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中,统治者越来越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有了人才,穷国可以变富,弱国可以变强,人才成了真正的“宝贝”。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贝吗?”

齐威王答:“没有。”

魏惠王又问:“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齐国那么大,怎么可能没有宝贝呢?”

齐威王答:“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不一样。在我的大臣中有位叫檀子的,让他驻守南城,敌人就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还有位叫月分子的,让他守卫商唐,赵国人就不敢向东到黄河捕鱼。

在我的官吏中有位叫黔夫的,让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在北门、赵国人就在西门行祭礼,举家投奔的有七千多户。我的大臣中还有位叫种首的,让他对付盗贼,社会上就出现路不拾遗的好风气。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照亮了十二乘的车子呀!”

魏惠王听了齐威王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颇为典型地反映了战国时期一些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那时,不少有权有势或有一定地位的人,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都在广揽人才,以至为人才展开争夺战。这里先讲一个有关孟尝君养士的故事。

孟尝君,姓田,名文,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是齐宣王的异母弟弟。田婴死后,田文继承封地,号孟尝君。孟尝君是齐国著名人物,因齐国临淄古城探测平面图

养食客众多,据说有三千人,而出名。

当初,冯谖听说孟尝君爱好宾客,穿着草鞋来见他。孟尝君说:“先生远道而来,有什么指教吗?”

冯谖说:“我听说您爱好士人,而我因为贫困,所以来投奔您。”

孟尝君就把冯谖留下,安排在三等食客里,以粗茶淡饭相待。过了十天,冯谖觉得自己没有受到礼遇,就弹着自己带来的宝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

孟尝君从管家那里听说了这件事,就说:“那就给他鱼吃吧,再安排他到二等食客那里住。”

过了几天,冯谖又弹起宝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子坐。”

孟尝君听说了,又吩咐管家:“给他车子坐吧,再安排他到一等门客的屋子里住。”

又过了几天,冯谖再次弹起宝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我在这里不能养我的家啊。”

孟尝君知道了他有老母在家,就派人去供养他的母亲。

这下冯谖试探明晰了,孟尝君确实是个礼贤下士的君子。他决心以自己的才能好好报答孟尝君。有一次,齐湣王认为相国孟尝君的名声超过了自己并且独揽齐国的政权,于是罢免了孟尝君。众食客见孟尝君被罢免,都离开了他。冯谖说:“借给我一辆可以进入秦国的车子,我一定使您在齐国受到重视,而且食邑更加扩大,行吗?”

孟尝君就准备了车子和礼物,派他出使秦国。冯谖来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说:“天下的说客驾着车马西行来到秦国的,没有谁不想加强秦国而削弱齐国的;驾着车马东行往齐国的,没有谁不想加强齐国而削弱秦国的。

这是两个难分雌雄的国家,不可能并立为雄,称雄的就能得到天下。”

秦昭王长跪着问冯谖:“用什么办法使秦国不败而可以称雄呢?”

冯谖说:“大王也许知道齐国罢免了孟尝君的事了吧?”

秦昭王说:“听说了。”

冯谖说:“使齐国受到天下重视的是孟尝君。如今齐湣王由于听信谗言而罢免了他,他内心怨恨,必然背叛齐国。如果他背叛齐国,来到秦国,那么您就可以得到齐国的领土,您不就可以称雄了吗?您赶快派人带着礼物偷偷地去迎接孟尝君,不可以错过时机呀!如果齐湣王觉悟了,重新任用孟尝君,那么雌雄属于谁就不能预料了。”

秦昭王非常高兴,便派遣十辆车子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谖辞别秦昭王先走了。到了齐国,他劝齐湣王说:“天下的说客驾着车马东行来到齐国的,没有谁是不希望加强齐国而削弱秦国的;而驾着车子西行往秦国的,没有谁是不想加强秦国而削弱齐国的。秦国和齐国是雌雄难分的国家,如果秦国加强了,那么齐国就削弱了,这样势必不能并列称雄。

现在我私下听说秦国派遣了十辆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孟尝君不西行那也就罢了,如果他西行去担任秦国的宰相,那么天下就会归属秦国,而齐国就危险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到来之前,重新重用孟尝君,并多给他食邑来向他表示歉意?如果您能这样做,孟尝君一定会高兴地接受。这样,秦国就不能聘请孟尝君了。秦国虽然是个强国,但是难道能够聘请人家的宰相并迎接他吗?”

