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或许能够缓解这种直接的冲突感。在理解对方的“表面”语言的基础上,尝试体验对方的感受,挖掘对方隐含的情绪和动机,进而“想其所想,知其所需,挖掘共性”。

同理心是一种重要的职场技能,能够帮助你高效沟通、协调不同主体关系、预判利益相关方诉求、获得更大影响力。同理心重要但更要适度,一旦过了头,不仅会使你无缘上述种种益处,更可能对你的身心健康及组织的发展造成损害。一方面,同理心是一种高负荷认知活动,持续投入同理心,可能引发“同情疲劳”,产生焦虑、创伤心理,甚至演变成长期、慢性的职业倦怠。他人对同理心的要求是无休无止的,而我们理解他人的意愿和能付出的努力都是有限的。同理心过度不但会使自己身心俱疲,还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另一方面,同理心过度还可能引发部分道德问题。同理心可能导致部分袒护行为,滋生沟通对象以外其他主体的不满情绪。还可能导致道德判断失当,默认甚至帮助对方犯错。

因此,在拥有同理心的同时,更要学会控制同理心,防止同理心泛滥。每个人的同理心都是有限的,但也是可以高效利用的。同理心的作用,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减少成见,发现问题,找到共赢解决方案上面。

空杯心态,从“零”开始

“职场小白”笨拙、焦虑、缺乏经验,却并非毫无优势。著名管理学家、甲骨文集团总裁莉兹·怀斯曼认为,正是“小白”的“菜鸟优势”成就了她自己的事业。职场小白会以开放心态请教他人,且做事情不会瞻前顾后,能够专注于最基础的东西,让自己充分利用周边的一切资源。而随着职场经验逐渐丰富,知识、智慧和其他力量使大多数职场人失去“菜鸟优势”,思维形成定势,创新能力逐步消退,对自己盲目自信,甚至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这便要求职场人拥有空杯心态,为“小白状态”保鲜。

所谓“空杯心态”,就是像一个杯子一样,定期将自己过去的成就、观念清空,使自己“归零”。空杯心态就是不断清洗自己的心灵与大脑,抛弃过去的知识、固有的观念,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很多职场人认为自己在一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没有什么不了解的知识,是真正的“内行人”。事实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迭代加速,即使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扎实,领域经验丰富,但不虚心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便无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终会被时代大潮淘汰出局。空杯心态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忘却过去的鲜花和掌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有待提升的空间,如此,才不会沉湎于过去的成就之中。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莉兹·怀斯曼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没有经验的人在处理工作时的表现,往往比那些有经验的人出色。这一发现似乎有些颠覆传统认知,经验并非总是会带来好处。经验是自信、知识、智慧,但若是一味遵循过去的经验,不会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则可能使自己被过往经验束缚。经验造就思维定式,会对工作做出固定的反应,往往发现不了新问题。比如,即使句子中存在错字,我们也可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是基于经验的反应,根据前后文内容,大脑会自觉修正错误部分,让人意识不到错误存在。而那些缺乏经验的人,反而会用新鲜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去推动工作,更不容易受到局限。

当然,没有人能够永远当一个“职场小白”,但我们可以用“空杯心态”,使自己保持“小白状态”。正如莉兹·怀斯曼所发现的那样,成功的专家、领袖、企业家,往往能够像“第一次”一样思考和完成工作。如此,他们能够始终保持谦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始终保持热情,在工作中发现乐趣;始终保持灵敏,对潜在风险建立精准的判断;始终充满好奇,不断探索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