齐湣王说:“好吧。”

于是齐湣王召回了孟尝君并恢复了他的宰相职位。

如果说孟尝君养士,主要是为他个人效力的话,那么战国时期还有一种养士类型,这就是国家养士。其中齐国政府的养士远近闻名,并创造出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稷下学宫。

秦朝郡县图

从齐桓公起,齐国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外设置学宫,吸引各地学者到齐国讲学、交流、著书立说,史称“稷下学宫”。到齐威王、齐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有一千多人,都称为稷下先生。稷下先生在那里聚众讲学,自由辩论,高谈天下治乱之事,却又不当政,所以有人称他们是“不治而议论”。这些人在稷下学宫受到尊崇,皆列为上大夫,住高门大屋,生活优裕;出则有车,后面还跟从数百人,声势浩大。尤为难得的是,齐国政府还给他们以自己决定去留的自由,“合则留,不合则去”。离开时,齐王有时还表示歉意,送给盘缠。离开后,若还想回来,同样受到欢迎。

当时的两位大思想家孟子和荀子,就曾到稷下。据考证,孟子游历诸侯,从事政治和文化学术活动约二十四年,其中两次到齐国,在稷下时间约十六年。荀子十五岁就游学稷下,三次来而又三次离去,在稷下时间约四十六年。

齐国政府创办稷下学宫,主要出于招徕天下贤士以增加和炫耀国力的政治目的。从创办开始,持续活动了一百多年,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创办目的的本身。它使华夏曾经活跃在历史上的原始民主精神和阔达好议之风得到了弘扬,促进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发展。

而秦国统治集团向来重视任用外来人才。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大批秦地以外的有识之士投奔秦国,并得到任用。如穆公时代的晋人百里奚、由余。进入战国时期,仍有各诸侯国家的人士不断入秦,像商鞅即从卫国而来。可以说,春秋战国数百年间,正是外地人士的不断融入,才使秦国人口素质及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商鞅变法以后,由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大大地削弱了信任、重用宗室贵族成员的传统,特别是奖励耕战政策行之有效,国势蒸蒸日上,秦国因此吸引了大批东方国家的有识之士。

但是,在长期吸收外来人才的过程中,秦国一直是有所选择的。选择的标准越到后来越明确,就是欢迎持法家观点的人物,排斥持其他观点的人物。法家是士的一种,但士是一个品类繁杂的群体,持不同观点的流派一起构成了一个活跃的士的阶层。在吕不韦入秦以前,秦国一直没有形成这样的士阶层,当然,也更无人大张旗鼓地“养士”。难怪荀卿游秦国时对秦人说:“秦国无儒。”

吕不韦当政期间,一改过去的人才政策和文化政策,转而采取一种兼容并蓄的做法。在他出任相国之初,就在相府内建造了数以千计的高堂广舍,厨房内延聘了众多的名厨,并在首都和边城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国和国内士人到相府做客。

于是天下士人蜂拥而至。这其中包括了儒、道、墨、阴阳、法、纵横、兵、农的各名家门徒,另外还有一些思想博杂的人物。他们的到来,使秦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有所改观。

吕不韦在秦养士,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首先,他自己并非秦人,却官至丞相。这对秦以外希求功名之士具有极大的**力。其次,吕不韦大权在握,既可为养士提供便利,又不至于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反对。最后,在兼并战争中,秦国正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出,秦国削平群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没过多久,投到吕不韦门下的士人就达三千人之多。

在这三千人当中,绝大多数人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被人所知。但有一个人,却在秦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直至今天,他还时常被人提及,这个人就是李斯。